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老人的心
松江区卫健委退休干部 雷黎光
每每看到今天美丽的松江,先进的农业生产方式和老人舒心的养老生活,脑海里就会跳出过往的情景,历历在目,让我感慨万千。
记得,上世纪70年代,我在原松江县天马公社下乡(现佘山镇)。下乡的经历,使我切身感受到,世世代代农民种田的艰辛,农村老人晚年生活的一些无奈和心酸。“面朝黄土背朝天,弯腰屈背几千年”是那时农民种田劳动的真实写照。每个生产队都有300亩左右的土地,一年要种三熟粮食,精耕细作,要求严格。而农民依靠的是身体的力气,依赖的劳动工具是拖拉机、牛、镰刀、铁鎝、扁担等。
一年四季,先是“三夏”大忙,收割小麦和油菜,种植早稻和棉花。到了烈日当空的酷暑,开始“三抢”大忙,抢收早稻,抢种晚稻,抢田间管理,几乎天天陪着星星出工,披着月光收工,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水。入秋了,进入“三秋”大忙,收割晚稻和采摘棉花。三个大忙刚结束,还没有恢复体力,社员们就冒着天寒地冻,转战到每年兴修水利的工地。开河结束,才拖着一年的疲惫回家过年。
长年累月,劳动强度之大,不下乡是我永远无法体会到的。如此艰苦的农田劳动和家庭生活压力下,50多岁的农民大多不能再干重体力劳动了。农村老人一旦丧失了劳动能力,挣不了队里的工分,就没有了生活来源。农村老人的养老,常常流着心酸的泪水。尤其是农村老人一遇生病,大多家庭没有钱看病,好多就“小病熬,大病拖”。当时去看病,要自己先垫钱的,然后再去大队合作医疗里报销一点,有的到年底都报不了。一般的农民家里,是很难垫出钱来看病的。
再看看今天的松江,农业生产方式和农村老人养老事业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老人们都激动地说:“现在的种田法子,现在住的房子,现在我乡下人有两张卡的好日子,世世代代的农民,是做梦也想不到的啊!”农村种田不再辛苦,人人争当家庭农场主,一年只种一季水稻,不仅免了农业税,还给予农业财政补贴。
人海战术,弯腰屈背的劳动场景已成为历史,田里也很少见人了。农活全部交给了拖拉机、播种机、收割机,喷农药用上了小飞机,而且粮食产量高,稻米品质好。用了几千年的镰刀、扁担、铁鎝等劳动工具,老人们时常涂上些油,当作宝贝似的珍藏着,偶尔屋前屋后种些蔬菜拿出来用用。大多数青壮年农民,都进城务工和居住了,过起了城里人的生活。村里房子的楼上楼下,老人们根本住不完。
现在的住房有空调、电话、电视、微波炉、煤气等,过上了一应俱全的现代化生活。农村老人现在最最舒心的是,过上了有“两张卡”保障的幸福生活,腰板挺直,扬眉吐气,喜上眉梢。在松江历史上,农村老人第一次和城里老人一样,每月拿着养老金,有病拿着医保卡看病,彻底结束了几千年农村完全依靠“养儿防老”的历史!老人们动情地说:“我是困梦头里笑出声来!”
一张卡是“养老卡”,目前每月有2000元左右,老夫妻俩每月就有4000多元,大多数如果不常看病,每月的生活只需一个人的养老金。另外,许多老人每年还有集体资产的分红收入,有的还有空余房子的出租收入。另一张卡是“医保卡”,老人碰到小毛病,就去卫生服务中心看看。稍大的毛病,就去看中心医院,看三甲医院。现在老人看病,不再垫钱,不等村里报销,不再拖病,不再熬病,有病就看,刷卡结算。村里老人还有年年的体检安排。老人的身体越来越好,寿命越来越长。
除了“两张卡”最重要的保障之外,其他的幸福也举不胜举。有的村办了食堂,可以食堂吃,也可以给老人送餐;有的村给高龄老人免费提供每天的钟点工服务。村村通了公路之后,老人有事,子女、孙子女都用小车接送。现在村里有活动室,镇里有文化中心,区里送戏下乡,家家电视,人人手机,农村老人天天知道“天下事”,精神生活丰富多彩,常常笑得合不拢嘴。
老人们住着楼房,望着田野,揣着两张卡,深深感谢松江的发展,感谢党和国家的好政策,感恩天天变化的获得感。
农村老人的心,醉了!
发布日期:2019-08-27 03:4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