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离退休干部网说新中国成立70周年故事

三段难忘的经历

长宁区政协退休干部  仪靖远

我是194910月出生,今年70周岁。回顾走过的路,有三段经历难以忘怀,受益匪浅。

19686月,我踏上开往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列车,成为了四师三十八团的一名战士。随后,被编入基建连,当小工、拌水泥、搬砖瓦。一段时间后,在团部医院接受培训成为了“赤脚医生”,被调入炮连“从医”,在珍宝岛附近驻守了一年多。除了完成本职工作,我也经常和大家一起干农活。酷暑清晨收割庄稼,尽管“全副武装”,依然被各种虫子咬得“痛不欲生”;严冬挖排水沟,抡铁镐震得虎口开裂淌血。我甚至被染上流行性出血热,与死神擦肩而过……经历过种种艰辛与磨难,为我日后的人生奠定了坚实基础,不管遇到什么艰难困苦,都觉得不在话下。上山下乡的锻炼,让我学会了不怕苦。

1979年初,我回到上海,在长宁区卫生系统工作了15年。19944月,我调任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分管宣传,兼任《长宁时报》总编。对于办报,我是一窍不通,于是跟着几位记者特别是老报人顾宪龄学习。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长宁时报》很快脱颖而出,成为上海区县报的佼佼者,尤其是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与特色。包括每期必有的“四个一”:一篇言论,一个头条,一条人物通讯、一幅照片。在报社,我也是一名记者,不仅是文字记者,还是摄影记者,不仅要写“言论”、头条新闻,还要负责拍摄区领导出席会议活动的照片,我的文字表达和人物抓拍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学习起步的。这些记者基本功的训练与积累,为我后来在政协办《政协会刊》,退休后办《政协之友社社讯》《上海老摄友会讯》,以及组织开展上海市老年摄影学会的重大宣传工作创造了极为有利的先决条件。宣传部的实践,让我学会了如何开展宣传。

19982月到2007年底,我在长宁区政协当秘书长,兼任区委统战部副部长。在齐允海主席的领导下,我和机关干部一起勇于实践、积极探索,长宁区政协的工作很快显露头角,受到市政协和兄弟区县政协的肯定与好评。我们当时很注重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并将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其中就有“九字工作思路”——少而精、沉下去、活起来。我在实践中深刻认识到:政协就是为民主党派和党外人士搭建的舞台,我们一定要把尊重人、大团结放在第一位,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实现党的总任务、总目标服务。

这些好传统、好方法也被我运用到退休后的社会活动中,在我担任小区业委会主任期间,非常尊重业委会每一位成员,十分注意发挥每个人的特长(有的是科技公司的老板,经济管理有一套;有的曾经是物业经理,对小区管理熟门熟路)。同时,我也非常尊重物业管理人员,视他们为“战友”。在居委会的支持下,大家齐心协力把小区建设得有模有样,受到广大业主好评,也成为居委会的一张名片。

我担任上海市老年学学会老年摄影专委会(原上海市老年摄影学会,成立于1985年)主任已有8年了。目前专委会注册人数超过1600人,经常参加活动约500人。班子成员之间没有上下级隶属关系,大家都是志愿者。为此,我特别尊重每一位班子成员,特别注重发挥他们的个人所长,从而保证我们学会的工作稳步推进、卓有成效,被上海市和全国老年学学会评为先进集体。政协的经历,让我学会了尊重人、团结人。

诗圣杜甫曾经叹曰:“人生七十古来稀”。如今在共和国的大地上,“七十小弟多来西”。走过了七十年,我感悟:只有国家稳定与繁荣,才有小家的安康与幸福,才有个人的发展与成就。个人的命运始终与国家紧密相连、荣辱与共。今年2月,我们老年摄影学会应台湾省连江县(俗称马祖)摄影学会邀请前往采风交流。我们是上海第一个应邀赴马祖的摄影代表团,因此受到热烈欢迎与款待,双方结下了深厚的情谊。能为促进两岸文化交流贡献自己一点绵薄之力,我感到十分自豪。作为新中国的同龄人,我非常希望能为国家多作一点贡献,非常期待能多有几个“十年”,可以让我更好地体验人生、感悟人生、奉献人生、享受人生。

发布日期:2019-09-06 03:17:34

【返回征文列表】
©2019 中共上海市委老干部局版权所有 | 沪ICP备20210123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