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海无涯苦作舟
国家物资储备局上海办事处退休干部 余仲和
我出生于1949年8月,祖籍浙江宁波。父辈给我取名“仲和”,一是因为在家排行老二,在家族中是“和”字辈;二是中国和平了,故取名“仲和”。我的家族一贯崇尚“和”,“家和万事兴”“和为贵”一直是我家的家风,这个理念也一直影响着我。
1968年10月,我被分配到国家物资储备局上海储备物资管理处工作,先从工人干起。一年后,从事进口物资商检工作。当时,储备任务一下达,干部和工人都争着上一线。我平时除了做好本职工作之外,也经常从事繁重的国家储备物资装卸、堆桩码垛等体力劳动。不管是天寒地冻,还是酷暑炎炎,也不分白天和黑夜,从港口码头和专用线上将大批国家储备物资进行装卸、接运和储存,每年国家储备物资在上海的吞吐量在全国储备系统一直都是名列前茅的。上海储备职工默默无闻、甘于奉献的精神深深影响着我,激励着我。
记得八十年代之前,每周实行的是六天工作制,一天休息。繁忙的工作和繁重的家务,是我那时日常生活的写照,但我学习读书的节奏并没有停止。1985年,我参加了大专入学考试,同时被中央电视大学和华东政法学院“法律专业”录取。但是,因为学习时间和工作有冲突,最后我选择了去中央电视大学法律专业注册入学。经过三年学习,取得了中央电视大学法律专业毕业文凭。
1992年,我主持国家储备局上海浦东开发办公室工作。伴随着浦东的开发开放,我们克服种种困难和波折,争取到在上海外高桥保税区筹建大型物流仓库的项目。经过一系列的考察、论证,采用国际先进的大跨度、重地坪负荷的轻钢结构,在短短十几个月的时间,完成了基建工作,投入生产。可以说,这是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工程,不仅节省了1000多万元资金,还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应。
1998年后,我到国家物资储备局上海办事处机关工作,分管办公室、物经处、人保处,承担纪委和机关党委工作,并担任系统工会主席,工作更繁重,碰到的难题也更多。在处理历史遗留下来的经济案件时,我带着大家积极想办法,予以妥善解决。其中,无锡借贷案件虽然官司赢了,但遇到了执行难的问题,拖几年没法解决。我接手后,通过多种途径,会同法院执行庭和律师,多次去往无锡当地。通过种种办法,最后查封了被告大量房产和开设在多地银行的二十多个账户,迫使被告签订了还款协议,并分期偿还了所欠的债务,为国家挽回了重大的经济损失。
2003年,为解决机关职工住房困难,上级下拨了一部分资金。面对上海住房制度的改革,面对“僧多粥少”的局面,我带领分房小组成员,不遗余力、勇挑重担,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在此基础上起草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分配方案。采用贷币化分配方式,通过公开、公正和民主的方法,取得了广大职工的理解和支持,既合法合规又合情合理地解决了职工住房困难问题。
2009年退休后,我参加了市级机关老干部大学的学习,至今已有九个年头。我先后参加了摄影班学习,还学习了照片后期处理和视频制作课程。同时,积极参加摄影、旅游等俱乐部的一些活动,还参加了区老年时装秀的走台秀排练和演出,结交了不少老年朋友,丰富了退休生活。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学习是无止境的,我觉得人退休了,思想不能退休,精神更不能退休。唯有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提高,才能跟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航船到达胜利的彼岸。
发布日期:2019-09-06 03:1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