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圆”易班网络育人平台

发布日期:2019-11-06

上海海洋大学

2017年5月23日,为全面落实全国、上海市思政工作会议精神,围绕立德树人工作,探索离退休干部在网络新媒体环境下推进工作载体创新,构建可持续发展新格局,学校启动了基于易班的“同心圆”网络育人平台的建设。

 “同心圆”项目得到校内外领导的关心和重视。项目由原校党委书记、退休局级党支部书记、校关工委副主任、校老教授协会和退休教育工作者协会会长叶骏牵头负责。项目启动以来,多次召开筹备推进会议,市教委老干部处领导、党委组织部、学工部及易班发展中心负责人、学院党委副书记等献计献策,共同探索“互联网+”背景下育人工作的新途径。

精心设计话题——打造网上网下结合的学习平台

在项目开展时,精心设计“同心圆”网络社群,师生共群交流。成立专门的技术服务团队。根据项目主题设定,成立了项目易班技术服务团队,包括平台建设组、内容编辑组、对外联络与服务组。发布符合大学生需求的话题。围绕学习和宣传党的十九大、大学生如何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等主题发布话题76个,浏览量将近3万。贴心设计问答机制。将“同心圆”易班平台在新生易班主题活动中大力推介和宣传,精心设计了“一盏明灯,‘易’路向前”的易班快搭,设置了“老教师帮帮团答疑解惑”功能板块,引导学生结合党的十九大以及105年校庆,围绕个人对社会的认识、对校园学习生活的感悟与离退休干部交流,吸引5247人次关注,2300多人的独立访客,共提出了900多个各类问题。线上线下结合更有实效。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始终把握青年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行为方式,创新设计活动内容。线上交流的同时,线下也安排主题讨论。设计logo和吉祥物。设计了易班“同心圆”logo,凸显“大手牵小手,与党同心、师生同行”的寓意;设计了吉祥物“圆圆”,一个充满智慧、可敬可爱的长者形象一下子拉进了与学生的距离。

跨越“年龄代沟”——打造“亦师亦友”的沟通平台

针对离退休干部与学生联系比较困难以及网络工具使用习惯匹配的问题,课题组充分利用互联网全天候、全时空关联的优势,设计了“一慢一快”的网络交流方式,即一方面通过构建社群将离退休干部和学生纳入特定的网络群组,建立离退休干部与学生之间的网络家园,里面有丰富的网络应用,不仅可以发帖交流,而且可以分享学习资料,还可以将交流的内容固化下来,师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进行互动交流和浏览学习。另一方面,借助微信搭建离退休干部与学生之间“实时交流”的桥梁,以此作为易班同心圆平台交流的一种补充,既可以让离退休干部对易班有适应的过程,同时也满足双方及时性和时效性要求比较高的沟通交流的需要。

实现“精准滴灌”——打造答疑解惑的系统平台

通过关系构建离退休干部拉近了与青年学生的距离,但如何与青年学生交流则需要建立适合双方实际的沟通机制。一是交流的内容,虽然对离退休干部而言,自身有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人生阅历,但并不是一股脑的向学生灌输,而应找准学生的需求和关注点;二是交流的方式,互联网是“去中心化”的,因此在对话中应避免说教,更应采取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因此,“同心圆”网络育人平台采取“导向归纳”的方式了解、分析和归纳出学生学习生活以及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惑,并对学生的问题和困惑进行分类梳理和“标签化”处理,再通过建立问题分发和解答推送机制,实现针对性的答疑解惑。

强化“体验指引”——打造寓教于乐的活动平台

网络对话之所以受到青年学生的欢迎,不仅在于它所处的网络空间是自由和开放的,让人感觉宽松和自在,更重要的是网络对话处处洋溢着鲜活、富有情趣的文化气息,而这也正是网络文化的魅力所在。因此在交流中,不能仅仅是文字对文字,而应融入网络特有的富媒体,将声音、视频等多媒体融合起来,将线上线下结合起来,将对话和网络文化活动结合起来,在寓教于乐中引导学生传承优良文化传统,引导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永远跟党走。

借助易班网络平台,突破了时代发展、环境变化和年龄差距所导致的“代际差异”,实现了从“面对面”到“键对键”,从“漫灌”到“滴灌”,从“平面”到“立体”,这是有益的探索和实践,融合了传统优势与网络信息技术,符合“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求,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