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老同志网说改革故事

有堤才有长江明珠闪光

原崇明县水务局副局长  袁文明

海堤是崇明人民的生命线,她像母亲的双臂紧紧把已圈围的土地抱在怀里,免遭海潮的侵袭,一道道伸向江边的丁字坝,又像父亲有力的双手,争取获得更多的桑田。我从1978年6月进入崇明县水务局(时为水利局)工作,直至2012年4月退休,30多年一直从事海塘工程和防汛防台工作,亲身经历和参与了这一段崇明海塘翻天覆地的巨变,不胜感慨,难以忘却。

土大堤与锥孔灌浆技术

崇明岛的一线江堤,业内人习惯称之为“八五堤”。即堤顶高8米,宽5米,外坡比1:3,内坡比1:2,设防标准50年一遇。为了达到上述设防标准,我县自1975年至1977年间,曾发动全县人民对原大堤进行了裁弯取直,加高加固,共完成土方590万方。为了加强堤身安全,提高稳定系数,县堤防管理部门从1980年开始进行锥孔灌浆技术的研究试验工作。同年底开发出了第一台锥孔灌浆机。1982年性能更优化的第二代锥孔机诞生。县堤防管理部门组织了一支10多人的专业灌浆队。这支队伍从上世纪的八十年代初至九十年代底,近二十年顶烈日,冒严寒,常年累月辛勤作业在海塘一线大堤,完成全县58公里大堤钻孔灌浆任务,灌浆100多万方,为崇明的海塘江堤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土大堤的设防标准毕竟是有限的。20世纪90年代发生的“9711”号台风袭击崇明所造成的严重灾情,就是一个案例。

1997年8月18日,崇明遭受11号强台风的袭击,全县冲毁圩堤26公里和环岛护岸18.5公里,损失鱼塘1920公顷,倒塌房屋2740间,农作物受灾面积10400公顷,1人死亡,与市区的通讯一度中断,直接经济损失1.5亿。我清晰地记得,我们在绿华堤防站值巡,那天夜里,狂风大作,暴雨如注,堤外波涛汹涌,狂风卷起的浪花越过大堤,直扑内堤坡,整个土大堤上险象环生。灾后巡查,城桥镇鳌山段、庙港水闸西侧段、绿化水闸西侧段大堤受损最为严重,堤身上的江芦荡然无存,5米宽的大堤被削去一半。新村乡近万亩渔蟹塘被毁,塘内的鱼、蟹全部逃逸,养殖户损失惨重。台风刚过,我局紧急动员城桥、庙镇、绿华三镇的基干民兵和水利局机关干部、工程技术人员,在时任县长顾国林、副县长殷惠生的带领下奋战了两昼夜才把冲毁的大堤恢复起来。全县其他被毁坏的水利设施直到一周后才得到逐步恢复。为此,市委市政府决定紧急下拨抢险资金800万元用于修复水毁工程。

达标工程与海底沉排

我县在市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开始编制并实施《崇明南沿海塘建设达标工程三年规划》。新编制的海塘达标工程将设防标准提高到南门地区为百年一遇加12级风;堡镇、新河等其他地区的设防标准为百年一遇加11级风。崇明南沿海塘达标工程建设,是崇明海塘建设史上的一次飞跃,从根本上解决了崇明土质大堤安全性弱,抗冲刷能力低的隐患,极大地提高了堤身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可谓固若金汤。崇明南沿海塘达标工程从1997年开始至2001年结束,从陈家镇奚家港至绿华镇共计77公里,由东至西贯穿整个崇明南沿海。同年,大概是为了检验达标大堤的防御能力,崇明先后遭遇了“启德”、“杰拉华”、“派比安”三个台风的袭击,其中“启德”台风横穿崇明岛,新建成的达标大堤安然无恙。

记得1990年6月,我们要在汲浜9号坝位上实施沉排。我们在三沙洪西侧的滩地上扎好排体。黄昏高潮时,海塘所的防测1号船将排体拖至北侧航道内,趁着落潮向东顺流而下。排体的两侧有10艘抛石船护排,其余的抛石船紧随其后。排体的四角装有信号灯,数十位沉排工人坐在排体上保护信号灯和梅花桩。南门三沙洪至汲浜有40公里。那天江面上风平浪静,繁星闪烁,十多艘船浩浩荡荡簇拥着排体顺流东去,好不壮观。深夜十二点,经过六个多小时的顶推漂流,排体安全到达指定位置,此时正值低平潮,是沉排的极佳时刻。接下来的沉排是海塘工人们的拿手活。江面上顿时呈现一片紧张、忙碌有序的抛石场面。次日凌晨4时东方泛白时,江面上又恢复了往日的宁静,沉排顺利结束。

景观廊道与景观生态堤

在我所经历的崇明改革开放40年,另一个印象深刻的故事是2000年底竣工的南门海塘景观工程。即崇明城桥镇南门观光大堤,现被我区人民形象地称为“崇明外滩”。我县从1997年开始实施崇明南沿海塘达标工程时,时任县长的顾国林敏锐地意识到南门的达标工程要在功能上再提升一个档次,不仅仅作为防洪防台的作用,应该把它建成一个景观形象工程,扩大崇明的影响力。顾国林县长的意见被市水务局采纳后经反复论证,几易设计图纸,终于将南门的海塘达标工程建成南门海塘景观形象工程。工程标准按200年一遇潮位加12级台风组合设计,工程包括基础槛、护坡、挡浪墙、堤顶道路、广场平台、东门路拼门、堤外扶梯通道等。我们还在广场平台中央矗立了一块巨石,高6米,宽1.8米,约10吨,是我们从河南焦作运过来的,巨石形似崇明岛形,富有景观美感,是整个工程的神来之笔。巨石的南立面刻有崇明书法家邱振培手书的“崇明岛”三字,北立面雕刻有崇明籍作家季振邦撰文,上海市书法家徐俊书,崇明县人民政府于2000年12月31日立的“崇明海塘碑记”。

为了贯彻崇明建设生态岛的要求,还海塘滩涂一个静谧、美丽原始生态环境。我们在县政府的领导下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开始了滩涂综合治理,全面推进退圩还滩,拆除违章建筑,治理“三无”船只,修复滩涂生态工作,水务局成立了领导小组。因为此项治理工作涉及到多方利益,刚开始时阻力非常大,进展缓慢。特别是退圩还滩工作,尽管我们根据当时的实际损失作了补偿,但还是得不到种养殖户理解支持。在困难面前我们没有退缩,坚持做耐心细致的说服解释工作,后在有关乡镇的配合支持下,终于与相关种养殖户签了约。经过几年的努力,滩涂终于恢复了往日的宁静,一片生机盎然,各种鸟类、鱼类和两栖爬行动物又回来了。

近几年,区海塘管理所还积极尝试“以花治草”工程,变堤顶道路两侧杂草丛生为鲜花绽放,选择了二月兰,波斯菊,太阳花等十五种花色丰富、花期长的多年生品种,组成鲜花组合抑制野草,扮靓大堤生态环境。

发布日期:2019-06-06 22:36:21

【返回征文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