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恒昌:中国工人阶级的一面旗帜
发布时间:2019-08-07点击数:5064

马恒昌在生产岗位上

马恒昌,1906年出生,奉天(今辽宁)辽阳人。1948年入沈阳第五机器厂当工人,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建国后历任齐齐哈尔市第二机床厂车间主任、总机械师、党委副书记、顾问等职。以马恒昌命名的“马恒昌小组” 被誉为“中国班组建设的摇篮”。马恒昌3次评为全国劳动模范,曾经当选第一、二、三、六届全国人大代表,担任第四、五届全国人大常委,13次受到毛主席接见。

为建设社会主义作贡献

1948年11月,沈阳解放。马恒昌当时是沈阳第五机器厂的一个普通工人。马恒昌觉得,解放了,工人当家做主了,自己应当对国家作出尽可能大的贡献,于是成立了“马恒昌小组”。

马恒昌小组成立后,在敌机不断骚扰轰炸城市的情况下,出色地完成一批批军工生产任务。1949年4月28日,“马恒昌小组”获得“生产竞赛模范班”的红旗。马恒昌对工友们说:“工人阶级要用自己的模范行动来带动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

毛主席接见马恒昌

1950年9月,中共中央和政务院决定召开开国以来第一次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出席会议的代表464人,马恒昌是代表之一。9月30日晚,党中央和政务院举行国庆招待会,全国总工会副主席李立三提议马恒昌代表工人阶级第一个向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敬酒。当李立三将马恒昌介绍给毛主席时,毛主席像见了老朋友似的连说:“我知道,我知道,我知道。”马恒昌激动地说:“我代表工人阶级向您敬酒,为您的健康干杯!”毛主席也举杯示意,声音洪亮地回答道:“为了工人阶级幸福干杯!”毛主席喝完酒,同马恒昌热情握手。从1950年到1976年,马恒昌13次受到毛主席的亲切接见。

1950年10月,抗美援朝战争爆发。根据党中央的指示,东北人民政府决定将沈阳工厂的一部分人员和设备向北迁移,背靠苏联这个“沙发”,确保生产安全。马恒昌小组第一个报名北迁。在马恒昌的带动下,报名第一批北迁的工人有94人。10月24日,工厂的机床设备已经大部拆卸装箱。厂长宣布,第一批北迁的目的地是齐齐哈尔。

25日下午2点多钟,火车到达了北迁目的地——齐齐哈尔。十月下旬的沈阳还是郁郁葱葱,而北疆齐齐哈尔已是千里冰封。26日,抢运和安装设备的紧张战斗开始了。当时搬运的小设备有上千斤,大设备有上万斤,在没有起吊设备的条件下,全靠橇棍橇,滚杠滚,滑板拖,绳子拉。

在马恒昌小组带头示范下,职工顺利完成了北迁建厂任务,仅仅用了79天就开工生产。北迁的工厂命名为齐齐哈尔第二机床厂。工厂开工当年,完成了军工急需的弹头机、火帽机、装药机等多种机械设备,并成功制造中国第一台升降铣床和251型镗床,为中国机械工业的起步作出了重要贡献、有力地支援了抗美援朝运动。

马恒昌小组运动

马恒昌决心为抗美援朝做出更大的贡献。1951年1月,马恒昌小组通过《工人日报》,向全国班组的工人兄弟发出开展爱国主义劳动竞赛的倡议,得到全国300多万工人的响应。这个倡议一直延续到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当时被称为“马恒昌小组运动”。

这一年,“马恒昌小组”提前两个半月完成国家下达给他们的任务,创造了69项新纪录。“马恒昌小组运动”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前苏联和东欧部分国家多次派工人代表团到齐齐哈尔第二机床厂马恒昌小组考察,前苏联甚至还专门发行了马恒昌纪念邮票。

1951年,马恒昌小组制定计划:一是捐献超额奖金的50%;二是每人每月献工一天。马恒昌的捐献计划,为国家捐献相当于近1000吨粮食的财富。

1952年10月,马恒昌担任赴朝慰问团第七分团的副团长,去朝鲜前线慰问志愿军战士。马恒昌向战士们报告了全国工人阶级在马恒昌小组运动中取得的成果,战士们欢呼雀跃。200多位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将士,在炮火硝烟的朝鲜战场上写信表示支持和响应“马恒昌小组运动”的倡议。

马恒昌几十年如一日,以厂为家。他每天早6点到工厂,在厂里转一圈,然后来到车间督促生产。即使十年文革期间,马恒昌也是如此。他不顾自己年逾花甲,呼吁职工坚守岗位、坚持生产。当时厂外“革命”闹翻了天,厂内马恒昌小组坚守工作岗位。马恒昌小组机床首先轰鸣,卡盘飞转,将全车间、全厂的设备带动起来。

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时候, 1949年4月28日成立的“马恒昌小组”也走过了60年的光辉历程。“马恒昌小组”在全国创造了许多第一:第一个试行班组民主管理分工;第一个组织工人技术研究会倡导班组技术革新;第一个倡议开展全国劳动竞赛;第一个制定和完善班组管理制度;第一个实行岗位责任制等。“马恒昌小组”在工作实践中建立健全的班组民主管理制度,是中国工业发展史上的创举,曾被写入“鞍钢宪法”。“马恒昌小组”享誉全国工业战线,被誉为“中国班组建设的摇篮”,成为“中国工人阶级的一面旗帜”。

从1950年至1984年,“马恒昌小组” 34年零42天的时间里完成了50年8个月零4天的工作量,近10年产品合格率稳定在99.6%以上。马恒昌带领小组先后实现革新成果1174项,实施先进技术151项,推广先进操作法102项。

马恒昌去世后,“马恒昌小组”精神代代相传。“马恒昌小组”相继6次获得国家级、54次获得省部级的表彰奖励;涌现出全国劳动模范3名,省部级劳动模范12名,市级劳动模范39名,3人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关闭】

上一篇: 奉贤区奉浦街道开展“文学贤少年”暑期创作活动

下一篇: 华罗庚:誉满中外的数学伟人

版权所有2016  上海市关心下一代网站   地址:上海市岳阳路265号   电话:64371946   邮箱地址:shggw0570@126.com   沪ICP备0801238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