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老同志网说改革故事

让老百姓享受满意的教育

上海市教委原主任   张伟江

现在,上海人民享受到了公平及高质量的义务教育,多样化和特色化的高中阶段教育,普及化的高等教育,时时处处都存在的继续教育。而回顾40年来上海教育发展的历程,有些时间节点和事情是不能忘怀的。

为民建合格中小学校

“中小学达标工程”是上海市教育发展史上最宏大的民心工程。1998年6月上海开展了一场轰动全市城乡中小学的“地毯式”大调研活动,上海市领导和教委的干部一起走村访乡,踏着田间小路,穿越狭小的弄堂,历时一年,基本摸清了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家底。对照当时已有的《上海市中小学建设标准(1990)》,达到此标准的初中162所,仅占所有初中学校的25.4%;小学132所,仅占所有小学的9.1%。适当降低一点占地要求后的二类学校,初中157所,占24.6%;小学259所,占18.0%。应拆除改造的三类学校,初中有269所,占42.2%;小学409所,占28.4%。根本“不堪入目”的四类学校,初中有50所,占7.8%;小学641所(绝大部分为村小),占44.5%。也就是说,72.9%的小学必须拆除或进行重大改造,50%的初中也是如此。

1999年7月,市教委在青浦区香花镇召开了“上海市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作会议”,会上时任副市长周慕尧宣布“达标工程”正式启动,从而拉开了“达标工程”的帷幕。

1999年9月,上海市委市政府召开了上海市教育工作会议,将“达标工程”确定为全市教育“八大实事工程”的第一项。“2002年前完成”成了当时教育系统的最高号令。

2000年市人大常委会把中小学达标建设工程列为重点督查工作,市政府连续多年把中小学改造列为市政府的实事工程。

2001年8月,在上海市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上,时任市长徐匡迪宣布增拨2亿元用于远郊4个区县的“达标工程”,市政府承诺2002年前完成。市委市政府领导亲赴基层指导,带着各委办局主要领导,形成了全市动手的局面。

三年的“中小学达标工程”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总投资40多亿元(其中:校舍26亿元,装备设施14亿元),扩建校舍188万平方米,完成撤点和改造学校1569所,全市中小学计算机配置基本实现小学15:1,初中10:1的生机比。全市3/4的中小学得到了彻底改造。另外,全市工读学校和特殊教育学校校舍全部达到市级标准。全市中小学一类校达57.6%,二类校42.4%,特教、工读校一类校达到55%,二类校45%。初中和小学教师合格学历分别从1998年的94%上升到97%,骨干教师从10%上升到25%。为人民群众享受优质的义务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得益于“达标工程”,上海学生在2009年、2012年参加“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中,在阅读、数学、科学素养三个领域连续两次均位于全球第一,震惊了世界。

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

“文化大革命”对上海高等教育带来的浩劫是巨大的,1965年全市有高等院校24所,1972年减少到16所。

从1977年开始,“文化大革命”中被强行合并的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学院、上海体育学院、上海教育学院于1978年相继恢复了原来的建制。上海财经学院于1978年恢复,华东政法学院也于1979年复校。上海水产学院1979年从厦门迁回上海,上海工学院与上海机械学院在1979年各自恢复原来建制。

1983年上海高校增加到38所,2004年上海高校增加为59所,2015年已达到67所。

1978年上海高校共招收本专科新生2.47万人(包括77、78两级,77级为1978年春季入学),在校生仅为4.96万人,本科生所占比例仅为31.9%。2004年上海高校招收本专科新生13.06万人,在校生41.57万人,本科生所占比例为59.0%。2015年上海高校招收本专科新生14.07万人,在校生达到51.16万人,本科生所占比例为71.8%。

自1978年全国恢复研究生招生,1981年开始实施《学位条例》后,上海高等院校研究生招生规模逐步扩大。1978年上海首批招收研究生1072名,1983年上海已有21所高等院校招生研究生,在校研究生总数达到3605名。其中,博士研究生100人,硕士研究生3505名。2004年上海共有52个研究生招生单位共招收研究生2.53万人,在校研究生达到6.94万人。其中,博士招生0.55万人,博士在校生达到1.76万人。2015年上海共招收研究生4.60万人,在校研究生达到13.83万人。其中,博士招生0.65万人,博士在校生达到2.86万人。

1977年,上海高等院校专任教师仅1.55万人。其中,正高级314人,副高级351人,讲师2323人,高级职称教师所占的比例仅为4.3%。1978年国务院恢复了教师职称评定工作。1983年上海高等院校专任教师上升到2.18万人。其中,正高级478人,副高级1995人,讲师10519人,高级职称教师所占的比例上升到11.3%。2004年,上海高等院校专任教师为2.87万人。其中,正高级4214人,副高级8699人,高级职称教师所占的比例为44.9%。2015年,上海高等院校专任教师已达到4.16万人。其中,正高级7541人,副高级13541人,高级职称教师所占的比例上升为50.7%。

与1977年相比,2015年上海的高校数增加4.2倍,在校生规模(包括研究生)增加18.5倍,专任教师增加2.7倍。

上海高等教育的高速发展得益于历时近十年的上海高等教育布局结构调整。

“十五”期间的后几年,随着上海城市发展战略和产业布局定位的进一步清晰化,为适应城市建设、产业布局和高校发展实际需要,进一步优化高等教育资源配置,2005年前后,在按照“2+2+X”布局结构调整基础上,上海市委、市政府决定在奉贤区和临港新城再创建两个大学园区,即奉贤大学园区和临港新城科教创新园区,结合这些区域产业优化升级、高新技术发展和新城区建设,推进上海高校空间布局范围的进一步扩大,为城市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撑。经过几年建设,上海高等教育布局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形成了“2+2+2+X”高校空间布局形态和高校集聚区。

构建教育信息之桥

1995年3月,市教委提出建设上海教育科研计算机网络的建议,这是上海教育史上计算机网络建设的第一份建议。并得到了市政府有关委办局的大力支持。当时教委对网络建设提出了四字原则:“顶天立地”。“顶天”,要求网络建设从一开始就得站在世界前沿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并肩而行。“立地”,意为更多地为教育服务,让师生们方便使用。

网络建设需要有超前的规划和布局。1995年市教委规划了“一网五环”的结构,即在教育和科研网中形成高教、基教、成教、职教和幼教五环,覆盖了全市人民终身教育的全过程。此后,上海又建立了卫星通道,首先连接崇明、长兴、横沙三岛,然后又连通了云南、西藏、新疆,让上海教育资源惠及边疆和海岛。

上海教育科研网发展至今,无论从规模、水平还是响应、依赖度上都是无可非议的。2000年12月,上海教科网高校网络图书馆在上海交大启用,覆盖了上海所有高校。高校的每一位师生都可通过网络借阅其它高校的书籍或查阅文献等等。而连续几年投巨资在上海远程教育集团建成了至今还是全国第一的“教师教育资源库”,服务于全国。当时《解放日报》还作过专题报道。

从建网以来,上海SHERNET与国家教育部CERNET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合作与支持,特别是2005年1月,在原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专家委员会主席吴建平支持下,上海成为第一家开通基于IPV6技术的新一代教育科研网的城市。

上海高校外国教材中心由市教委和华东理工大学共同建设,开通时原教育部高教司司长钟秉林来祝贺揭牌。上海计算机网格(grid)技术研究开发由上海大学牵头,来自清华的李三立教授领队。

1997年至1998年,市教委和市科委合作,在市科委主办的科技网上构建虚拟网。1997年2月,市教委与上海邮电管理局签订“关于共建上海教育与科研计算机网的合作协议”。1999年4月,市教委与上海邮电管理局签订成立远程教育联合体的框架协议。1999年5月,市教委又与上海邮电管理局签订“关于建设中小学教育信息网及中小学教育网上学校的合作协议”。

上海教育与科研计算机网在1997年11月举办的上海市第四届科技界博览会上获得金奖。在1998年12月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发布日期:2019-05-23 22:49:42

【返回征文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