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光华,羌族,1957年4月出生,四川茂县人。陆航某团副师职特级飞行员。1974年4月入伍,是周总理挑选的第一批8名少数民族飞行员之一。总飞行时间5800多小时。他长期坚守在飞行第一线,可以飞四种气象,曾经为江泽民总书记驾驶过专机。近年来,他多次执行军事演习、卫星回收、云南地震和雪灾等救灾工作,出色完成开辟川藏青藏航线、国防科研试验等重大任务,先后荣立二等功2次、三等功4次。2019年9月被授予新中国“最美奋斗者”。
邱光华
我能做的就是救灾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邱光华的家在茂县,离震中汶川很近。他说:“直线距离也就五六十公里。”家里有父母和2个弟弟。地震以后,通讯中断,邱光华没法了解家里情况,只好守在电视机前,希望得到家乡的消息。即将到达停飞年龄的邱光华在家里坐不住,找团领导要求到救灾第一线去,获得批准。
5月14日,邱光华接到命令:前往北川、绵竹和都江堰侦查灾情。10分钟以后,邱光华带领机组人员起飞。当他飞到茂县、汶川上空时,从空中俯瞰,家乡已是满目疮痍。他为家乡群众也为自己的家人及年近八旬的父母担忧。
邱光华6次飞赴茂县执行任务,每次都从家乡上空飞过。一次抢运伤员时,机降点距家不足800米。在等待升空的间隙,他没有离机回家看一看。记者现场采访邱光华,邱光华说:“这是天灾,没办法,我只能干着急,帮不了家里,只有靠当地政府。我能做的就是救灾。”
邱光华驾驶的飞机要在峡谷中飞行,气象环境和地形条件非常恶劣。邱光华向记者介绍说,峡谷里的气流是扰动气流,也就是气流不稳定、风是乱的。这样的气流会破坏直升机的空气动力结构。一旦遇到这种气流,飞机就容易出事故。而如果直升机的螺旋桨挂到山谷间的电线,那就一定会机毁人亡。但是直升机起飞时,飞行员没有任何相关资料。峡谷里的气流是怎样的,哪里有电线,是否能够降落,降落在什么位置等,一切问题都只能靠机组人员用眼睛观察,没有任何辅助设施。他说,每次飞行,机组所有人都精神高度集中,在天气和地形的极限条件下,将飞机性能和操作技术发挥到极限。
不幸遇难
汶川大地震以来,邱光华所在的陆航团承担了最艰巨、最紧迫、最重要的抢运伤员、输送物资、投送兵力等任务,创造了抗震救灾中的多个第一:第一个出动直升机勘察灾情;第一个从空中抵达汶川、茂县、映秀、北川等重灾区;第一个将食品、药品送到群众手中;第一个从灾区运回伤员;第一个搭载通信小分队飞抵汶川;第一个将通信设备运抵灾区……
2008年5月31日下午,邱光华担任机长,驾驶米-171运输机直升飞机,往汶川草坡乡、耿达乡运送药品和食物。下午13时,第三次起飞,执行运送10名医务人员到理县的任务。
14时20分,邱光华完成任务驾机返航。经过汶川时,他与驾驶92750号机的藏族机长多么秀取得联系,双机目视跟进飞行。当飞至汶川银杏乡狭窄山谷时,天气突变,多么秀爬飞到2600米,与邱光华失去联系。
14时56分,邱光华的飞机在汶川县映秀镇附近因局部气候变化,突遇低云大雾和强气流,直升飞机失事。邱光华和他的机组成员27岁的副驾驶李月、47岁的空勤机械师王怀远、28岁的空勤机械师陈林、23岁的物资装卸和地面警戒员张鹏5人不幸遇难。飞机上除5人外,还有因灾受伤转运的群众10个人及当地民警3人。雄鹰一样的5位勇士永远汇入到了川西北的青山之中。
追记一等功
经过近10天的艰难查找,6月10日10时55分,陆航团终于在执行任务航线附近的深山峡谷密林中找到直升机残骸。
邱光华在17天的救灾飞行中,50多次飞翔在家乡的上空。每一次临空而过,51岁的邱光华都会心潮起伏。已经飞行了33年的邱光华,在战友们的记忆里,是一位沉着冷静的人。他多次参加军事演习,出色完成复杂飞行任务。再有不到一年时间,他就可以退休了。地震发生后,邱光华积极请战,最多时一天连续飞行7个多小时。
抗震救灾中,邱光华奉命飞行63架次。他和机组人员一起先后向汶川、茂县、理县、卧龙、映秀、耿达、青川、北川、平武、安县运送救灾物资25.8吨,运送各类救援人员87人,转移受灾群众234名。邱光华和机组人员为抗震救灾做出了杰出贡献。
邱光华和机组人员
6月13日,在成都凤凰山机场,遇难机组烈士的亲属、成都军区领导、某陆航团官兵和驻地群众数百人在机场迎接邱光华和他的机组人员回家。成都军区政治部批准在执行抗震救灾任务中失事的成都军区某陆航团734号直升机机组5位成员为烈士。6月1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胡锦涛签署通令,为邱光华同志追记一等功。
上一篇: 奉贤区关工委成立25周年表彰大会召开
下一篇: 张华:勇于献身的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