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学离退休党委退休第二十八党支部

发布日期:2015-01-27

 

把握特点 筑好家园 凸显服务

记上海大学离退休党委退休第二十八党支部

 

 

上海大学离退休党委退休第二十八党支部成立于2002年,现有成员22人,均为退休局级干部。根据成员学历层次高、专业知识丰富、富有奉献精神等特点,支部成立伊始,就以建设温馨和谐精神家园为目标,以创建学习型支部为抓手,树立“学习活动化活动学习化”理念,创新学习活动方式,发挥党员积极作用,不断增强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中央提出建设“学习型、创新型、服务型”基层党组织的要求在这里得到了充分体现。

一、“筑好家”,把支部建成和谐的精神家园

把支部建成温馨和谐的精神家园是个系统工程,需要情感的投入、制度的保障、支委的智慧和成员的努力。

1.发挥成员优势,抓好支部学习。该支部十分重视抓好每月一次的组织生活和政治学习,以党的最新理论路线和重大时事形势为内容,每次围绕一个主题,指定一位成员主讲,然后开展集体讨论。近年来,支部认真开展了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学习讨论;先后组织了“辛亥革命”、“西柏坡精神”、“苏南抗日根据地史”、“中国航天航空事业发展现状”、“南海局势”、“访美见闻”、“核原理与核泄漏危害”等专题学习。支部围绕“校事、国事、天下事”,充分发挥每位成员的专业特长,做到人人参与、互相学习、共同提高,使支部学习收到实效。

2.创设三个阵地,开展思想交流。该支部根据成员学历层次高的特点,创设“三个文化阵地”,加强党员的思想交流。一是支部利用外出参观学习的机会,在途中组织“车厢文化”交流,如2013年组织到江南造船厂参观,车上开展了实现海洋强国梦的讨论。二是根据绝大多数成员能熟练上网收发邮件的有利条件,支部以“邮箱文化”来辅助学习活动,一些学习材料、参考资料等通过邮件迅速转发,让党员及时学习,但非正规邮件不转发。三是根据绝大多数成员拥有手机的优势,支部又开通了“微信文化”,建立支部成员微信群,使大家又多了一条获取信息和彼此沟通的渠道。

3.建立五项制度,加强组织建设。该支部在长期工作实践中建立了“五项制度”:一是与校领导经常沟通制度,支部经常汇报情况,领导定期通报工作;二是与部处、学院共建制度,学校各部处和下属学院轮流向老领导通报最新动态,老同志们提出指导意见;三是定期学习活动制度,每月一次支部集体学习,雷打不动;四是支委联系党员制度,每个支委分别联系四五名党员,通知活动、关心问候、形成网络;五是支部文化建设制度,即加强三个文化阵地建设。健全的工作制度,加强了支部组织建设,增强了支部凝聚力。

学习活动、思想交流、制度建设,使支部每一位成员都主动为支部建设出力。不论是年近百岁的“老大哥”、还是原校党委书记,都自觉以普通党员身份参加活动。不少党员家属也积极为支部工作出力,使大家备感支部是个和谐的家园。

二、“服好务”,力所能及发挥支部成员作用

该支部成员都是有一技之长专家学者,又都具有为党的教育事业、为社会和群众服务的奉献精神,因次,支部在加强自身建设的同时,鼓励党员力所能及地在各领域发挥作用。

1.服务学校,为学校发展献计献策。支部通过举办离退休干部读书班和校级领导系列报告会,收集老领导的意见和建议,积极为学校发展建言献策;支部经常邀请部处和学院领导作专项报告或开展座谈,当场讨论交流,提出中肯建议;党支部书记以学校党代表身份,及时为离退休党委委员和党支部书记传达校党代会精神,并深入多个退休党支部,解读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有关精神。此举广受好评。

2.关心青年,与青年师生共建成长。自2009年起,该支部与学校生命学院党委结对共建,至今已开展活动二十多次。2012年,开展共学党的十八大精神和共话青年教师成长、学生成才活动,安排支部老党员为学生入党积极分子上党课,为青年教师作“五年职业规划”点评等;同年,又开展了“光辉岁月、金色五零新老党员手拉手”主题活动,11位五十年以上党龄的老党员代表为学生畅谈了个人为党工作的经历,使青年学生受益匪浅。着实令大家感动的是,老党员统一决定将支部在上海市教卫党委系统评选优秀组织生活案例中所获一万元奖金全额赠送学院优秀大学生。

3.融入社会,在社区发挥积极作用。支部鼓励、支持有一技之长的老同志在社会、社区发挥作用,传播老党员的正能量。一位擅长书法的老同志应邀筹备上海市纪念毛泽东诞辰一万二十周年书画展活动,并参与推进优秀艺术作品进入百强企业工作;一位老党员坚持每月为居委会党员活动开设时政讲座,并对青少年进行党的优良传统教育,还经常自费为社区购买最新学习资料等,受到社区居民好评;另一位老党员退而不休、老有所为,努力在高校中创办老年大学,并在全国首创“随堂听课”模式,引起上海市和全国老年教育有关部门的关注。支部中此类事例可谓层出不穷。

4.党员互助,使党支部增强凝聚力。首先是书记、支委关心党员,支部实行“联络员制度”和“三问候”模式,即每个支委联络几名党员,并做到“逢年过节必问候,生病住院必问候,家有要事必问候”。支部中有位党员患脑溢血,刚住院不久其夫人又不幸去世。为了帮助他度过难关,支委们主动解囊相助,并在医院为他庆祝八十大寿。针对他酷爱书法,支委们又齐心协力,在上海大学为他举办个人书法展,得知此事后这位党员感动不已,精神状态大为好转。同时,支部成员之间也互相帮助,一人有难,多人关怀,整个支部洋溢着“家”的温暖。

真情奉献和努力付出总会得到相应的回报。2009年,该支部荣获上海市“先进集体”;原党支部书记毛杏云荣获教卫党委系统“先进个人”;2010年该支部荣获上海大学精神文明“最佳结对”奖;2011年上海教育电视台“常青树”节目宣传报道该支部;支部成员孙生官荣获长宁区新泾镇党委“党员志愿者先进个人”称号;2012年,支部成员毛杏云、张坚荣获上海市退管系统“老有所为”精英奖;2013年,与学院联手开展的“辉煌岁月,金色五龄”活动被评为上海市教委党委系统最佳组织生活案例,并搬上舞台演出。支部成员都说:“荣誉是鼓励,也是动力,今后将更加努力,为建设好支部这个‘家’不断奉献才智。”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