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上海市委老干部局
www.shlgbj.gov.cn
原上海市财贸办公室副主任 王相道
故事一:“阿信”和上海第一八佰伴
八十年代后期,日本电视连续剧《阿信》正在上海热播,剧中出身贫寒的女主角阿信历经种种坎坷依旧顽强奋斗,最终在日本各地成功开设17家连锁超市。阿信的原型,就是八佰伴的创始人和田加津太太。经过长期不懈努力,她和家人终于把名不见经传的家族事业打造成一个国际商业巨头——日本八佰伴国际流通集团,“阿信”本人也成为神话般的人物。
意想不到的是,“阿信”看中了上海这块热土,亲自来到北京,通过有关方面的牵线搭桥,表达了到上海投资开店的意向。1991年4月后,“阿信”的三个儿子在和田一夫带领下多次携家眷到上海考察。出乎意料的是,他们并未考虑淮海西路成熟的商业地块,却看好浦东的发展前景。当时,上海浦东改革开放刚刚起步,工业合资合作项目已搞得如火如荼,而商业方面经国家正式立项批准的中外合资企业尚无首例。市政府对这个投资项目非常重视,希望通过与八佰伴的合作,加快商业的对外开放,籍以引进国际先进的商业模式和管理理念,为领先全国的上海商业注入新的发展活力。
经反复研究,我方最后确定由原市第一商业局所属的上海市第一百货与八佰伴国际流通集团合资。合资企业冠名为“第一八佰伴”,取自中外双方名称各半,中方取“第一”,外方取“八佰伴”。出资协议商定:外方提供货币资金;中方提供场地使用权。项目洽谈成功后,经国务院批准,上海第一八佰伴有限公司成为中国第一家大型商业零售合资企业。它的成功举办,也为日后设立其他商业性合资企业提供了模板。
1995年12月20日,高达十层、单体面积14.48万平方米、全国最大的百货大楼上海第一八佰伴正式开张。开业当天大楼里人头攒动,涌进了创吉尼斯纪录的107万人。一楼门店一改过去传统的衬衫和羊毛衫陈列,换成亮丽的化妆品柜台,此经营理念现已深入人心,从第一八佰伴普及到全国各地商家。至今,第一八佰伴单店销售额仍稳居全国第一。
故事二:“联华”和第一家国有全资超市
时间已步入九十年代,上海还没有一家自选商场——超市。当时国外超市已比较普遍,如遍布全球200多个国家的7-ELEVEN以早上7点开张、晚上11点关门而命名,销售对象主要面向工薪阶层和小白领。上海一直想引入超市这种模式,契机终于不期而至。
当时虹口区刚刚竣工了一个楼盘,按照市政府的规定,新建小区应配套一定比例的商业设施,以解决居民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因建设单位未按规定办理,此事被反映到市领导那里,领导责成有关单位应按规定纠正。市政府财贸办公室出面协调,被告知该网点已出售,市财贸办公室便垫资数百万予以赎回。
商业配套设施作何安排?经调研,决定开超市。1991年5月,市财贸办公室委派其直属公司——内外贸易联合公司着手筹建,商店取名联华超市。1991年9月,第一家联华超市在虹口开设,很多居民视之为“新生事物”,觉得很新鲜,不少消费者把去超市购物当成一种时尚。不久,第二家联华超市在田林小区开设。事后,对哪一家为第一还颇有争议呢!
我们不少同志曾去国外考察过超市,想学习外国超市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方法,例如商品的分类编码、采购配送、货架摆布、库存管理、销售结算等等,但人家把超市经营看作商业机密,不肯轻易透露。物品的摆放,保质期的把控,商品的盘点,一切都靠自己慢慢摸索、积累。当时国内商品还没有条形码,失窃率比较高,货损也大,这是传统经营中不曾遇到的新问题。为此装了很多探头,并派营业员不断巡视。后来还把监视屏摆放在商场里,让顾客参与监督,效果还真不错。通过这些年的实践,已经摸索出一套管理超市的成功经验,相关的管理问题早已迎刃而解。
现在,联华超市已成为中国最大的连锁标超企业,拥有业态门店2500多家,其中直属店500家,加盟店2000多家。和国外的超市一样普及,成为我们家门口的便利店。
故事三:“豫园”和中国最早上市的商业股份制公司
豫园是上海历史的地标,集文化、商业和旅游于一身。外宾到上海旅游参观,城隍庙(豫园商城)是他们的必到之地。
改革开放给豫园商城带来了飞速发展的契机。
上海豫园商场股份有限公司于1987年组建,系上海首家商业股份制试点企业。 1988年通过股票发行,成为中国最早上市的商业股份制公司。1992年 5月豫园商场股票市价突破万元,同年 8月上海豫园旅游商城股份有限公司在此基础上应运而生,正式挂牌成立。百年旺市如虎添翼,获得了体制上的支持和资金上的保证。
但90年代以前的豫园还是居民和商业混居区。外宾进入豫园,常常穿梭于二楼居民用竹竿晾晒出来的内衣、内裤之下,既不雅观又不文明。而居民们也很无奈,上海天气潮湿多雨,衣服总该在风雨之后见见阳光吧!市领导多次深入豫园调研,召集相关部门协调,豫园关乎上海形象工程,非下大力气整治不可,要抓紧建设一个美观、文明、安全、有文化底蕴、符合上海国际大都市形象的新豫园。
1990年9月工作任务下达,由市财贸办公室牵头,具体落实到区财办等部门。经过初步梳理,光是动迁居民就近1500家,其中首期动迁内园的300多户,动迁费不下1个亿。整个改造工程分三期完成,建设周期长达3年,资金压力很大。考虑到长期效应,市里提出“步子大一点,速度快一点,标准高一点”,达到修旧如旧、恢复文化原貌的效果。
改造设计方案以修补为主,先易后难推进。率先改造湖心亭、九曲桥、绿波廊、南翔馒头店等建筑。按照当时的规定,保留房屋原有柱子才能定性为更新改造,所以工程进展较慢、难度颇高。绿杨邨采用加基升高方式,再对内园其他建筑进行改建。
资金如何筹措是最大难题。股份公司就要走股份制道路,最后决定采用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募集资金方式改造豫园。1994年大规模改扩建全面完成,豫园形成了外古内洋的建筑群落,商业设施从1.8万平米增至10万平米,成为上海十大新景观和十大夜景之一。
发布日期:2019-05-27 21:40:35
扫码安装
上海老干部APP
扫码关注
上海老干部公众号
扫码关注
关心下一代
www.shlgbj.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