返回老同志网说改革故事

从“除四害、讲卫生”到建设“健康城市”

上海市爱卫会原副主任 谢谷芬

在一些人的印象中,觉得爱卫会的工作就是灭苍蝇蚊子、除“四害”,其实改革开放40年来,爱卫会在增强全民健康意识,提高群众文明卫生素质,改善城乡人居环境,促进上海健康城市发展,营造“大健康”环境方面,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在我从事爱卫会和相关协会工作40多年期间所经历的几件事,就感到意义十分重大,影响十分深远。

农村改水改厕 减少疾病传染

80年代,上海农村用水用厕的环境状况,严重影响到农户们的身体健康。上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在各级政府领导下,各级爱卫会发动群众,在全市10个郊区、县200多个乡镇,近3000个村开展改水工作。

从1986年起,该项工作列入市政府实事工程,总投资7.22亿元,其中市、县财政补贴1.03亿元,乡镇、村投入3.05亿元,群众投入3.14亿元,共建造了400余座乡镇和村水厂,使500多万郊县人口改水覆盖率达100%,水质合格率达98.8%,1994年上海市率先实现农村自来水化,全国领先。

自90年代起,上海有计划地由点到面开展农村改厕工作,特别在"九五"期间,毎年列入市政府实事工程,总投入8.64亿元,其中市和区县补贴1.29亿元。市爱卫会依靠委员部门市容环卫局,加大工作力度,充分发动群众,至2000年全郊区已有123.4万农户建有卫生户厕,普及率达92%。2000年,经全国爱卫会考核验收,认定"上海市率先实现了全市农户卫生厕所和粪便无害化处理基本普及"(普及率>90%),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上海农村改水改厕成果,改变了千年来农户饮用河水、井水和用厕不文明陋习,通过饮用符合卫生标准的自来水和改善农户用厕卫生,使粪便污染水源和环境的状况大大改善,从根本上控制源头,使农村肠道传染病和寄虫病的发病率明显下降。

创建卫生区、镇  提升城市形象

80年代后期,为改变脏乱差的城市面貌,上海在全市开展创建卫生城区建设活动。市政府与各区县政府签订责任书,从需求调研、过程干预到效果评估,加强全流程的科学管理。到1996年各区基本达标,进入到创建国家卫生区、镇活动。

近年来,全国爱卫会对创卫工作引进了以暗访为主的工作制度,明确了退出机制,检查标准更为关注城市环境清洁,关注城市卫生管理的薄弱环节以及民生环境的改善。上海市创卫工作在各级党政的高度重视下,经过近15年的努力,于2014年在全国率先实现国家卫生区全覆盖,有85%的镇建成国家卫生镇,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创卫工作为全市人民营造了良好的生活、工作和学习的环境,为改革开放优化了营商投资环境。

健康城市建设 贡献上海模式

健康城市是世界卫生组织自20世纪80年代起倡导的一项全球性健康策略,在我国已有20多年的实践历程。

上海是全国最早开展健康城市项目试点的地区,也是最早全面启动建设健康城市行动的特大城市,从2003年开始全面开展建设健康城市行动。15年来以建设健康城市行动为平台,以城市一体化为导向,强化各级政府的领导力和行动力,创建起紧密型部门合作与条块联动的健康促进机制,形成有中国特色、上海经验的健康促进新模式。

2016年在上海召开“第九届全球健康促进大会”,李克强总理出席会议,来自全球各国的与会代表实地考察上海市健康促进案例并予以高度赞誉。

在推进健康城市建设过程中,上海市各级卫生部门从不同人群、不同场所的健康问题着手,坚持人群健康促进与场所健康促进并重。切实推进居民健康自我管理小组建设和场所健康促进活动,保证了社区各项健康促进措施的市民获得感和社会满意度。小组建设覆盖所有居、村委,参与健康自管小组活动的社区群众累计逾48万人次,参与健康场所建设的单位逾万家,健康自管小组曾获市科技二等奖。至2017年,上海市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优良以上的占25.36%,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发布日期:2019-06-03 23:05:53

【返回征文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