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的日子

发布日期:2020-06-02

2020年的春季学期,同所有学子一样,上海市老干部大学的学员们度过了一个历史上最长的寒假。从元旦到春节,再到立春,每年的春天如约而至,而伴着春光的上学路,似乎遥遥无期。

情思寄“云端”

“开学前,收到了老干部大学老师们在微信群里发的消息,告诉我们因为疫情,青松城不得不暂时关闭、老干部大学延期开学。班上九十多岁的离休老同志没有安装微信,或者是没有及时回复的学员,他们再一个个电话打到家里,真的辛苦了。”

“‘疫情过后,我们在“家”中等您’,这句话暇气(沪语:特别)温暖,老干部大学,青松城,就是我们的家啊。”

在崇明区老干部大学,办学工作者们向因为疫情无法来到学校、无法在课堂上课的老同志们,问一声安好,写一封书信,寄一套书籍。

生命中总有些时刻,编织起来,便成就为一片新的天地。

觅“路”上云端

“就在我们满心期盼新学期来临之际,疫情却使学校的开学被按下了暂停键。‘这下,没戏了……’我们嘴上不说,心里都这样想。为了让大家的指上功夫不荒废,陈卫恩班长在班级微信群里组织大家一起“群琴快乐”,我们各自录下回琴的视频,发到群里,进行交流欣赏,就这样,群里一下子热闹了起来。赵鸿光老师适时推荐了交响乐鉴赏的教材和视频,成了我们这些爱乐者的福音。”

图为陈笙老师钢琴教学视频截图

“谁也没想到,3月初,原定的开学日,陈笙老师突然在我们班级微信群里发声——‘各位同学好!原定于3月2日开学,但由于疫情关系,咱还得听学校安排,在家里乖乖呆着。今天我给大家讲讲钢琴弹奏中的乐理知识……’,一边说着,一边上传了讲课资料和讲解视频,就这样,我们钢琴班迎来了开学第一课。课堂从线下搬到了云上,授课方式变了,陈老师的教学方法也因时而变:她把标上音阶的小纸条贴在钢琴键上,反复讲解时更换小纸条,便于大家理解。‘宅家多练琴,活动手指和眼、脑,有可能的话,我们还要为下半年学校的校庆排节目呢’,陈老师说。我想,无论疫情怎样肆虐,音乐与我们同在,老师陪伴着我们,同学们仍然可以在网上相聚,正是这些,给了大家慰藉和期待。”

图为国画班学员高延平为孙乃树老师制作的开课海报

“这是为我们孙乃树老师制作的山水班开课海报。在我们的微信课堂,两个小时的授课时间里,我们与孙老师几乎是一对一的进行着交流。孙老师用文字,用语音,用图片与我们进行着互动,结合自己的作品,为我们讲授中国山水画线条、虚实、疏密、浓淡的用笔要领,为我们讲评作业,告诉我们怎样去鉴赏,去看懂一幅画好在哪里。而所有这一切,动动手指,都能够收藏起来,时时回看,慢慢品味,细细消化。闻道在云端,我们的‘云上课’,真棒!”

而在这之前,孙乃树老师向学员无偿提供了中西美术史、美术鉴赏的视频课程,分享他刊登在《解放日报》上的对文艺复兴时代拉斐尔的艺术之美的解读,告诉学员,艺术的理想美,能够超越时代、逾越时间,能够带来希望和美,用来抵御时下的困境。而这,也是为人师者担在肩上的责任。

春风化雨,在这个特殊的春季,我们的师者在云端,育人,亦疗愈人。

普陀区老干部大学携手哔哩哔哩网站设立普老直播间开展教学,杨浦区老干部大学 “跟着任老师学太极”杨氏太极拳的线上教学课程,闵行区老干部大学诗词班每周一次的网络学堂,军休老干部大学胡金海老师公益远程合唱教学与“军休讲坛”线上直播的开讲……

疫情使得线下的课程没有办法继续,但我们和老干部学员的情感维系不能因此断裂,我们的工作不能因此停滞。既然我们没有办法在老干部大学的课堂里面对面地相聚,那我们就改变相聚的方式、上课的方式,继续将我们日常的工作推进下去。

疫情波及之下的老干部大学,如此,逐渐衍生出另一个“云上”大学,这是一次探索中寻路之旅,教育,时时,处处,始终在路上。

愿为云端“月”

疫情重塑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公共空间。从来没有哪一个时代如今天这般,云上课堂成为主流的教育方式。随着越来越多云课的开讲,这一群人,也许变得比平日更为忙碌。

因为,仍然有一部分离退休老同志,需要我们相伴着融入智能化的生活;因为云上课堂,并不意味着温情的缺席;因为数字化是技术,是工具,应为人所用,而不是割离人心、阻断情感交流的利刃;因为,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因为,课堂、老师、同学,早就成为了他们生活的一部分,是某种意义上“慰藉”这个词本身。

他们是老干部大学各系的助理、班主任老师,半数是返聘工作者,他们自己也是年轻的长者。

“在老干部大学工作的第一个学期,学会了打字制表,学会了使用QQ微信,今年的春季学期,疫情倒逼之下,竟然学会了使用钉钉腾讯会议,儿子女儿平时在用的信息化平台,没想到有朝一日自己也能驾轻就熟。”

要授人以渔,自己要有打渔之道。在老干部大学,他们是办学工作者,更是不断精进的终身学习者。

他们和年轻的八〇九〇后办学工作者一道,付出时间,付出精力,付出心血,忙于制作教程,忙于为授课老师当技术支持,当辅导助教,当数据统计师;更多时候,是忙于教会学员如何在云端学习,帮助学员享受信息化时代的便捷。

就这样,郑寅达老师《法西斯研究与批判》微课开启,贺学良老师《一周时事综述》网课开讲,李建民老师的《手机上的信息处理技术》云课开播……

“看着他们盯着屏幕,那样专注,那样认真,就像是在看着一束光。那一刻,感觉所做的一切,都值得。而当下每一场云聚,都为了来日更好的相聚。”

就像克莱·舍基所说的,在互联网和云计算的影响之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仍然可以“充满人情、关注意义”,仍然应该“回到现象、重现具体”。

而疫情导致的不得已而为之的云上课程,或许可以成为转变的契机。通过网络,透过屏幕,原本因年迈久病而无法就学的离休学员也可以收看到优质的云上课程。老干部学员中固有的差异与隔膜,也可以借此被逐步打破。

“霞彩”落云端

以及,还有这样一群人。

他们乐学。

“眼看着铁路老干部大学既定的开学时间临近,环顾身边,从大学生到中学生到小学生,都在‘停课不停学’,于是班委们商量,我们也可以‘课停学不停’啊!利用‘全民K歌’APP,大家在班级微信群里开展K歌交流活动,原本冷清的群里顿时热闹起来,同学们争先恐后地K歌交流:声乐与器乐、京腔与豫韵,经典红歌和抗“疫”赞曲……就连身在异地异国的同学,也加入其中。愉悦替代了烦恼,欢笑替代了忧伤。这一段时间以来的阴霾,似乎一点一点在消融。春天,就在眼前了。”

他们尚为。

“老干部大学政经班研习社《风雨同舟 共克时艰》抗疫专刊,自2月19日首期出刊,到今天,第44期了。在防控抗‘疫’和学校停课的特殊时期,陪伴了我们近100天,至今,仍在继续。从最初范永祥同志一个人编排,到后来车金华、盛华平两位编辑的加入,版面越来越完善,越来越多的老师、学员为我们书写抗疫、学‘习’的心得体会,为我们点评、点赞,分享、转发,他们之中,有系主任卢肖文老师、班主任沙伟倩老师,以及政经班、研习社多位学员、社员,我们的罗世谦校长多次点赞,铁迪老校长也发来微信鼓励我们。想来,我们真真实实的享受到了学习的快乐。”

 “这个寒假也许很长也很难忘。然而《专刊》架起了特殊时期‘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教’的平台和桥梁。每一期中,传达宣传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指示精神;分享交流老同志学员的学习体会,平实坦诚率真;展示老同志琴棋书画才艺,洋溢宅家中积极、乐观、理性、自信的心态和生活态度;每期后面的点评,则直抒胸臆、见仁见智。通过《专刊》,熟悉不熟悉的皆称“学友”,本班外班的一下拉近了距离。编者众心成城,读者众口铄金。老同志学员虽已青春不再,或成耄耋老者,但初心依旧,信念弥坚,同舟共济,共克时艰!”

他们组织班内学员学习交流,他们协助系主任助理教大家云上听课;他们帮忙导出课程视频,分享给更多的学友;他们留下数百首、数百篇、数百幅抗疫作品,文字、书画、摄影、篆刻、剪纸,影像、朗诵、歌唱、教学课件……不一而足;他们将大家的抗疫作品制作美篇、微电影,供更多的学员交流学习;他们为老师、云课堂撰写报道,在校宣传群进行传播;他们宣传宣讲,令防疫知识深入人心;他们下沉社区,投入抗疫一线;他们捐款捐物,守望相助;他们,以志愿心,行志愿行。

他们像一束光,簇拥另一束光。微而不弱,烛照人间,照亮国家的未来。

“黑夜无论怎样悠长,白昼总会到来。” 若干年后,当我们再回望2020,一定有一些事情,留在我们共同的记忆里。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