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仁东:“天眼之父”
发布时间:2019-11-26点击数:26395

南仁东,1945年2月出生,吉林辽源人。中国天文学家、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射电天体物理和射电天文技术与方法,负责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的科学技术工作。“中国天眼”的主要发起者和奠基人。2018年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改革先锋称号。2019年9月被授予“人民科学家”国家荣誉称号、新中国“最美奋斗者”。

南仁东工作照

从清华走出的射电望远镜专家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新年贺词中说到:“此时此刻,我特别要提到一些闪亮的名字。今年,天上多了颗‘南仁东星’,……他们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永远值得我们怀念和学习。”让总书记念兹在兹的南仁东,出生在吉林省辽源市龙山区,6岁上学,因学习成绩异常突出,屡获学校表彰。1963年,南仁东以高考各科平均98.6分(百分制)的优异成绩夺得“吉林省理科状元”,并考入清华大学无线电系,是当时辽源四平地区10年间唯一考入清华大学的高材生。

入学后,主修俄语的南仁东为了自修英语,常一个人在公交车上学习,往往从始发站学到终点站。在自修英语期间,他整日抱着一本英语词典,背会一页就撕掉一页,直至脱离字典。回家探亲期间,他一边哄着2岁的侄子,还一边捧着英语书,侄子尿在了他身上他都不知觉,那股执着的学习劲头让乡亲们记忆犹新。

南仁东首次到国际著名的射电天文研究中心荷兰ASTRON访问时,级别低不够资格坐飞机,只能坐火车横穿西伯利亚,经苏联、东欧等国家去荷兰。可没想到的是,过境的苏联、东欧国家边防海关人员向他索要小费,不给钱过不去,只好给钱。但南仁东当时带的钱本来就不多,这样在中途钱就不够买去荷兰的车票。他用剩下的一点钱到当地商店买了纸、笔,在路边摆摊给人家画素描人像,这才挣够了前往荷兰的票钱。当时很多荷兰人,甚至一些ASTRON的天文学家都对中国有很多偏见。南仁东不怵他们,有不同意见就和他们辩,由于南仁东学识渊博,赢得了同行的赞赏,最后竟成了很要好的朋友。

南仁东在相关学术领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1984年始,使用国际甚长基线网对活动星系核进行系统观测研究。在这一领域的早期发展阶段,主持完成欧洲及全球网十余次观测。在国际上首次将VLBI「快照」模式应用到天体物理观测领域;他发展出的VLBI混合成图,达到当时国际最高动态范围水平。建立国内相关后图像处理中心,使80年代国内进行VLBI数据分析成为可能。多年的突出成果得到国际同行赞誉和认可,2006年,在他不在场的情况下,各国科学家推选他为国际天文学会射电专业部主席。

二十二年铸

1993年,国际无线电联盟大会在日本东京召开,科学家们商议,要在全球电波环境恶化到不可收拾之前,建造新一代射电望远镜。这下南仁东忍不住了,他跑去推开中国参会代表吴盛殷的门,激动地说:“咱们也建一个吧”。为了这句话、为了这个理想,南仁东倾注了他的余生。

事情在一开始就遇到了重重困难。几乎所有人都不看好这个项目:如此大的射电望远镜设计建造技术困难很多,此外地质条件和工程成本都跟不上。巨额的资金成本和施工与技术等方面的困难使得很少有人相信这是一个可以完成的项目。

为了提高“中国天眼”项目的知名度,南仁东满中国跑。为了寻求技术合作,他坐火车从哈工大到同济,再从同济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他还设法多参加国家会议,逢人就推销项目。南仁东曾经回忆道:“我开始拍全世界的‘马屁’,让全世界来支持我们。”经历了艰辛的10多年,“中国天眼”项目总算渐渐有了名气。

为了在贵州选到最适合建造大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的位置,南仁东分析了上千张卫星地图,实地考察了上百个地区,白天黑夜不停地走访。

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天文局局长张智勇在1994年工程选址时认识了南仁东。他见证了南仁东长期奔波于北京、黔南、平塘等地之间,平塘县的几十个候选台址他都亲自去考察。没有路,他就拄着拐杖跟大家一起爬山。一身简朴的工作服,没有一点架子。当时,周边县里的人也几乎都认识南仁东,许多村民至今还记得他追着当地人较真发问的样子——“下雨了会不会有落石滚下来?”,“这里天气到底怎么样?”

终于有一天,南仁东踏上了大窝凼,这是一大片漏斗天坑群,像天然的巨碗,四周的青山环抱着一片洼地,自然条件与“天眼”的需求完美匹配。直到这一天,“天眼”的选址才算有了着落,而此时,时光已经悄然流过了十多年。

施工前的大窝凼

2006年,中国科学院召开各院长会议,听取各个“十一五”大科学工程的立项申请汇报,南仁东在会上为“中国天眼”申请立项得到通过。在最后的国际评审中,需要用英文发言,为了防止出错,他提前把整篇稿子用英语背了下来。

2007年,国家批复“中国天眼”立项。2011年3月,村民搬迁完毕,“中国天眼”工程正式动工建设。开工当天,南仁东在洼地上,看着工人们砍树平地,他默默凝视着这片本来住着村民的土地,良久之后开口自言自语到:“造不好,怎么对得起人家?”语言质朴平淡,内心的那份责任感却是那么炽热。

“中国天眼”项目从安装第一块反射面板到即将完成的过程

克服了一项项看似无解的技术困难,天眼终于完工。2016年9月,此时已罹患肺癌,并在手术中伤及声带的南仁东,不顾身体病痛,从北京飞赴贵州,目睹了经历漫长施工岁月的“中国天眼”正式启用仪式。在他的注视下,这项雄伟的工程从此凝望太空、永恒坚守。或许就在不久的将来,中国人就能率先接收到外星文明发出的讯号……

没能等到公布增选结果的科学院院士

10年之后,南仁东所成之大美“中国天眼”必将举世皆知。

英国媒体评论:“中国的巨型射电望远镜是其远大的科学雄心的象征”,相关专业人士称:“中国的射电望远镜将持续领先世界二十年。”南仁东的助理姜鹏说:“这个庞杂巨大的射电望远镜项目,就像是为他而生。”南仁东对自己的工作却十分谦虚:“我不是一个战略大师,我是一个战术型的老工人。”这位在国际上成名已久的老先生在2016年之前,几乎没有取得过任何的荣誉和表彰。

2017年8月,在中国科学院公布的2017年中科院院士初步候选人名单中,72岁的南仁东榜上有名,成为此次增选中年龄最大的候选人。然而,这位为共和国一生坚守开“天眼”的老先生却没能等到国家科学院院士结果公布的那一天,留给我们一个永远无法弥补的遗憾。

南仁东于北京时间2017年9月15日23点23分因病逝世,享年 72岁。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于9月17日发布了深切缅怀南仁东先生的讣告:“南仁东先生一生朴素宽厚,淡泊名利,待人诚恳,胸怀全局,鞠躬尽瘁,为我国天文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群山之中的“中国天眼”

【关闭】

上一篇: 麦贤得:钢铁战士

下一篇: 鲁冠球:中国企业家的常青树

版权所有2016  上海市关心下一代网站   地址:上海市岳阳路265号   电话:64371946   邮箱地址:shggw0570@126.com   沪ICP备0801238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