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离退休干部网说新中国成立70周年故事

我的办报情缘

杨浦区档案局退休干部  赵国强

我出生于新中国诞生的那个年代,在红旗下长大,对新中国一往情深。少年时代,《少年报》是我的同伴;青年时代,《青年报》伴我成长;踏上工作岗位后,从《人民日报》《解放日报》等报刊中汲取精神食粮。让我感到欣喜和自豪的是,在时代机遇的感召下,我有幸直接参与了《杨浦时报》的创办。

在改革开放大潮中应运而生

20世纪90年代初,浦东开发开放的大潮澎湃激荡,上海振奋,全国关注,世界瞩目。当时,我所任职的杨浦区委宣传部上下群情激昂,思考、探讨、谋划和启动新一轮改革开放的宣传热潮,《杨浦时报》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应运而生。

办报初期,找准定位,明确方向是首要任务。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明确了办报的指导思想和工作原则是:立足区域,深入基层,面向社会,围绕区的中心工作,全方位、多层次、多视角地宣传报道区域内的各类新闻和有关信息,突出指导性、实用性和可读性,办成一份具有区域特色的区报。

《杨浦时报》把握版面内容的定位,宣传本区的政策方针;介绍各类专题信息;刊登各种文学艺术作品和科学技术、文化教育、体育卫生等方面的作品;刊登各类新闻图片及其他图片,增强版面编辑的计划性,记者采访的针对性和报纸内容的可读性,受到广大读者的关心和欢迎。

《杨浦时报》创办初期,版面确定为四开四版,头版为要闻版面,其它版面有经济版、社区版、综合版和副刊版等。随着发行工作的推进,印刷数量逐步增长。

在改革发展热潮中发展壮大

进入2000年,我们迎来了新世纪的曙光。上海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建设如火如荼。杨浦创办大学城,实施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和公共社区的“三区融合、联动发展”,走出了一条知识杨浦的改革创新之路。区域的跨越式发展,赋予《杨浦时报》更广、更深、更好地宣传报道杨浦改革发展的使命和重任。

在新的形势和任务面前,《杨浦时报》突出特色,显示个性,注重在“新、短、精、特”这“四字经”上下功夫。

“新”:就是在办报理念和操作实践上提倡创新,发挥优势和长处,办出特色和水平。

“短”:就是在新闻报道中尽量少出长篇大论,提倡“短、平、快”。

“精”:就是力求新闻报道的文字精练、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精益求精,走“精品化”之路。

“特”:就是指新闻报道要有特色,具有风土人情。

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杨浦时报》的版面越来越丰富多彩,从四开四版改成四开八版或四开十六版;出版周期从周刊变为周二刊和周三刊;订阅数量不断上升,影响面进一步扩大。

新时代、新作为、新发展

进入新时代,在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全国改革开放取得了历史性的伟大成就,中国、上海、杨浦的面貌都发生了沧桑巨变。全国新闻领域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目前,媒体融合发展从相加阶段已经迈向相融阶段,向着“融为一体、合而为一”阔步迈进,从“你是你、我是我”变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进而变成“你就是我、我就是你”。全媒体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导致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都发生了深刻变化,新闻舆论工作面临新的挑战。

我虽已退休,但对新闻工作的情感如同以往。目前,我参加了杨浦区“金色夕阳”老干部正能量工作室,从事记者团和网络宣传工作,为区域老干部新闻工作继续添砖加瓦。

发布日期:2019-09-27 21:38:34

【返回征文列表】
©2019 中共上海市委老干部局版权所有 | 沪ICP备20210123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