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燃青年信念之火
发布时间:2008-01-10点击数:3880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加强思想建设,使广大党员、干部成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在青年中播撒信念的种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当代青年,激励他们坚定理想信念,树立远大目标,是夯实党的执政基础的需要,更有利于我们党的事业代代相传。上海市长宁区面向高中生创办青年马克思主义读书会,引导青年学生树立崇高理想信念,得到积极响应,引起广泛关注。

  点亮心灯

  马读会上的课都很浅显, 但在不知不觉中,已在这些青年心中播下了种子火花

  26岁的杜晔雯,大学毕业只有4年,她人生的两次重要选择都与上海长宁区青年马克思主义读书会(简称马读会)有关。

  这个马读会创办于19916月,主要面向中学生,至今已举办了14期,共有722人参加了学习。16年间,结业的学员中21.1%的学员在高中阶段加入中国共产党,80%的学员获得过区市两级荣誉称号,80%的学员进入高校后担任了学生干部,成为青年中的中坚力量。杜晔雯就是其中之一。

  1996年,杜晔雯还在读高一的时候,被复旦中学推荐进入区第五期青年马读会学习。

  她回忆,刚进入马读会学习时的最初状态是朦朦胧胧的,在马读会学习的一年多时间里,更多的是吸收理论和实践的各种养料,并没有太多的时间去思考马读会对于自己人生的意义。可是,这段经历不知不觉影响了她的人生道路。

  马读会每年56月份面向高一学生招生,报名采取自愿报名和学校推荐相结合,杜晔雯就是这样走进马读会的。她与所有学员一样,学习时间跨度一年。马读会从每年8月开始,利用暑假集中授课一星期,开学后每月一次,安排在周末的一个上午,到次年5月结束。

  上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进入低潮,社会主义事业出现曲折。长宁区关心下一代协会的老同志面对变幻风云,思考着如何使老一辈开创的社会主义事业代代相继、薪火相传。他们向长宁团区委倡议举办马读会,这一倡议得到团区委的积极响应。19916月,区青年马克思主义读书会正式成立。

  马读会先后聘请了一批既有坚定信念、又有理论功底、还有实践经验的老同志担任辅导老师。先后有10位老同志担任讲师,28位老同志参与小组讨论,26位老同志接受访谈。他们当中,年龄最大的83岁,最小的也有70多岁。其中有部队老首长、党委老书记、大学老教授、中学老校长等。

  为了让中学生们听得懂能接受,老同志们亲自动手,根据中学生的特点编写教材。长宁区教育学院离休干部高天鹏,于20037月被聘为马读会指导老师。在与学员接触中察觉到,由于年龄小、理解力弱等原因,他们学习《共产党宣言》确有一些困难。面对这一情况,他开始编写学习《共产党宣言》阅读参考。不仅有助学员理解《共产党宣言》各章节大意,而且启发学员了解《共产党宣言》所阐述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他感叹:马读会是隔代人之间的友好合作。

  孩子的心是一块神奇的土地,播上思想的种子,就会获得行为的收获。虽然以专家的眼光看,马读会上的课都很浅显,但在不知不觉中,已在这些青年心中播下了种子火花,待到适当的时候就自然发芽了。

  因为马读会的影响,高三时,杜晔雯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高考时,她面临多种选择。平时成绩还不错的她,要考个理想学校的热门经济、管理等专业应该不成问题的。但与此同时,她又收到了复旦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提供的保送机会。

  在学管理做经济人,还是学思想政治教育做思政工作者的抉择中,我有过彷徨,也有过困扰。家里也劝我考一个经济类专业,今后有一技之长,找一份受人尊敬又比较实惠的工作。但最终,在认清了自己的人生目标,想明了自己的人生追求后,我还是成了复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一名学生,选择用4年的时光去精读马克思主义理论。杜晔雯说。

  积极导航

  老同志们的讲述让更多的学员多了一个思考的角度,找到自己的追求与航向

  马读会坚持16年,一路走来,并非一帆风顺。就在杜晔雯进马读会的前后,马读会自身也经历了波折。有一段时期,社会上有些人对马克思主义持怀疑态度,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在马读会里,学员的出席率也有所下降。在这种情况下,有人提出,“"马读会"是否还要办下去?区关协老同志明确表示:“"马读会"一定要坚持办马读会坚持下来了。

  还有一段时期,社会上兴起名目繁杂的读书会,有人提出马读会要改名,关协的老同志坚决表示“"马读会"决不能改名。在这样的情况下,时任区长的薛潮同志亲自到马读会为学员讲课,给了老同志们莫大的鼓舞,坚定了办好马读会的决心。

  在学习的过程中,青年学生与指导导师间也有不少争论。在学习《共产党宣言》两个必然基本原理时,有的学生提出社会主义一波三折,资本主义一片繁荣,怎么理解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资本主义能否和平过渡到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是否过时?在学习邓小平理论时,有的学生提出为什么提倡发展私营经济?”“为什么当前社会贫富悬殊?”“为什么腐败现象屡禁不止?

  原长宁区教委党委书记钟国瑞告诉记者,面对这些问题,老同志们都认真地回答,他的做法是向学生畅谈学习心得:我们相信,马克思主义不是愿望而是科学真理,愿望是坚持不住的,而真理是可以追求的。他以中国改革开放走过的道路向学员们阐述,从偏离社会主义道路到回归社会主义道路,我们的发展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

  更多的老同志还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用自己的切身体会与学生共同探讨正确的答案。在理想信念专题座谈时,老同志陈一鸣用自己年轻时追求真理、投身革命、放弃学位、毅然回国的历程阐述他对社会主义祖国的追求,给学生们以深刻的启示。

  老同志们的讲述虽然不能马上、完全说服学员,但是,却让更多的学员多了一个思考的角度,在各种思潮和诱惑之中不再盲从,并找到自己的追求与航向。

  这在杜晔雯身上表现得特别明显。

  大学毕业的时候,杜晔雯面临人生又一次选择。就业时,面对生活压力,她对究竟是进外企做白领,还是进机关做一名青少年工作者的抉择中有过动摇、犹豫和挣扎。有着复旦大学这块招牌,她拿到了很多收入不菲的外企合同,也可以进入媒体或其他政府委办发挥自己所长。是否继续从事青年工作,继续从事中学以来一直从事着的共青团工作时刻在她心头较量。

  在两难中,偶尔一次整理照片看到了"马读会"的合影改变了我的想法。那是在一个很冷的冬天,我们小组同学老师的一张简单合影,没参加过"马读会"的同志或许会觉得,这是再普通不过的合影。但就是这张合影,让我回忆起了整整一年多的学习时光。为了我们这群孩子的茁壮成长,每个周末,长宁区关工委的老师们不管严寒酷暑,都踩着自行车来给我们上课。他们不图回报,为的就是多培育几个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多造就几个栋梁之才。

  马读会的塑造,又一次在杜晔雯人生的抉择中导航。现在,她已经是共青团上海市委机关的一名青年工作者了。

  薪火相传

  点燃青年的信念之火,不仅要在他们成人之后,更要在成人之前多花力气下大功夫

  一个杜晔雯从马读会走了出去,更多的青年学生们又走了进来。

  通过不断摸索和实践,马读会正在不断壮大。

  共青团长宁区委书记倪尧介绍,目前,马读会的主办单位从区关协、团区委扩大到了区教育党工委、教育关工委和区委党校。学习形式也越来越丰富,从读马列原著到现在每期安排三个专题,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历程、科学理论指引人生路等;由原来区关协老同志担任辅导老师为主,现在则由外请老师与关协老同志共同担任;从老少共读共议,到现在读原著、外出参观和走访老干部相结合。

  马读会也开始吸引越来越多的青年学生,学员从开始每期10多人,现在增加为90多人。区一级的马读会还带动了中学生的理论学习,形成了区读书会——学校读书班——年级读书小组三级网络,许多学员已成为学校读书班和年级读书小组的负责人。

  更多的中学生从马读会成长起来。长宁区关协对第一至第十二期577名学员的调查显示,其中有122人在高中阶段被发展入党,占到学员人数的21.1%。在第一期到第十一期中296名学员的抽样统计调查,有89.2%的学员获得过市、区两级荣誉称号,88.2%的学员进入高校后担任了学生干部。还有更多的学员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从学校毕业走上工作岗位的学员中,有的已被上海市委组织部和有关单位组织部门列为培养对象。

  长宁区区委书记薛潮多次给马读会学员上课,他深有感触地说:点燃青年的信念之火,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武装青年时间要前移,不仅要在他们成人之后,更要在他们成人之前多花力气下大功夫,这有利于他们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更有利于党的事业代代相传。这是党执政基础的建设工程,应该着力推动。

【关闭】

上一篇: 松江区关工委和团区委联合组织 老干部与青年团干部结对参观活动

下一篇: 宝山区关工委“六大”指导组 2006--2007年工作小结

版权所有2016  上海市关心下一代网站   地址:上海市岳阳路265号   电话:64371946   邮箱地址:shggw0570@126.com   沪ICP备0801238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