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我的入党故事

初心怎能忘 脚歩不能停

崇明区退休干部  蔡志翔

一九六三年我有幸考取了上海师范学院中文系。当时学校里的政治气氛很浓,都要争做又红又专的人才,认真学习毛主席著作,“论共产党员的修养”是每个学生几乎都放在床头天天看,自觉地要求自己,要在思想上先入党,我也就在这个时候写了入党申请报告。

一九六五年的九月,新学期开学,学校动员我们参加“四清”运动。我校安排到松江县,我班被安排到朱行公社,先是在公社卫生院,搞完后又到联星大队,与贫下中农同吃同住同劳动,名为“三同”。我是该组的材料员,责任是为工作组长起草报告、向上级写简报、收集整理材料等工作。由于工作的需要,不能住在贫下中农的家中,而是住在地处荒野中的大队部,我因此只能说是“两同”,实在我是宁可“三同”,不愿“两同”,住的大队部真是破旧不堪,好不容易找到一块不漏雨的地方安下一张床,床边是一张破办公桌,四面墙壁是透风又不牢,只要轻轻一推就会倒,晚上孤苦伶仃的一人真害怕,一天三顿饭要走一里多路,到贫下中农家中吃。当时规定每月向贫下中农家交30斤粮票、15元钱,不能多交,也不能多吃,不能占贫下中农家的便宜。我吃饭那家荤菜是没有的,素菜也很少,饭我也吃不饱,只能很少的吃一点点,怕吃多了不好。另外又喝不到水,所以,我几天才大便一次,最长的大约有一星期。我把这些都当成是对我的考验,许多不怕牺牲的英雄人物形象在我的脑海中浮现,共产党员就是要接受各种考验。

还有眼前的榜样,就是我们的工作组长,他叫何再成,是16级干部,高高的个子,清瘦的山东大汉,脸上有一大块伤疤,说是打游击时被日本鬼子的子弹擦过,这条命也是拣来的。一次在我们大队部,也就是我的房间里,工作组开会,外面突然下起了大雪,散会时我要将雨具借给他,哪想他早就赤脚走出了很远。还有一次在雨天,我和他一起下生产队,本想我是农村长大的,赤脚在泥泞的田埂小道上走路是走惯的,哪知道他健步如飞,我这二十刚出头的小伙居然追不上五十多的老头。后来我问他怎么走得这样快,他说当年打游击的时候走得还要快。他干活做事像有使不完的劲,是我学习的榜样,共产党员就是要像他那个样。

大约三四个月后,一天何组长将一份入党志愿书放到了我办公桌的抽屉里。两天后的一个晚上,我们学校的年班级辅导员陈顺基老师,也是年级的党支部书记打电话给我,在电话里他让我谈谈对党的认识,和争取入党的具体行动,我认真地一一做了回答,主要讲如何以英雄人物及身边的先进人物为榜样,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不断自觉要求自己,经受各种考验,这个电话大约打了一个小时。我认真填好入党志愿书,1966年4月底的一天,工作组召开党员会议通过了我的入党事宜,最后工作组的支部书记何组长对我说,还要报经我学校中文系党总支审批。

1966年6月1日,全国第一张大字报出笼,拉开了文化大革命的序幕,此后没几天,我们被召回学校搞文化大革命。看到学校里贴学校党委、系总支的大字报很多,领导们也停止了正常工作。不久上级又发通知,在此前党支部通过的入党志愿书停止审批,实际上是作废了。虽然组织上入党的事情就此停止了,但我仍然严格要求自已,挚着追求加入中国共产党。

毕业后先是要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吃住都在生产队,我努力劳动,和社员们打成一片。走上教学岗位后,我向周围的老教师学习,勤奋工作。当时的学生上学经常缺席,要参加劳动挣工分。我一有空就上学生家进行家访,动员学生及时到校,当时叫复课闹革命。我们农村小学校,实际是要学生上课不缺席,有时要到农田里把孩子们叫回学校。下雨天学生常停课,我一有空,就冒雨往学生家中跑,雨下得越大我越要去,一身的泥水感动了学生的家长,也感动了学生。经过我多次不懈的努力,班级秩序稳定了,学生学习进步了,我也得到了家长、学校领导的好评,肯定了我的成绩,安排我任教导处副主任。

1973年文化大革命的后期,党组织恢复了发展党员工作,学校党支部又重新考虑我的入党问题。9月11日党支部通过了我的入党申请,但上级审批这一关,又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大约等了将近一年才批下来,也许是审查我文革中的情况。1974年我如期转为正式党员,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多年宿愿终于实现了。

入党后在党的教育下,我工作更加努力。一次学校党支部书记想要我带领七八个教师到东旺沙劳动两个星期,因为他知道我愛人刚刚生下小孩,很需要我能早晚在家照顾,所以很为难。但为了顾全学校的大局,我爽快地答应了,家里的困难想尽办法克服。接下来领导又不断地给我压担子,从合兴中学的教导副主任到教导主任,1985年又让我担任校长,在校长任内,将学校教学质量从全县垫底提高到全县农村中学的前列,2000年担任登瀛中学书记直到退休。

退休后,虽然没有了在职时那么烦忙,多了一些清闲和无聊,但我不忘追求入党时的初心,不能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老树要发新芽,要活出青春,活出精彩,虽然不能像以前那样跑步前进,但也要根据身体情况缓步前行,永不停歩。所以我参加一些社会活动,担任了党小组长,力所能及地做一些有益于社会的事,特别是根据自己的爱好,精心培育造形黄杨,经过十多年培育,有几棵黄杨树已经独具形态,虽说不上是稀世珍品,但在上海地区或许难以找到,我要美化家园,为崇明生态岛建设尽一点绵薄之力!

发布日期:2018-09-06 22:00:33

【返回征文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