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五老”工作室是凝聚“五老”力量的重要平台,是关爱保护青少年成长成才的重要阵地。多年来,全市各级关工委着力推进“五老”工作室建设,截至目前,全市共有610多家“五老”工作室,在青少年思想建设、法治教育、困难帮扶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近日,嘉定区“沈启华工作室”被中国关工委评选为全国“五老”工作室优秀案例。现刊登《聚爱成炬 光照希望——记全国“五老”工作室优秀案例之沈启华工作室》,供大家学习参考。
现年81岁的沈启华,是上海市嘉定区嘉定镇街道花园弄社区的一位退休教师,也是一位退伍军人。而更让大家熟悉的,是以他名字命名的工作室——沈启华工作室(以下简称:工作室),因为这里承载着一段30年来跨越上海至江西700余公里的爱心传递。
(沈启华工作室成员)
从一个人的“希望事业”到一群人的“希望工程”
1994年,沈启华带领一批大学生到江西省浮梁县经公桥镇进行社会实践,当他看到在四面漏风的教室里、破旧不堪的课桌前,孩子们渴求知识、满怀希望的眼神时,被深深触动了,也萌发了捐资助学的心愿。他当即资助了小计和小施两名品学兼优的孩子,并在仅仅留下回家的路费后,将自己带去的所剩钱款全都捐给了学校。
(沈启华到结对学生家中走访)
回嘉定后,沈启华陆续收到了两名受助女孩小计、小施的来信,信中诉说着八岁孩子本不该有的心事和负担。一声声情真意切的“谢谢爷爷”,让沈启华的心沉甸甸的。
他提笔写下了寄往山区的第一封信。从此,他与江西的孩子们结下了跨越山海、寄予希望的不解之缘。读信、回信、等待。寒来暑往,一晃便是九千多个日日夜夜,他和每个受助孩子的信件往来都从未间断过。五百多封回信,每一封都被细心地压平、分类、装订、收藏。
每个孩子的生日他都一一记在心头,过生日,他给孩子们买礼物、送惊喜;过新年,他给孩子们发压岁钱、做新衣裳;节日里,他给孩子们寄糖果、寄祝福;寒暑假,他亲自去江西到孩子家中关心看望,并在自己做的表格上详细记录孩子的成长变化。沈爷爷的贴心善举给了孩子们莫大的鼓励和动力。
(沈启华与援助学生)
随着沈启华扶贫助学的事迹逐渐被传开,他一个人的“希望事业”也变成了更多人的“希望工程”。2016年,在嘉定镇关工委的关心支持下,以沈启华名字命名的“五老”工作室正式成立,为社会各界搭建了参与爱心助学活动的平台。目前已有15家爱心单位加入到工作室的帮困助学行列,“爱心雪球”也越滚越大。
(沈启华工作室成立)
“党建带关键”搭起沪赣“爱心桥”
工作室成立后,在区、镇关工委的关心指导下,运行机制不断完善,全流程覆盖值班、登记、分类、转介、跟踪、监督、反馈等环节。工作室现有“五老”核心成员18名,每双月召开一次工作例会,每月举办两次学习会,成员们在会上分享结对助学孩子们的生活学习情况。每周三上午9时至10时,安排老同志值班进行接待、记录等工作。不久前,一位江西的孩子因患白血病急需手术,会上沈启华刚一说明情况,参会成员们立刻为孩子捐款捐物,第2天就将爱心善款转到了孩子父母的手上,为陷入困境的家庭送去曙光和温暖。
为了进一步加强工作室全面建设,2018年4月,工作室建立了党支部,在嘉定镇党工委领导下,以党建为引领,紧盯青少年需求导向,创新工作形式、活动载体,积极发挥基层关工组织在教育、引导、关爱和保护青少年方面的作用。目前,工作室已与10多家单位签订党建共建协议,共同为关心下一代工作聚力赋能。
在“室邻”共建中,发挥嘉定镇街道睦邻党建成员单位嘉定区委党校、嘉定区公证处等的教学资源优势,举办爱心宣讲、捐书助学等公益活动,引导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沈启华爱心基金)
在“室校”共建中,与上海大学悉尼工商学院成立“启华爱心基金”,重点资助江西景德镇希望小学、上海大学贫困学生及其他爱心公益事业,帮助受助学生完成学业,逐梦未来。同时,为嘉定区启良中学与江西省景德镇市昌江区丽阳镇希望小学牵线搭桥,协助两校开展“希望漂流瓶”爱心帮困助学活动。工作室成员还深入中小学校、高等院校中间,开展红色宣讲,传承红色基因。
(沪赣两地红色研学活动)
在“室企”共建中,动员和凝聚爱心企业和爱心人士,以“沪赣两地学生暑期红色研学活动”为载体,以两地互换优秀学生为主要形式,开展了“初心漫步”红色教育基地参观、足球培训和足球友谊赛等主题活动12场。
(沪赣两地足球友谊赛)
在“室社”共建中,结合寒暑假“假期学堂”,工作室发布红色宣讲菜单,成员们深入社区、居委和寒暑托班,开展宣讲活动逾210余场次,受众12000人次。
受助——感恩——回馈,驱动爱的正循环
三十年过去了,沈启华资助的首批受助者小计、小施早已长大成人,但她们依然和沈爷爷保持着通信联系,信的开头,依然亲切地唤着“爷爷”。“爷爷,山里的女孩很少能读到中学,一般都早早地嫁人,帮家里做做农活,一辈子就在山里,很幸运我能遇到爷爷,因为您,让我开阔了眼界,有了不同的生活、不同的未来,真的感谢爷爷!”在孩子们的心中,受助者得到的不仅是金钱的资助,更是人生的改变,以及亲人般的惦记与温暖。
沈启华曾资助过的一位学生感动地说:“孩子们真正需要的是关怀,而不是爱心活动过后的忘却,很少有人能像沈爷爷一样,这么多年来坚持给予孩子们呵护、引导和关爱。”
“之前听说沈老师的事迹,我被深深感动了,我也立刻选择了加入。”爱心捐助者王静娟说。在沈启华的带领下,越来越多的爱心人士加入进来,王静娟就是其中一员。她从2017年开始资助江西困难学生小章,目前小章已成功考取当地的重点中学。“小章爸爸经常在微信上给我讲孩子的情况,他告诉我孩子考上重点中学的消息时,我真的很开心。”
(希望漂流瓶公益活动合影)
在工作室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下,截至目前,他们已帮助江西山区援建了2所希望小学,先后为1300余名贫困学生牵线搭桥找到结对帮扶者,其中大部分孩子已顺利完成从小学到高中的学业。
(沈启华参与援建江西景德镇的第一所小学余家希望小学落成)
(2018年沈启华工作室到江西景德镇余家希望小学)
早期受助者小庄在工作室的爱心资助下,已顺利完成大学学业,从英语系毕业的她接过爱心接力棒,放弃了去沿海地区高薪企业就业的机会,毅然回到了家乡的丽阳中心小学任教,成为了爱与希望的传承者。在希望工程雨露下成长起来的小施也同样成为了当地希望小学的一名教师,正用自己的爱心浇灌着新的希望之苗。
2023年,工作室成员与上海爱心家庭一同前往江西景德镇开展助学活动,活动中,他们再次见到了曾经的资助对象小刘,小刘的交流发言令在场所有人动容:“亲爱的沈爷爷和各位好心人,你们十八年前在我心中种下希望的种子,现在已经长大了,我也会努力像你们一样去帮助社会上有需要的人,担起我们新一代人的责任与担当,做到知恩、感恩、报恩,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沈启华工作室与上海爱心家庭一同前往江西景德镇开展助学活动)
三十载悠悠助学路,上千里深深关爱情。30年来,沈启华带领身边的爱心人士聚爱成炬,为贫困地区寒门学子点燃了一束束希望之光。工作室也从一间小小的办公室,逐渐演化为弘扬助学正能量的关心下一代红色阵地。夕阳最美,晚照情浓。从“上海爷爷”到“上海爷爷奶奶们”,工作室用爱与温暖,照亮了受助学生的未来之路。在新的征程上,沈启华工作室仍然用爱与责任,书写着更多关于成长、关于希望、关于传承的感人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