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我的入党故事

初心是怎样炼成的——回忆我的入党经历

市农委系统退休干部  陈 平

我是一位有将近四十年党龄的老共产党员,在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之际,在我党的生日即将到来之时, 回忆我的入党经历是十分必要而又富有意义的,能使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一、初心萌发

我出生在 1946 年,在上海读的小学和中学,在我的世界观、人生观开始形成的中学阶段,当时有幸遇到了好老师并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初三时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升到高中后就担任了学校的团总支副书记(中学规模不大,仅设总支,书记是由党员老师担任)。每逢寒暑假经常要参加区或市里的团干部集训,使我较多的接受了党团组织的教育和培养。另外,还由于我比较喜欢看书,当时有《青春之歌》、《红日》、《野火春风斗古城》等不少好书, 特别是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吴运铎的《把一切献給党》以及方志敏的《可爱的中国》等书对我影响最大,我立志做一个不虚度年华、为党和人民贡献青春和生命的有为青年。于是,我在 1963年上高二时,郑重地向学校党组织递交了自己的入党申请,决心为全人类的最高理想---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终身。

升到高三,被邢燕子、董加耕等有志青年立志改变我国农村落后面貌的精神所感染,向学校党组织表示放弃参加高考,直接报名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新疆去。

二、初心锤炼

当时学校党支部书记(陈孟昭老师)相当认真负责地找我谈了话,在肯定我积极上进精神的同时,要求我作为一名高三应届毕业生还是应该积极备考,“一颗红心,两种准备”才是正确的选择。

于是,我就投入到紧张的高考复习中,参加1964 年的高考并被中国人民大学录取。当时能在祖国的首都北京、在毛主席身边上大学也是一件让人羡慕的人生幸事。被录取的是哲学系哲学专业,主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及世界和中国的哲学史。我曾暗下决心,一定不辜负党和人民的重托,努力学习,今后在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领域贡献自己的毕生精力。在大学里我积极靠拢组织,定期汇报自己的思想,还认真学习刘少奇同志的《论共产党员修养》。当时学校党组 织要求我们不仅仅要想着组织上入党,更重要的是要做到思想上真正入党,这句话对我影响深刻和长远。就在向党交心要了解自己的家庭出身时,我才知道父亲解放前曾参加过黄埔军校、加入过国民党。要知道那是个十分看重家庭出身的年代,无形中,我就戴上了家庭出身不好的帽子,給我的入党蒙上了阴影,在我面前似乎出现了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当时曾困惑过、消沉过;但是,有着革命战争年代陕北公学优良传统的中国人民大学,十分重视思想政治工作,使我渐渐懂得一个人的家庭出身是无法选择的,可是人生道路完全可以由自己来选择和把控的。再说我们党的政策是讲成分、不唯成分,重在政治表现。

于是,我就加倍努力,积极上进。到北京第一机床厂学工,就主动与工人师傅结对子;到北京苏家坨公社学农,就坚持为老贫农家挑水;到工程兵部队学军,就头顶炎炎烈日挖战壕掩体,争取首先做到在思想上真正入党。1966 年春夏之交文革风暴袭来,红卫兵组织发展成员也相当看重家庭出身,我被边缘化,倒有点逍遥起来。1968 年春夏之交毛泽东思想工人宣传队和解放军宣传队进校,师生混合办毛泽东思想学习班,要对我们这批臭老九进行再教育,这时又开始忙碌起来。于是,我又多了一顶臭老九的帽子,入党初心的考验又需加码。除了参加学习班,有时组织我们参加基建工地的劳动,寒冬腊月在京郊东方红炼油厂,两三人一组要抡十八磅大榔头扶钢钎琢打坚硬的冻土。由于体力消耗过大,创下了一顿饭不用什么菜一口气吃五个大馒头(每个二两,共一斤)的记录。在校内也不闲着,抡镐挥锹挖备战的防空战壕。到了供暖季节,就三班倒,烧学校的供暖大锅炉。在校内外繁重的体力劳动中,手上的水泡,结了破,破了又结,渐渐成了老茧。身上的衣服破了补,补了又破,补丁快成了枪靶。

1970 年在左的思潮左右下,中国人民大学被迫停办,老师下放到江西余江五七干校,作为学生的我们就被流放到穷乡僻壤(毕业证还是拨乱反正后給补发的),除少数几个出身特好(有的还要查二代三代)被部队选去,其他的大部分都去农村当农民,到兵团农场算是幸运的。

我被分到了贵州遵义,然后又下到绥阳县,再下到宽阔区黄杨公社,最后一直下到群裕禄大队双龙生产队的一户老贫农家。那里山高路险,仅有拉粮运木材的货车从旁经过,向阳的山坡上布满了层层狭长的梯田。这户老贫农就只有老两口,住在半山腰。我天天早晨起来第一件事就是下山挑水。早饭后就跟着翻山越岭,赤脚下田插秧。山里人有时会对我这位来自北京的陌生人投来好奇的目光,田里的蚂蝗有时会叮咬我来自异乡的双腿,而当时对于我来说管不了那么多,只能是体力的付出----劳动,思想的接受----再教育。戴这两顶帽子有点沉重,真有点儿羡慕普通工人和农民,无帽一身轻。

后来,为了解决夫妻分居两地,到了江西瑞昌的小三线军工厂,在那里继续接受再教育。我被分到较艰苦的机加车间,做较艰苦的车床工人。昼夜倒班,开始真不习惯。我操作的是回轮六角专用车床,动作简单重复。由于不停地加工坚硬的金属零件需冷却油循环不停的洒浇降温,即使戴了塑料围裙,还是一身的机油味。特别到了寒冬,机床和零件都是金属,冰冷难耐。为了完成每天的工时定额,还不敢稍有懈怠。但这一切并没有动摇我的意志,初心不改,我抽出工余时间组织车间部分青年工人成立哲学学习小组,让我所学的知识发挥点作用。

记得在拨乱反正后的 1979 年的一天,车间支部组织委员来到我的车床边,询问我有否入党愿望,并把组织上的意图向我作了转达。这时,我既有点激动,又有点麻木。激动的是这一天终于盼来了;麻木的是这一天足足等了十六年,等候已习以为常了。

三、 初心不忘

1979 年经两位入党介绍人介绍、车间支部讨论通过,我成了中共预备党员。后来 80 年又落实政策把我调到工厂职工子弟学校担任政治老师,并在学校转了正。在学校工作了十年,从教师到担任书记、校长。90年又被抽调到厂部,担任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93年上海改革开放的春风又把我吹回上海,在上海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从事成人教育工作。尽管后来工作调动频繁,但在思想上入党、做一名名副其实的共产党员的初心始终未变。

无论是在江西军工厂还是来到上海农广校,为人做事,不忘初心、不让思想染尘;牢记使命,不让人生走偏。我曾多次获得本单位或上级组织授予的优秀共产党员的称号。

虽然没像有的大学同学专门从事哲学教学或哲学研究;但是我不管是做工人还是当老师,是身为普通群众还是身居领导岗位,是面对青年学生还是面向乡镇干部,是在本单位还是应邀去校外相关单位,都积极宣传我党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热情讲授辩证唯物论和唯物辩证法以及历史唯物主义,直接受听者估计在千人以上。

我的入党经历虽然坎坷,但最终迎来了光明。有的人经受的磨难可能比我更多,我只是其中较幸运的一员而已。最后,以诗结尾。

年过古稀忆当年,

十六春秋多锤炼;

岁月无情催人老,

初心不忘春每天。

发布日期:2018-09-05 21:34:50

【返回征文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