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我的入党故事

忆初心,葆本色,在党的引领下继续前行

嘉定区退休干部 周德辉

我是一九七三年入的党,至今已有四十六年党龄。回顾入党时的情景及入党后在党的培养和教育下成长为一名党的基层干部,整个历练过程历历在目。

入党前,无论是在农村务农还是在建筑企业务工,自己始终坚持诚实做人、勤奋工作,关心较为困难的群众。当知道某大队有位大队干部因病亡故,家中生活极其贫困,三间平房因常年失修即将倒塌。为此,我发动建筑工程队的全体团员青年放弃休息日,义务帮助他们翻修整新,得到干部群众的称赞。正是由于自己始终以一名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经过组织的考察使自己最终成为一名真正的共产党员。当我举起右手面对党旗庄严宣誓的那一刻,我告诉自己要牢记宗旨、坚定理想信念,使自己成长为一名合格的优秀共产党员。

入党后,组织上安排我去驻村工作队(农业学大寨小分队),即使在离家不到两里的路程,我也坚持不回家过夜,始终和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积极出谋划策,带领农民大干苦干,发展生产、提高产量、增加收入,改变农村贫困面貌。三年中,我蹲点的生产队,全部做到粮食增产,社员增收,自己也被评为优秀党员。在公社纪念党的生日大会上作为代表发言,介绍如何做到心中想着群众,带领群众脱贫而忘我工作的经历。

1978年,组织上把一个大队党支书的担子托付给我,我暗下决心,一定要使大队的各项工作在全公社名列前茅。于是我团结一班人,寻找发展的主攻方向,研究对策,制订方案。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祖国大地,“大胆改、大胆创”深入到我们一班人的心中。我们就进行粮食生产“熟制”改革,三熟改为二熟,腾出更多的精力更精细地种好蔬菜,增加经济收入。同时大力发展队办企业,没有项目,发动群众寻找;没有资金,就以借鸡生蛋的办法筹措。利用建造盐铁河南水闸的荒废土地,建造起一万五千平方米仓库发展仓储业。随着集体经济不断壮大,集体资金不断浓厚,我们就着手解决了分田责任制以后给群众带来的蔬菜到市区的运输、农田有机肥供应等一系列困难。群众精神面貌振奋了,粮食增产了,经济增收了。良性的循环促进了各项事业的发展,使我们大队在较长一段时期成为全公社的一只“领头羊”,大队党支部也被评为“县先进党支部”。

体制改革时,我进入乡政府领导班子,自感身上的责任更大了,担子也更重了。只有不断学习,发动群众,放手大胆发展生产,才能走上致富的道路。在乡政府工作期间,抓住“万元户”典型,引导大家发展家庭养殖业,庭园种植业,一个争当万元户的热潮在全乡掀起,促进了农副产品不断增长,农民钱袋不断鼓起来。调到县里工作后,我意识到要更努力地为党工作,因此在帮助革命老区井冈山、少数民族贫困区域云南楚雄、经济欠发达的安徽阜阳地区发展食用菌生产的过程中,自己亲自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深入考察,因地制宜,利用当地资源,示范指导,使三地试种都取得成功,为他们的脱贫找到了方向。随着时间的流逝,工作岗位的不断变动,但为人民服务,为党努力工作的初心从未改变。每到一个新的工作岗位,首先要把握好党制定的方针政策,这样工作就不会迷失方向。其次要熟知所在部门具体政策、技术规范、专业知识、操作技能,这样你就能驾轻就熟,游刃有余做好本职工作,使自己逐渐成长为一个想干事、能干事、干好事的有用之人。

一晃退休将近九年,但是自己仍保持着一个共产党员的本色,力所能及地为退休党支部组织学习、开展活动做贡献。在社区连续三届参与业委会工作,为小区综合改造献计献策。在物业管理中,积极调解业主矛盾,为业主答疑解惑。积极投身“创全”工作,使居住小区真正成为环境整洁优美、睦邻关系和谐、治安良好文明家园,让群众获得更多的幸福感。

 

发布日期:2018-08-02 04:56:06

【返回征文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