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陈坊桥
松江区第六中学退休教师 丁连发
江南多桥,唯陈坊桥难忘。几经春花夏风秋月冬雪进出陈坊桥,我对陈坊桥记忆犹新,终身难忘。
一
抗战时期,我刚从原籍浙江绍兴逃难到上海,辗转来到陈坊桥。只记得就读的一所小学,见过日本兵在小学操场上练刺杀,见过日本兵在操场东面的荒地上焚烧战死的士兵尸体,也见过日本兵败退时把身上的钢笔等物品换取食物的狼狈相。1949年5月,我亲眼目睹了陈坊桥镇的松青公路桥被炸毁的情景。一声巨响,桥木碎片(那时还是木结构)飞上空中。这是国民党的部队败退时的杰作,从青浦到松江一边退一边炸,妄图阻挡解放军的追击。
二
国民党军队炸桥后的第二天,一支队伍从公路绕经我家边上的石桥向南进发。那时天空下着蒙蒙细雨,战士们脚上沾满了泥浆,但所到之处纪律严明,这就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陈坊桥解放了!解放后,百废待兴。经过培训,我当上了一名人民教师,帮助不识字的村民认字扫盲。期间,被抽调往松江县(今松江区)里参加培训,不断接受政治上思想上文化上的学习。
1956年3月,我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年被任命为陈坊乡乡长。乡政府只有4个人:党总支部书记和乡长两人是脱产干部,发定级工资;副乡长和乡民兵队长半脱产(即发一半津贴)。乡政府工作的重点是农村,那时经常闹水灾,只要大雨三天,河水就会倒灌,近半数农田会被淹,需要动员力量筑高堤岸,排水抗灾。记得一次台风暴雨,乡干部4人包干4个村下乡抢救排险。那个时候,许多村民的房子屋顶大多是用稻草盖的,哪里经得起台风的肆虐,必须一户户排查,动员受灾的村民转移。
三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了校园。那时,我已经调任佘山中学。时值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本科函授班招生,我就动员我校的语文老师报名,自已也积极参加。整个函授班,我属大龄学员,但是我牢牢地抓住机遇,爱上了这种边工作边学习的紧张而有序的生活。我还利用从陈坊桥到辰山的上班路上,骑着自行车,边骑行边背书,背不上时瞄一眼车筐里的书本,一些唐诗宋词就是这样背下来的。自1978年4月至1982年10月,历时4年半终于拿到了函授本科毕业证书。不久,我调离了佘山中学,我的家也就离开了陈坊桥。
四
退休后,偶尔到陈坊桥走走,这里已经大变样了。开阔的河面四周,东、西、北三面都是用石块驳岸,配上木栏杆的扶手,河中倒影更显婀娜多姿。
我家初到陈坊桥时只有8口人,现在成了50多人的大家庭,家庭人员地跨中国、美国、加拿大、新加坡;有21人毕业于国内外名牌大学,从事着教育、金融、医药、法律、会计师,lT等工作。我,80后(80岁以上):动,尚能周游世界;静,还能笔墨生辉。不出户能知五州天下大事,看手机常与四海亲友交流。这些都要感谢组织,感谢党,感谢我们伟大的祖国。
发布日期:2019-08-19 21:4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