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共和国同龄人眼中的家乡变化
宝山区委党校退休干部 张立新
我的家乡在宝山区大场镇南大村,位于上海吴淞、江苏浏河至上海市中心的必经之路上,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解放战争时期,蒋介石的部队将大场所有民房肆意拆毁,来不及拆的也将屋顶、墙壁尽数捣毁。当时,如何生存下去成了大场南大人最为关注的大事。
我出生在上海刚解放的某天凌晨。当我稍有记忆,大场人为了生存,组织起来,生产自救,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都组织了起来。一条煤屑铺就的简易南大路,连起了大场与南翔。南大的百姓为了生存,一面在集体的地里劳作,一面起早摸黑在自己的自留地里种些经济作物。在万籁俱寂的下半夜,沿着这条南大路骑上一辆“老坦克”(三轮车),将自己种的经济作物拉到市里,换回自己需要的东西,以此勉强度日。在我幼时的记忆中,忍饥挨饿是常事,填饱肚子几乎成为一种奢望。饭后洗碗成了我最向往做的一件事情,因为锅上残留的一点点东西,往往是洗碗孩子的专利,我就可以独享,何乐而不为呢。当然,我也看到过生活比我们好的人家,后来我还慢慢知道了他们生活好的原因是买黑市高价粮。于是,有次我悄悄问父母,为啥人家可以买黑市高价粮,我家不买?父亲明确地告诉我:粮食是国家统购统销的物资,我是党员,不能违背党的政策,不能在黑市买卖粮食。墨守成规的父亲,牢牢坚守着党和国家的政策底线。
平地一声春雷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给全国人民带来了希望。政策层面逐步取消了各种票证,连长期困扰着我们的粮食统购统销政策也开始松绑,并最终取消。大场南大人有了新的追求,生活日益好转。“吃饱饭”这一过去的奢望终于成了现实,南大人激动、兴奋,露出了幸福的笑容。摆脱贫困、享受温饱生活,那种满足和兴奋的心情,今天的孩子无论如何是体会不到的。而对我们这一代亲身经历过苦难的人来说,却是刻骨铭心、难以忘怀的事实。随着生活的好转,村里为数不多的殷实人家,买了黑白电视机,孩子们兴高采烈地拿着小板凳,挤到人家家里看电视,霍元甲、陈真一度成为当时孩子们心目中的英雄。孩子们看电视时欢呼雀跃的场面,至今历历在目。
如今,那条记载着我们这代人太多记忆、连接大场和南翔的简易南大路,不经意间已经铺成了黑色的柏油马路,原来只到大场的58路公交车,延伸到了南大路、祁连山路,后来又延伸到了锦秋路的上海大学校区。地铁15号线经过5年的修建,明年就可经过南大地区,并设有“南大路”站。道路畅通了,交通方便了,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了。彩色电视如今都是26寸以上的大屏,而且谁家也不再稀罕。乡里乡亲的几乎家家户户都购置了小轿车,这在过去是连做梦都未曾想到的。曾经部属、市属仓库林立的南大地区,随着形势的发展,已到了非改造不可的程度。在市委、区委领导的关怀下,整个南大地区列入了上海市十三五规划的重点项目,现在动拆迁基本完成。可以预期,不久的将来,一种新型的智慧城市形态,将在南大地区出现。原来的上海乡下,马上就会成为闹市一角。原来的“乡下人”华丽转身成了名副其实的“城里人”,而且都会住进18层高的电梯房。曾经饥肠辘辘的南大人,如今正意气风发地投身于祖国的建设。他们深深地懂得“我爱我的祖国,如同我爱我的家”。
如今我也已经退休,在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之际,也将迎来我的七十岁生日。七十年,弹指一挥间,我的家乡发生的沧桑巨变是伴随着新中国的发展而来的,儿时的美梦已经成真。我相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我们伟大的祖国,必将雄踞天下,不断走向新的辉煌。我也相信,家乡人民也将以更加饱满的精神状态,不忘初心、砥砺奋进,共建共享更加美好的家园。
发布日期:2019-07-16 00:0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