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流域水利建设为实现社会经济跨越式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退休干部 曹正伟
我从事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工作40余年,亲身感受了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水利行业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下面,以我参加过的太湖流域综合治理工程为例,谈谈自己的几点深切感受。
一是水利投入不断增长。太湖流域地处洪涝灾害多发地区,新中国成立以后至1990年以前,该地域的骨干水利工程设施极为薄弱,但受当时经济条件限制国家对水利的投入极少,我大学刚毕业时江苏省全年的水利基本建设投资计划仅有5000万元。1991年太湖流域发生特大洪涝灾害,上海、江苏、浙江两省一市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损失惨重。其后,为了解决太湖流域的洪涝问题,提高水利设施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国家和地方政府不断推进太湖流域综合治理,目前太湖流域水利投入年均近千亿元。先后实施了太浦河、望虞河、拦路港拓浚及黄浦江上游干流等工程建设,已初步构建起较为完善的防洪减灾和水资源保障工程体系,为提高太湖流域防洪和水资源保障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是测绘技术飞跃提升。记得有一年冬天,为了完成一条入海港道裁湾取直,我们测绘一班人扛着测量工具,白天趁着退潮间隙踏着海滩上淤泥和柴尖,用水准和经纬仪进行测量放样。晚上,伏在绘图板上手工绘图,生活条件艰苦、工作效率低下。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我们的河道导线放样和河床断面还是以人工为主。而如今,水利工程的测绘与设计均采用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全站仪测量、多普勒仪成像、CAD设计绘图等先进手段,既精准又高效。
三是施工方式更新换代。直到1990年,我国水利工程施工能力和水平都是十分有限的。尤其以河道堤防挖填工程,沿袭了祖祖辈辈的人力挑抬的传统方式施工。1991年太湖流域发生洪水后,当年冬季上海市和江苏省还动员了数万名军民、机关干部到太浦河、望虞河工地参加河堤应急土方工程突击施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太浦河、望虞河两条河累计全长近120公里、近1亿立方米河道扩挖与堤防填筑施工均采用了挖泥船、铲运机、挖掘机、自卸车等大中型机械化作业,施工效率和工程质量有了突飞猛进的提升。
四是河道管理规范有序。河道堤防工程以前主要依靠人工检查并实施修复工作,效率低下、隐患很多,在河道管理工作上也缺乏法律和技术的支撑与保障。而如今,我们已经能够运用现代化、智能化手段加以管理,比如太浦河采取“购买服务、管养分离”的形式,多种堤防防渗措施可以让其渗透率降到10-4以下,互联网+自动监测设施的运用能够及时地对堤防安全稳定性状况实时分析预警。在法律保障上,我国先后出台了《水法》《防洪法》《河道管理条例》,尤其是2011年出台颁布了《太湖流域管理条例》,为太湖流域的规范化管理提供了法律依据和保障。
五是投资效益非常显著。由于多年不懈的水利投入与工程建设,太湖流域已经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防洪、供水、生态工程体系。防洪标准由原来的不足20年一遇提高到现在的50年一遇以上。通过已建成的骨干河网和控制性建筑物调水运行,居民生活及工农业供水得到了有效保障。
纵观新中国成立以来太湖流域水利事业的发展与巨变,得益于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打下的坚实基础,得益于深化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长足发展。我坚信,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下,太湖流域水利事业将会得到更大的发展与提高,必将为地区社会经济持续高速发展提供更高标准和更加可靠的支撑与保障。
发布日期:2019-08-12 21:2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