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老同志网说改革故事

荒滩上崛起的生态村

崇明区前卫村原党总支书记  徐卫国

我长期在前卫村任党总支书记,见证并参与了村子的发展变化。前卫村从以前荒凉沉寂的边陲小村,发展成现在这样,既有现代化村镇风貌,又有田园诗意,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经济比较发达的以生态建设为核心的新农村,是相当不易的。20世纪70年代,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坚定不移地走“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之路,我们先后获得联合国1996年度“全球生态500佳提名奖”、“全国文明村”、“全国造林绿化千佳村”、“全国生态农业旅游示范点”和“上海市生态环境教育基地”、“上海市文明村”等40多项国家级和市、县级荣誉,期间很多中央领导都来我们村视察呢!

荒滩中起步

1968年的隆冬,我们有一支以共产党员为骨干、青年民兵为主体的72位农民组成的开荒队,肩负使命从20多公里以外的大新乡迁移到这里。四处都是纵横交错的河沟水坑,将滩地切割得支离破碎,这样的一片苍凉景象,我这辈子都不会忘记。我们在这里搭起草棚、挥锹舞镐、挑泥筑堤,开始了在荒滩上的艰难创业。几个月下来,我们的手皮磨破了,嘴唇开裂了,眼睛熬红了。熬过一个冬天,填平73条沟坑,覆盖3条港叉,铸成了一个村庄的雏形。

第二年春天,我们撒下一些种子,播下希望。然而,这些辛苦的劳作到那年的秋后,盼来的却是稀疏低矮的禾杆!在那种未经淡化的盐碱地上种庄稼,收成怎么会好?当年我才21岁,为了生存,我带着一批身强力壮的小伙子,到附近的农场、供销社、砖瓦厂当装卸工、临时工,什么苦活、累活、脏活都干。即使是这样,到了1969年年终结算时,人均年收入也只有150 元,实在是富不起来。更别提那些上了年纪的想改善一下住房条件,年轻一代想结婚成家的,根本就是天方夜谭。

那个时候身为村支书的我,看着这些经不起风吹雨打的房舍,想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兄弟们,心里真是不好受。

艰难中崛起

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来临,我和村党支部班子的成员都意识到仅靠农业种植发家是不可能的。于是我们就决定跳出狭窄的单一经济模式,办厂致富。

没过多久,玻璃仪器、红木筷、电风扇组装、鞋油、养鸡场就诞生了。不过办厂也不容易,单靠我们的闯劲,也没有马上得到良好回报。技术、原料、销售、资金都是关键,咱们的经验不行。在摸索中折腾了一阵子后,4家企业倒闭了。唉!匆匆忙忙办了厂,到最后非但没能致富,还赔了7万多元,这相当于村民3年收入啊!

虽然我们一再受挫,大家却都没有就此沉沦。我们在失败中及时总结经验,寻求对策,最终再下决心,搞联营厂。这次我们选择依托既有技术,又有管理经验,且供销渠道稳定,商品信息灵通的城市大工业。经过多次接触洽谈,我们与当时的长征农场联营生产“斑马”牌鞋油。崇明县第一个“国集联营”的企业诞生了。当年,我们前卫村就盈利了10万元,而联营4年利润总共80多万元。这对一个村来说是难能可贵的。

后来,我们与上海牙膏厂多次接洽,联合办起了上海胜利日化联营厂,生产“中华”、“白玉”两种品牌的牙膏。这两种牙膏膏体细腻、质量好,十分畅销。由此,我们村的企业走上了一条良性发展的道路,前卫村从此开始奔向小康。1991年,我们的利税超过1450万元,成了全县交纳税款的大户,创造了一项项崇明之最、上海市郊之先。

同时,我们还探索出一套适应前卫村发展的管理模式。1985年“三秋”时节,我们的厂部争取到了1200万支牙膏的生产任务。“三秋”是大忙的季节,村民们忙于收种而停工。经过研究,我们改户户有田、家家耕种为集体规模经营,以厂带村,对农副工各业实行一体化领导。事实上,随着村办工业的崛起,农业也得到了发展。全村耕地逐步实现了农田网络化、排灌自动化、收种机械化。那些老早需要200多个劳动力的工作,后来只需十几个人。村里的特种禽畜、特种水产、特种蔬菜、园艺场等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实践证明,当时前卫村这种崭新的经济管理体制是成功的,还有不少媒体报道过呢。

求索中发展

1992年,我们确立了发展生态村的规划,村里的农业开始向特色生态农业转变。为此,我们建成了千亩洁净蔬菜基地,其中550亩为投资1000万元建成的市郊一流水平的现代化洁净蔬菜实验园。在养殖业方面,我们投资450万元发展了年产幼鳖7万只、成鳖4万只规模的工厂化养鳖场。由于生态村规划的逐步实施,工业、农副业的废渣、废水也得到综合利用。

当时,我有机会随同上级组团出国学习考察。每到一个地方,我都会仔细研究园林设计和生态环境建设,希望能够吸收经验。我们村从上世纪 90 年代初,就确立了“种、养、沼”三结合物质循环利用的生态农业模式。千头猪场牲畜大小便及冲洗水进入沼气站,经高温厌氧发酵后,产出的沼气供村民炊事用。沼液通过泵站输送到蔬菜大棚,从地下渗透到蔬菜根部,生产无公害洁净蔬菜。沼渣又通过挤压、造粒、制成颗粒饲料,用于池塘养鱼和花卉肥料。在此基础上,村里又建设了一批环境工程,如生活垃圾收集处置工程、生活污水处理工程、河水净化工程、清洁能源综合利用和示范观赏工程等。再后来,我们又在“种、养、沼”三结合物质循环利用基础上,向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的“水、田、路、林、湿地”和“农、工、商、旅、教”五位一体、全面协调的立体生态农业模式发展,形成了前卫村独有的生态产业链格局。

几年发展下来,我们全村的庭园经济欣欣向荣,村里的环境也越来越好,绿树成荫,郁郁葱葱。我们还兴建了钓鱼台、鸳鸯楼、湖面荡舟、大面积喷灌、塑料大棚等,成了农业旅游的好去处。

为了更好地发展旅游事业,使村民从中得惠,我又带头冲破陈规陋习,投资20多万元装修房间,把自己的家作为“农家乐”对外经营。在我的影响下,全村也有不少农户共同跟进。1999年到2003年底,我们村的农业旅游发展越来越好,4年间共接待中外游客25万人次,直接营收达1000万元。

发布日期:2019-05-23 22:20:23

【返回征文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