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老同志网说改革故事

做浦东开发的“拓荒者”

浦东新区政协原主席 李佳能

1977年,我调入上海工作,被安排在上海城市规划办公室,即后来成立的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先从事地区详细规划工作;1979年后从事上海城市总体规划和浦东新区总体规划工作。先后担任副主任、主任、副院长,高级城市规划师。1990年4月29日调入上海市人民政府浦东开发办公室担任副主任、浦东开发规划研究设计院副院长。1993年1月至2000年8月先后担任浦东新区管理委员会委员、城市建设局和环保局局长、浦东新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2000年8月至2003年2月担任第一届浦东新区政协主席。

作为一名城市规划工作者,我参与了“上海城市总体规划和浦东新区总体规划”、近十年的浦东开发咨询研究,以及浦东新区13年的开发工作。有幸参加浦东开发开放这场“战役”,为之贡献自己的青春和智慧,这是我一生中最珍贵、最自豪的回忆。

规划先行  布局浦东

总结浦东开发开放的成功经验,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规划先行”。每项重大决策、项目形成前,浦东始终坚持尊重科学、广泛征询海内外意见的原则,使规划不断深化优化,为下一步的决策和实施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建设蓝图,让浦东开发开放顺利开展,少走弯路、少出差错。

我工作过的上海城市规划设计院最先提出“浦东地区总体规划方案”。1984年,上海市科委组织开展对浦东发展进行研究。同济大学和上海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合作研究“浦东发展形态”,提出浦东地区“一心三片”的发展布局。一心是花木地区,就是世纪公园这一块,三片就是南面川沙一片、北面沿黄浦江一片、东面沿长江一片,形成一个“R”字,当中连起来是一个“A”字。

市政府根据这些意见,有意识地组织开展研究、规划。1987年,成立市政府浦东开发联合研究咨询小组,曾任上海市市长的老领导汪道涵同志任顾问、副市长倪天增同志任组长、市规划局局长张绍樑同志任副组长,俞健(市委研究室)、于品浩(市府发展研究中心)、陈泽浩(市金融所)、俞汉卿(市土地局)、周汉民(外贸学院)和我(上海城市规划设计院)6人为组员。

这是一个吸收海内外有关人才联合研究浦东开发的小组,当时曾列出30多个课题,联系300多专家学者。

美籍华人桥梁专家林同炎是关注浦东开发的海外友好人士之一,曾亲手描绘过一张浦东开发的范围示意图。他认为,浦东开发以黄浦江、长江和川杨河所围合的地区最合适,能与老市区隔离开来,便于实行特殊政策。1990年1月,林同炎在美国接待了浦东开发联合咨询研究小组的考察人员。

国内关心浦东开发研究的专家教授也很多,清华大学教授吴良镛和同济大学教授金晶昌,以及上海复旦、交大、华师大等高校的教授都对浦东开发的策划和规划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和意见。

在90年代初,出于国家安全考虑,城市规划通常被认为是保密的,要向全世界征求方案,在当时是触动了“红线”。但是,在浦东规划编制过程中,率先打破惯例,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参与,集中了国内外的智慧。

比如,陆家嘴金融贸易区的规划,就征集了意大利方案、法国方案、日本方案、英国方案以及中国方案。来自国内外许多设计师的共识,高楼林立的金融贸易区不能只有钢筋水泥,没有绿化。英国罗杰斯设计事务所为此设计了一幅类似古希腊角斗场式的构图,中央是平地,四周是“看台”。其他几家的设计方案中也都有以绿地和水面分隔高楼的考虑,后来由上海规划院把国际咨询方案综合起来创制新图时,我们都意识到必须把大面积的水面绿地安排进去,于是敲定了今天陆家嘴金融贸易区的基本格局。

如今,许多游客走近陆家嘴中心绿地,无不赞叹这块绿宝石镶嵌在摩天大楼环绕之中是何等壮丽,具有何等不凡的品格!

规划“新”意  开拓思路

浦东既然被定位为“新区”,那么编制规划,就要解放思想,跳出框框,有新做法、新气象,在“新”字上做文章,以全新的理念把构思推向新高度、新起点。

浦东定位是什么?在开发之初,曾有一番争论。有人主张,把浦西的环境污染企业迁至浦东,建设“浦东工业区”;有人主张,把浦西人口疏解到浦东,建设“浦东住宅区”;有人主张,把浦西港口仓库搬到浦东,建设“浦东港区”。

经过反复论证,最后上海市政府决定,浦东新区不应是单一功能,特别不能接纳污染工业,把浦东变成“工业区”。应该发挥浦东地理优势,合理规划具有“居住、交通、工作、游憩,经济、社会、文化、生活”等综合功能的新城区。

现在证明,当时对浦东的定位完全正确。

规划专家最早提出,浦东拟构建“四个经济开发区”:陆家嘴金融贸易区、金桥出口加工区、外高桥自由贸易区、张江高科技园区。这四个开发区的产业功能好比“四大支柱”,支撑着浦东新区这项国家级、跨世纪的宏伟工程。经过28年的开发建设,陆家嘴正成为“金融城”、金桥正成为“制造业园区”、外高桥正成为“自由贸易(试验)区”、张江正成为“科学城”。

浦东开发开放之初,还是郊野农村的面貌,首要的是构建新型的市政交通体系。按照规划,开辟世纪大道;调整地铁二号线走向,改为从浦西南京东路进入浦东新区的第一条地铁线;规划建设地铁六号线(原为浦东轻轨PD-A线);规划浦东机场(上海第二个航空港);规划跨越黄浦江的桥隧工程等。

此外,我们还提出规划张杨路商业街和花木行政文化中心,并对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规划,以及浦东新区农业、农村发展规划提出意见。

规划“远虑”  从长计议

做规划、思战略,既要考虑当下的发展,更要有长远的目光,为未来发展留足空间。

就拿道路规划来说吧。浦东原有道路等级低,基本上平行黄浦江修建,只有一条像样点的“浦东南路—浦东大道”。如何规划好浦东道路系统?使之方便联通浦西,又适应浦东快速城市化的需要?

大家在规划规程中,经常各抒己见,争吵不断。其中有三条主干道争议最大,但正是因规划有“远虑”,保证了十几年、几十年无“近忧”。

一是上海城市内环线怎么延伸至浦东?当时浦西的内环线是中山路,中山东一路、东二路,中山南路、南一路、南二路,中山西路,再到中山北路,是这样环过来的,都在浦西,根本没考虑浦东。那么我们后来搞了浦东开发,就想办法把浦东纳进内环线。当时有两个方案,一个就是利用杨高路、南浦大桥,从杨浦大桥过来从杨高路转弯,很明显交通不顺畅,形态也不好看,好像肚子凹进去了。于是就想把内环线浦东段范围搞大一点,但这样一来就要突破用地指标,技术人员决定不了,还是朱镕基同志拍板定的。就这样,挺着“肚子”走龙阳路、罗山路,形成现在的内环线,向东发展的格局也就出来了,这是了不得的。

二是平行杨高路的锦绣路应该多宽?规划红线是50米,如果在图上画画不要紧的,墙上挂挂也没事,建设当中就有矛盾了。搞规划的肯定希望能宽一点,搞经济的就希望窄一点,我和黄奇帆同志两个人争论起来了。赵启正副市长做“娘舅”,他说:这样吧,路50米、桥45米。锦绣路现在是管用了。可刚修起来那阵,好长一段时间没多少车,有点尴尬。所以,要说规划多么有先见之明,也不全对,但既然画了线,就要按照原来的设想来实施,有钱就一次建成,没钱可以分段建设。

三是要不要拆出一条通道规划建设世纪大道?有人不主张建实体轴线,有人主张劈开一条“血路”,有利于金融贸易区开发建设。在困惑之中,突然冒出来一个大胆的设想,新辟一条“对角线式”的大道,把金融、商业、贸易、行政文化四个规划中的区域连接起来,并且与浦西的东西向轴线通过隧道串通成一线。1999年,世纪大道终于建成,把金融中心和行政文化中心有机联系起来,形成浦东新区一条城市景观轴线。同时为地铁二号线从浦西进入浦东陆家嘴地区,提供了在世纪大道地下建设地铁的空间。

发布日期:2019-06-05 22:27:01

【返回征文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