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离退休干部网说新中国成立70周年故事

我与上海民政博物馆的情缘

市民政局退休干部  李凤卿

2008年年底,市民政局党委研究决定由我负责筹建上海民政博物馆。虽说我从部队转业后在市民政局工作近20年,但对筹建博物馆却从未涉及,一时有点顾虑。但是,想到局党委对我的殷切期望和信任,又想到筹建全国首家民政博物馆很有意义,作为一名党员,哪能畏难不前呢?于是,我受领任务,决心站好最后一班岗。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为此,我将筹建工作设定两个目标,即前期着重配合陈展做好文物史料的征集,给实物展览丰富内容;后期再深入思考广泛宣传,为民政博物馆走进大众视野开拓新路。

史料征集最初困难重重。由于历史原因,不少民政史料已遗失,再加上局机关和基层单位年轻干部较多,对民政历史的了解知之甚少,资料积累不全,因此给征集工作带来不少困难。为了充分调动机关和基层单位对挖掘民政资料的积极性,我借局机关各种会议之便,对筹建全国首家民政博物馆、研究上海民政历史文化史料、了解上海民政历史等重大意义多次进行宣传和发动。经过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润物无声地沟通和交流,结果显而易见,各处室和直属单位领导纷纷表示,一定尽力将仅存的业务资料整理好交于博物馆进行陈展。

民政文物(实物)多散落在民间,百姓如何将他们珍藏的宝贝交到我们的手里?这显然是大海捞针。我发动大家群策群力,集思广益,最终达成共识:发布征集广告是一条有效的途径。考虑到筹建经费有限,本着“尽量少用钱、最好不花钱”,达到我们预期征集的效果,我想到了局宣传处。通过宣传处联系上海各大媒体新闻记者,将《上海民政文物史料征集启事》先后在《新民晚报》《文汇报》《青年报》《劳动报》《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等媒体上刊发之后,百姓响应积极。有的将珍藏50年的婚姻证书捐赠给我们,有的将从古玩市场购买来的鄂豫皖苏维埃政府“优待牺牲战士家属领银粮券”予以无偿捐赠。还有一位盲人打来电话,说他从收音机里听到征集启事后,愿意把祖辈传下来的一根做红白喜事挑物品的扁担捐献给民政博物馆……浓浓一片情,淡淡也是爱。市民们这些举动,让我真切地感受到大家对筹建上海民政博物馆的一片热情。

2012年隆冬,上海民政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为扩大宣传力度,我召集大家讨论用什么方式让老百姓走进民政博物馆。大家开动脑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最后形成一致意见,印制《上海民政博物馆参观券》,免费分发全市民政系统和街道(村镇)、居(村)委会。从2013年至2014年,我们还邀请专业人员精心设计了图文并茂的40万张参观券分发到各区。考虑到很多年轻人忙于工作,无法来博物馆参观,2016年,我们又与广告公司研究制作了5万份《上海民政博物馆宣传折页》,通过学生志愿者向社会发放。特别是20173月,会同市婚姻管理处研究制作了15万份《喜结良缘》宣传折页,并从201871日起在全市各区婚姻登记处对登记结婚的新人发放。

为了让上海市民更多地了解民政业务范围,先后在“中国社会报”以《申城民生记录》为题整版篇幅专题报道,并配发《一江春水向东流》评论员文章;此后在该报头版以《历史,在这里焕发活力》为题作了重点报道。市政协《浦江纵横》杂志2016年第3期以6个整版刊登36幅史料照片全面介绍本馆;上海报业集团新媒体《上海观察》刊文介绍了本馆上海婚俗有关史料;上海《城市导报·当代教育专刊》等报刊也进行了专题报道。

为做好民政史料研究基础工作,我们会同局新闻传媒中心,用近一个月实践,拍摄了片长50分钟的《上海民政博物馆实录》,以电子视频方式把民政博物馆开馆第一版展品完整保存下来。从2013年至2016年,每年精心梳理并编辑了一本30余万字图文并茂的《上海民政博物馆资料选编》,共4150余万字,为深入研究民政历史文化打好坚实的基础。

上海民政博物馆从2012122日开馆至20176月底,共接待参观团队1362批次,各类参观人员138600余人次,巡展参观240379余人次,共计接待参观和巡展人员达378979余人次。经过积极努力,上海民政博物馆已纳入“上海博物馆系列名单”,并申报成功“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上海市学生社会实践基地”“中学生社区实践基地”

上海民政博物馆的筹建,是新时期上海民政工作开拓创新的又一举措。它的建成和开放,为上海现代民政工作的思考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研究土壤。作为负责此项工作的我来说,也深为上海民政事业又尽了绵薄之力而由衷地欣慰。

发布日期:2019-12-03 20:37:01

【返回征文列表】
©2019 中共上海市委老干部局版权所有 | 沪ICP备20210123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