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上海市委老干部局
www.shlgbj.gov.cn
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原总裁、党委副书记 朱沪生
上海轨道交通目前已经达到通车里程637公里,日均客流近1000万人次,跻身世界前列。上海仅用了短短20余年的时间就建成了一张高水平、高效率的轨道交通网络。作为一名亲身经历并全程参与其过程的人来说,有一种油然而生的自豪和不解的情结。
沉淀与厚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根据整个城市建设规模的发展,迫切需要解决市民出行难的问题。1983年上海市政府正式向国务院提交了《关于建设上海南北快速有轨交通项目建议书》。这个项目建议书于1985年8月得到了正式批示,1985年3月,市委市政府正式组建了上海市地铁公司,当时本人也参与了组建(时任公司党委副书记),1985年3月,上海市地铁公司成立。
1990年1月19号,国务院正式下达了上海地铁一号线开工令。整个地铁一号线的建设历时五年零三个月,1995年4月10日正式投入试运营,自锦江乐园站到上海火车站站,全长16.3公里,设13座车站,从此结束了上海没有地铁的历史,上海人“三十年地铁梦,梦想成真”。
上海地铁走过这样一个发展历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这里有几代领导人的不懈努力,有无数技术人员的不断探索和研究,有很多建设者无私的奉献与努力的工作。从五十年代末期,我们就聚集着像刘建航、王振兴、王瑞华等一大批刚从大学毕业的、风华正茂的青年知识分子,他们承担了上海轨道交通的规划、研究等工作,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艰苦努力。现在,这些老前辈已到耄耋之年、两鬓苍苍,有的人已经作古。所以我想,在历史的进步过程中,我们不应忘记我们的开拓者,不应忘记轨道交通的垦荒者。
启示与承扬
上海地铁从一条线形成一张网,其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物质的,还有很多精神上的启示和需要继续承扬的东西。
当初上海建地铁,面临三个非常困难的问题。一没有经验,二没有资金,三没有人才。面对这三大考验,我们迎难而上,排除了各种困难。没有经验,我们学习国外的经验、学习香港的经验,到北京地铁公司去学习,回来结合上海的特点,形成了上海地铁一号线的建设基本理念与基本标准。没有资金,经过中央批准,利用了共4.6亿西德马克政府贷款以及美国进出口银行的部分贷款和法国银行部分贷款,这三笔贷款,加上市政府的自行筹资,53亿人民币的建设资金基本落实。没有人才,我们就从全国各地招聘引进,我们通过市人事局,从外地引进了一批从事过铁路工作的、有经验的技术人员,其中很多人后来都成为我们的骨干力量。其中一个叫孙龙宝的同志,是一个非常优秀的搞牵引电机的老知识分子,早期的交通大学车辆牵引电机专业毕业。他的外语很好,能直接与外国人谈判,在引进和消化外国先进技术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后来他成为了上海地铁总公司的机电总工程师。所有的参建者本着不畏困难、敢于开拓的精神,终于迎来了地铁1号线的胜利通车。
上海地铁创建初期,各项条件都很艰苦,收入也不高,但是我们肩负着上海人民的“地铁梦”,深感责任重大。大家“事业为重,奉献为上”,全身心地投入到轨道交通事业的建设中去,基本上就是“一周工作七天”,没有休息天的。很多调到我们地铁来的人,都是放弃了原来条件很好的工作,他们的志愿就是想从事轨道交通这样一个宏伟而光荣的事业,有一种乐于奉献的精神。尤其是在工程发现险情的时候,我们的工程技术人员、领导干部,都是冲锋在前,义无反顾。就是有了这样一种奉献精神,上海轨道交通才能在短短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实现了西方发达国家需要一百多年才能完成的发展规模。
我从1984年11月份参加组建上海地铁公司到2013年1月退休,前后历时将近30个年头了,回忆当初的场景,历历在目、记忆犹新。当初的衡山路12号地铁公司,没有一条完整的道路、没有一幢像样的办公楼,就是在这块土地上,我们开始了上海地铁一号线的筹建工作。在这艰苦、简陋的条件下,我们接待了许多重要的外宾和国家领导人。我们的办公人员就在“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的环境里面工作着。当初我们的领导上下班,都是靠自行车。我就骑了8年的自行车,那辆“老坦克”跟着我一起跑工地、上下班、走家访。当然,现在条件好了,有了大楼、汽车,但是我们不能把艰苦创业的精神丢掉,这种“神”和“气”必须继承和发扬下去。
不能忘却的那些人和事
在长期从事轨道交通事业当中,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事情已经淡忘,但有些事情却时时浮现在脑海中,难以抹去。钩沉往事,追忆前人,让后来者能够记取,能够奋进。
上海地铁一号线宁海西路旁通道施工时,由于当时冰冻法施工工艺不够成熟,挖至离地70公分左右,突然发生底部大量涌沙,40分钟涌出了将近17立方米的流沙。上面就是老百姓的住房,由于涌沙造成了地表沉降,有的居民的门窗已经不能开启,有的玻璃开始碎裂。当时,我正好在现场,立即把刘建航总工程师请到了现场,我们当机立断,修改设计,立即封掉底板。通过大家的奋力抢险与共同努力,最终把流沙堵住了。堵住以后刘总与我们都已经筋疲力尽了,我让刘总上去休息一下,他不放心,坚持守在现场。已经很晚了,连晚饭都没顾得上吃,就把馒头拿到隧道里面吃,睡觉就睡在隧道里面的泡沫板上。一直到险情全部排除,他才拖着疲惫的身体离开。
由于2号线人民广场车站处于当时人民公园内一条河流的下方,“文革”时期把它填掉了。但是,由于当时的处理方式没有清淤,所以在这里面夹了一层淤泥。地铁车站在这里挖到一定深度的时候,突然形成了纵向塌方。把我们当初施工的钢管支撑一根根都冲掉了。我接到险情以后,与总指挥石礼安同志一起赶到现场,当时那个基坑已经非常危险,钢支撑已经开始爆裂,发出了令人震惊的“嘣嘣”声,而这时候底下还有两个施工人员没能逃上来,一个躲在挖掘机器里面,一个半身掩埋在淤泥里面爬不出来。怎么办?险情就在即时,救人要紧!我们立即组织了一个五人小组,其中四名是共产党员,这支“敢死队“是用大吊机吊下去的,下去以后立即把两个施工人员用绳子绑住身子,然后用吊机给拉出来,所幸这两人后来没有受伤。当天晚上,我们紧急调用了7000多吨黄沙昼夜灌注,终于把这个险情稳住,保住了边上的南京路的交通安全。
我非常怀念与我一起工作的同志,尽管许多同志已不在工作岗位上了,有的甚至已离开人世,但这些地铁事业是他们的贡献,历史会记住他们,地铁会记住他们的。
深深地祝愿上海地铁的明天会更便捷、更发达。
发布日期:2019-05-24 21:33:49
扫码安装
上海老干部APP
扫码关注
上海老干部公众号
扫码关注
关心下一代
www.shlgbj.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