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珩,1915年2月出生,江苏吴县人(今苏州市)。他是“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先后任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王大珩是中国近代光学工程奠基人,被誉为“中国光学之父”。
光学专家王大珩
创造长春光机所的辉煌
1936年,王大珩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38年考取留英公费生,赴英国伦敦帝国理工学院攻读应用光学。1941年,王大珩转入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在著名玻璃学家特纳教授的指导下进行光学玻璃的研究。1948年5月,王大珩应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所长严济慈先生聘请,到该所从事光学研究。
长春光机所成立后,王大珩被任命为所长。王大珩运用他在英国工作的经验,在玻璃配方、退火工艺及测试技术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1958年,长春光机所以研制高精光学仪器的“八大件”而闻名全国科技界,主要有一秒精度大地测量经纬仪;一微米精度万能工具显微镜;大型石英摄谱仪;中型电子显微镜;中子晶体谱仪;地形测量用多臂航摄投影仪;红外夜视仪以及系列有色光学玻璃等。
1961年,中国第一台激光器在长春光机所诞生。从60年代开始,为适应国防工程的要求,国家提出研制大型精密光学跟踪电影经纬仪的任务。当时中国技术水平落后,完成这一任务有很大困难。在王大珩的号召和指导下,长春光机所经过5年多的不懈努力,终于研制出超过原设计指标的中国第一台大型光测设备,开创了中国独立自主地从事光学工程研制和小批量生产的历史。
此后,王大珩和他领导的长春光机所转向以国防光学技术及工程研究为主攻方向。长春光机所当时承担的主要项目有红外微光夜视、核爆与靶场光测设备、高空与空间侦察摄影、空间光学测试等诸多领域。期间,王大珩参加了中国第一次核爆试验,指导改装了高速摄影机用于火球发光动态观测。
由于在中国国防光学科研中所做的贡献,1979年王大珩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85年,“现代国防试验中的动态光学观测及测量技术”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王大珩是首席获奖者。
温家宝总理与王大珩亲切交谈
为中国国防工业作出杰出贡献
1986年3月,王大珩等科学家鉴于美国战略防御倡议和西欧“尤里卡计划”等高技术计划对世界各国引起的反应,认为中国也应采取适当的对策。他和王淦昌、陈芳允、杨嘉墀3位科学家联名发起向国家最高领导提出关于发展中国战略性高技术的建议,很快得到邓小平批示。因为计划是在1986年3月提出的,因此命名为“863计划”。这个计划的主要目的是在选定的生物、航天、信息、自动化、新材料、能源、激光等7个高技术领域内,跟踪世界先进水平,通过不断创造和实践,缩小同发达国家的差距。“863计划”的实施,对中国科技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王大珩和他领导的长春光机所转向以国防光学技术及工程研究为主,先后在红外和微光夜视、核爆与靶场光测设备、高空和空间侦察摄影等诸多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参加了中国第一次核爆炸试验,指导改装了普通高速摄影机用于火球发光动态观测;他在太阳模拟器和空问侦察相机的研制中提出了先进的技术方案。
1961年9月,中国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诞生于长春光机所。
1965年,王大珩参加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总体方案工作,任中国科学院地面设备组负责人、总体设计组副组长。他对卫星采用的跟踪体制及地面跟踪系统的具体技术路线,提出了有见地的看法,并得到采纳。
1980年5月,中国向南太平洋发射远程运载火箭试验,长春光机所等研制的激光、红外、电视、电影经纬仪及船体变形测量系统两项光学工程,出色地完成了火箭再入段的跟踪测量任务。
王大珩还参与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建设,他对地面站的选址定点、机房建设、人才培养、运营服务等多方面提出指导建议,为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系统成为国家空间信息的基础设施和全国广大遥感用户重要的技术支撑体系做出重要贡献。
王大珩为中国应用光学、光学工程、光学精密机械、空间光学、激光科学和计量科学的创建和发展做出杰出贡献。他的主要成就是:建立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与王之江院士一起主持中国第一台激光器的研制;参与航天测试,研制了跟踪经纬仪;关注计量研究工作,担任国际计量委员会的委员;关注中国的遥感工作,中国发射的一系列遥感卫星在王大珩的指导下进行;建议中国自制大飞机;建议中国设立光学工程专业等等。
1992年4月,在中国科学院学部大会上,王大珩和其他5位学部委员联名向中央建议成立中国工程院,与中国科学院处于同等学术地位。这一建议得到党中央和国务院批准,1994年6月中国工程院正式成立。
2011年7月21日,王大珩在北京逝世,享年96岁。2018年1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王大珩同志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
上一篇: 青浦区举办小学生暑托班英模故事巡回演讲
下一篇: 谷文昌:“四有”县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