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训”征文】吃得苦中苦 方知甜中甜

发布日期:2020-04-04

袁家英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当从新闻里听到习近平总书记这句话时,我的内心不由地微微一颤,脑海里自动地跳跃出一幅似曾相似的字眼,“吃得苦中苦,方知甜中甜”。这是我的母亲对其子女影响最深的教诲,也是伴随我们几代人成长的家风。

我出身在贫苦的农民家庭。父母是靠微薄的种田收入,将我们兄弟姐妹四人拉扯成人的。他们的吃苦耐劳,我从小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母亲在家里唠叨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只有吃得起苦的人,才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母亲文化程度不高,但这句朴实的话却给予了我们极大的精神力量。为了自己的子女出人头地,她一方面咬着牙供我们四人上学,以“知书明礼”;另一方面又向我们提出“分担家里农活”的要求,以“苦其心志”。那时,我每天放学回家后,就自觉地去挑猪草、喂猪食、种自留田、编草织,常常忙到深夜。遇到农忙,为了多得工分,我们兄弟姐妹凌晨4点就起床,和母亲一起到田里干活。在那个物资极为匮乏的年代,我们全家硬是靠这种吃苦精神度过了难关。尤其值得骄傲的是,全村就数我们家孩子书读得最多,日后也最有出息。

现在,每逢我们兄弟姐妹聚会时,都会由衷地感激母亲给予我们的精神财富。

对于我个人而言,青少年时的吃苦经历,使我在人生道路上遇到任何艰难困苦,却毫不畏惧、永往直前。在共同的信念下,不仅让我与爱人走到了一起,也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这个小家的点点滴滴。

“吃得苦中苦,方知甜中甜”“幸福生活自己创造”,生儿育女后的我,也像母亲当初一样,时常在自己的一双儿女面前“唠叨”这几句话。我也一边要求他们刻苦学习,一边在紧张的学习之余,带着他们一起干农活,增强他们的吃苦意识。高考一结束,两个孩子主动提出了打工要求。儿子担任菜市场的卖肉员,女儿到供电局打小工。当18岁的女儿在广场上顶着38度高温汗流浃背地擦拭钢管上的铁锈时,那些工人师傅无法相信这是一位刚刚拿到重点大学录取通知书的“准”大学生。后来,女儿把吃苦精神带到学习上,带到工作中,也带进了生活里。因学业优异,女儿本科毕业直升了研究生。毕业后,30岁不到的她就担任了企业总经理。回首过往,女儿经常感激地对我说:“妈妈,谢谢你教会了我吃苦,教会了我奋斗,这是你留给我的最珍贵的礼物,也是我们家最宝贵的财富。”

后来,我们有了孙女、外孙女。尽管我的儿女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了良好的家庭条件,但用吃苦精神教育下一代却一以贯之。虽然孙女们生长在“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的年代,但除了读书,她们的父母也有意识地鼓励她们参与到家务劳动中,做到脑力劳动、体力劳动缺一不可。在家训潜移默化的影响下,这些孩子们比同龄人更能吃得起苦,身上没有娇生惯养的痕迹。孙女研究生毕业于世界排名第17位的国外著名大学,现在世界五百强企业任职;外孙女大三在读,现已入党并担任学院团委书记。

2019年国庆,我们全家围坐一起吃饭时,我又“唠叨”起家族的吃苦文化。两位孙女相视一笑,对我说:“阿奶,我们明白你说的意思,其实,“自古雄才多磨难”“梅花香自苦寒来”“君子以自强不息”等古训格言,说的就是你那层意思,吃得苦中苦,方知甜中甜,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我们家族如此,我们祖国更是如此,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要靠我们去奋斗,我们懂的。”听了她们一席话,我感到由衷地欣慰。

吃得苦中苦,方知甜中甜。经过数代人的坚守和传承,这一朴实的家训已潜移默化地转化为我们的家文化。我们将不改初心,继续把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接力下去,世代相传。

(作者系嘉定区清水路小学退休教师)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