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老同志网说改革故事

魂牵梦萦在“三农”

松江区农委原纪委书记  徐磐石

我从16岁参加工作,就与“棉农”“棉花”打交道,到后来担任区供销社和农委的分管领导,再到区增收办副主任,无一例外,一直在做着与农业、农村、农民相关的工作,可谓与之结下了不解之缘。岁月如歌,与“农”字结缘的五十多个春秋,我觉得自己和土地很亲,和农民很亲。这“农”字情结,缘于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有着太多的感情。

最让我难忘的是在增收办工作的那些日日夜夜……

加班加点是家常便饭

2004年,松江在全国率先成立了区政府增加农民收入办公室,负责统筹、协调、推进全区的农民增收工作。

面对全新的工作,作为常务副主任,我感到,首先要了解民意,掌握实情,于是开展了广泛的调查研究,我们在市郊率先建立了农民增收、农村土地、村级经济和农民培训4个信息库,我们办公室电脑里积累的大量基础性数据和历史资料多达几个T,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了可靠依据。

在增收办最不够用的是时间,加班加点是家常便饭。我们白天深入农村、跑田头,晚上汇总分析写材料。我通常是早上7点前到单位,晚上9时后下班,夜深人静效率高。刚开始,晚上检查安全的保安经常来敲门,他们搞不懂这一间晚上为啥亮着灯,等知道情况后他们走过也是轻手轻脚的。我很珍惜这宝贵的时间,当年我已经56岁了,时不我待,一天当作二天用。记得2006年9月16日晚上,手头有三份材料准备完稿。八点不到,又接到解放日报记者黄勇娣的电话采访,一边交流,一边打字,持续到十点多, 我发现电话没声音了,问了下,你在吗?她回答道:在啊,你怎么不下班?我说:奉陪到底!我们都笑了起来,原来都是工作狂。9月18日解放日报头版见到了采访稿——“松江:制度创新促农民增收”。这一天晚上,我接连完成三份材料后,12点多才心情舒畅地下班回家。

创新突破年年有成效

在增收办写得最多的是动态分析和调研报告。几年来,先后执笔完成了29项专题调查和调研报告,有关农村道路桥梁建设、农民就医保障、困难家庭子女上学等建议,被市、区领导和有关部门采纳使用。为区政府起草了《松江区确保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政策意见》、《松江区关于构建农民增收长效机制的实施意见》、《松江区规范土地流转、促进规模经营的若干意见》等文件,充分发挥了参谋助手作用。

在增收办最激动的是创新突破年年有成效:松江区2004年实现了农民的 “零负担”;2005年实现了“零纯农户”;2006年着力推进农村“4050人员就业”;2007年注重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着力推进“家庭农场”;2008年,重点推进松江老年农民的退养补助政策,使男60岁、女55岁的老年农民,在上海率先有了稳定的退休养老补助……。当时松江的农民增收工作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增收办被评为上海市劳模集体。

在增收办最亮眼的是着力推进新农村建设。2007年在新浜镇和泖港镇黄桥村进行试点。当时黄桥村没有一条水泥路,没有一条排污沟,没有生活污水处理,没有村民活动设施,有的是5座危桥和3个大臭水浜和乱搭建,通过“村落绿化、墙壁白化、道路硬化、河道净化、环境洁化、路灯亮化”等十个方面的综合改造和建设,呈现了水清岸绿、村容整洁、鸟语花香,环境舒适的的新气象,黄桥村成为中国最美休闲乡村。村庄改造,松江在全市起步早,数量多,有特色,市农委在全市推广了松江模式。

深爱着松江的山山水水

退休后,我魂牵梦绕的依然是三农,关注农业农村的改革发展,关心农民的收入增加。近二年,参加了区委老干部局的网宣小组,在上海老小孩网站建立了自己的博客,介绍我们松江大米、黄浦江大闸蟹、仓桥水晶梨、佘山水蜜桃等特色农产品,介绍松江生态人文和农业旅游,宣传松江的青山绿水,从五厍的菊花展到新浜的荷花节,从广富林文化遗址到泖田生态湿地,先后发表博客1000多篇,被评为松江区网络好榜样,成为老小孩网站的“十大人气博主”。

有一位“浦江之光”的网友,喜欢摄影。那天我刚刚发表了介绍松江荷花节的博客,他马上点赞跟帖,问我从上海塘桥到新浜景点怎么走,我把交通路线和注意事项一一告诉他,第二天他去了拍得很尽兴。许多市区的网友常常通过我的博客,来松江实地感受上海之根的魅力。不少网友说,松江的生态人文,你写到那里,我们就拍到那里。

我深爱松江的山山水水,深爱这希望的田野。我深信,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松江的农村一定更加美丽,农民的生活一定更加美好!

发布日期:2019-06-06 22:39:45

【返回征文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