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离退休干部网说新中国成立70周年故事

崇明与共和国一起成长

崇明区水务局退休干部  袁文明

解放初期,崇明岛面积仅为608平方公里;时至2018年,崇明本岛面积增至1267平方公里。70年间,崇明岛的面积居然翻了一番多。这首先要感谢长江的馈赠,奔腾不息的长江每年向长江口输送5亿吨泥沙,在崇明岛东、北部区域造就了广阔的滩涂资源;其次是市、区两级政府投入巨资,修建了大量的水工建筑,为圈围滩涂创造有利条件。最关键的,还是我们崇明人民不畏艰险、栉风沐雨、食宿荒滩,用粗糙的双手、坚实的肩膀,建起了一片又一片肥沃的粮田。

70年间,崇明岛的围垦大体经历了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五十年代后期、六十年代前期,市政府先后组织了10万机关干部、知识青年和当地农民在崇明岛北部地区开展大规模围垦,圈围土地40万亩,组建了8个国营农场。第二个时期是六十年代后期至七十年代前期,原崇明县政府于1968年提出了“统一规划、统一调整、统一安排、统一布局”的方针,组织23个乡、6万多民工参加围垦。第三个时期是改革开放后的40年,主要是由市属集团和公司组织的专业围垦,又增加土地面积30万亩。

凡是参加过围垦的人都知道,围垦不是件轻松的事。施工环境、生活条件都非常艰苦。住的是用芦苇搭成的“环洞舍”,喝的是咸水,干的是又重又累的体力活。1971年冬,我作为先遣队奉命带领12位民工分乘几辆手扶拖拉机,从港沿镇出发,沿北沿公路直驶老鼠沙,主要是为后续围垦队伍准备搭工棚用的芦苇。手扶拖拉机行驶了8个多小时到达目的地。滩地上一眼望不到边的芦苇随风摇曳。我们分成几个小组割的割、收的收,那天晚上我们就是食宿在满是芦苇的滩地上,工作条件、生活条件十分艰辛。现在回忆起四十年前,我们站在刚筑成的堤顶上欢呼雀跃的情景,仿佛年轻了许多。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围垦技术的发展,我们这代人所熟悉的肩挑手推等传统的施工工艺,离我们越来越远了。进入21世纪,崇明的圈围工艺又有了新的发展,全部采用机械化施工。由市造地公司组织的横沙东滩“促淤圈围工程”就是一个实例,累计促淤81.7平方公里,圈围63.13平方公里,在滩地上建设了一条19公里长的东滩大道。

70年峥嵘岁月,70年辉煌历程,70年崇明“朝长夜大”,崇明岛的发展日新月异。筑堤的技术越来越先进,筑堤人的雄心似乎越来越大。当下,人们的思绪从围海造田又拉回到了退耕还滩,保护滩涂资源上面。2018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提出:“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给子孙后代留下一条清洁美丽的长江。”

我觉得崇明东滩广袤的滩涂,翻滚的芦花,南来北往的候鸟,就是崇明宝贵的财富。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发布日期:2019-10-22 21:22:41

【返回征文列表】
©2019 中共上海市委老干部局版权所有 | 沪ICP备20210123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