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离退休干部网说新中国成立70周年故事

在祖国的怀抱里成长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退休教师  周嘉方

我的名字叫“嘉方”。“嘉方”“解放”,沪语的谐音。我呱呱落地之时,正是我们伟大祖国成立之年之月:194910月。从此,“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成为了我们这一代人的代名词。今天,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回顾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回望祖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辉煌历程,心潮澎湃,感慨万千。

快乐的童年

从带上红领巾的那天起,每每举起右手向国旗行礼,我和小伙伴们都会自豪的说:“祖国几岁我几岁”“我和祖国同年龄”。我的母校,长宁区江苏路第五小学不仅教给了我知识,还教给了我做人的道理,更教给了我从小就要听党话跟党走,学好本领,长大为祖国多做贡献。让我记忆最深的是轰轰烈烈的“学雷锋”活动,在学校里参加各项义务劳动;到社会上处处做好事,在我幼小的心灵深处种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种子。我最爱唱的是“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和“学习雷锋好榜样”;最向往的是少先队的出旗仪式;最爱穿的是白衬衫蓝裤子,鲜艳的红领巾飘扬在胸前……我曾担任过大队委员,策划和主持过学校活动;我曾到中福会少年宫参加小伙伴合唱团,为外宾演唱;我也曾在刘胡兰烈士墓前举手宣誓,做共产主义事业接班人。从小学的入队当大队长到中学的入团当团支书,我的童年时代和学生时代都是在党的关怀阳光下幸福成长。《让我们荡起双桨》里的有这么一句歌词:我问你亲爱的伙伴,是谁为我们安排了幸福的生活?今天,我以一名退休老教师的名义坚定而自豪的回答:是我们亲爱的祖国,是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

锤炼的青年

19689月,19岁的我响应党和祖国的召唤,建设边疆保卫边疆,到农村去接受再教育,来到了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二师九团36连,成为了一名兵团战士。我们春天翻地播种,夏天铲地锄草,秋天割麦扬场,冬天兴修水利,战天斗地,屯垦戍边。七年艰苦的农场劳动和生活,我们不仅汗洒北大荒,更重要的是接触了社会,了解了社会,懂得了什么是人生、什么是艰苦、什么是奋斗和什么是幸福这些作为年轻人成长道路上所要面对的重大命题。1974年,经组织推荐,学校考核,我被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录取,走进了梦想中的大学。我如饥似渴的学习文化专业知识,积极参加学校及系里各项活动,被评为优秀学生。我的这段经历,既体现了社会锤炼给予我成长的基础,更体现了在祖国经历曲折发展中自身须有的定力和信念。现如今,每当我遇到了艰难困苦或迷茫困惑时,我都会保持着对党对祖国母亲坚定的信仰和信心,这同样是在阳光雨露下成长。

奋斗的工作时光

1977年大学毕业,我来到了原上海工农教师进修学校(即上海第二教育学院前身)工作。我的专业是教育学,结合学校的需要,努力学习有关成人教育、社会教育、终身教育的理论及知识,参加相关培训。同时,加强学科建设,开设了“成人教育管理学”,建立了“成人教育管理系”。在1982年—1992年的10年里,我从事成人教育的教学、科研、社会培训、专业学会等工作,形成了不少成果,并于1986年入了党。1992年,调入华东师范大学成人教育学院研究所,直至退休。回顾往昔,一路走来都是在党和祖国的阳光雨露下成长的,与国家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的大背景是息息相关的。我今天能有所成就,都是得益于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教育的改革,得益于大好时代赋予的机遇及需求,我赶上了祖国发展的好年代,由衷的感恩党、感恩伟大的祖国。

为社区奉献的老年

2009年,我退休了。当时上海的社区教育正开展得如火如荼,各区县、各街镇创建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示范区风生水起。2001年,我就走进了社区,带领研究生们走街镇,到村居,搞调研、参活动,进教室,写报告,积累了一定的成果和经验。至今,我仍然奔走在社区教育实践第一线。我的数位研究生,经过他们自身的努力,已经成长为骨干教师或部门领导。自2013年至今,我受崇明区社区学院委托,主持了两轮“社区教育研究工作室”的工作,成为崇明区教育局“名师工作室”的一员老兵。

2014年,我为长宁区江苏路街道作了有关终身教育的讲座,从此一直做下去了。近年来,积极参加街道关工委工作,成为一名“五老”志愿者,宣传终身教育理念,走进辖区中小学作主题报告,组织开展调研活动,走访困难老人家庭,受到领导和居民们的肯定。荣获“长宁区关工委20172018年先进五老志愿者”称号;还荣获上海市高等学校退休职工管委会颁发的“老有所为精英奖”。

至今,我虽已年近七旬,但我始终以“我和共和国同龄”为荣,不断鞭策自己,不断加强学习,提升自身素养,努力跟上时代步伐。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添砖加瓦,为五星红旗增光添彩,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应有的贡献,以回报和感恩党和祖国对我的养育之恩

发布日期:2019-07-25 21:57:36

【返回征文列表】
©2019 中共上海市委老干部局版权所有 | 沪ICP备20210123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