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离退休干部网说新中国成立70周年故事

变迁

普陀区石泉街道退休干部  章小星

我出生在19498月,与共和国同龄。今年是新中国七十周年华诞,我也到了人生的古稀之年,亲眼目睹、亲身经历了祖国七十年的变化。

1979年,随丈夫带着2岁的女儿,作为知青从黑龙江建设兵团返城,住进了普陀区东童家桥。

老宅没有自来水,洗洗涮涮都要去给水站,冬天到给水站洗被单等衣物,双手都会冻得像胡萝卜。用水要交付水筹,家中喝水、烧菜等用水要准备一口水缸,每天都要存够足量的水。老宅没有卫生间,每天“方便”必须用马桶,一早要在规定的时间前将马桶放到指定的地方等候集中收集的粪车。刚住进老宅时,我非常不适应。虽然经过十年下乡的磨练,吃得起苦,但对于生活中的诸多不便深感烦恼,加上自己还要上电大补习文化课,生活的艰辛可想而知。

1983年,老宅迎来了改天换地的大好时光。那年老宅被拆除了,建起了一排排六层楼的居住小区,我们一大家都住进了新房。新房中有了管道煤气、自来水等基本设施,再也不用为生煤球炉做饭、倒马桶、倒洗澡水犯愁了。渐渐地,日常生活用品添置了电话、空调、冰箱、微波炉、洗衣机,还不断更新换代。

新房建成后,周边的环境也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老宅后面的猪棚、菜地建起了旬阳小学和旬阳中学、石泉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农工商超市、管弄公园等。每天清晨,公园里到处都是晨练的老人,一个个脸上洋溢着健康、喜庆,愉快地享受着欢乐的晚年时光。

门前原本雨天“水泥路”、晴天“扬灰道”的羊肠小道,经过几次翻建成了现在宽敞的石泉路,公交40路、876路、858路、830路、112路、68路、561路、206路等从石泉路或石泉路东边的光新路经过,市民出行可到达上海的四面八方。

潭子湾、潘家湾棚户区,在十多年前改建成现在的“中远两湾城”,一排排高楼大厦像一座座祖国七十年建设、改革开放四十年成果的丰碑,竖立在苏州河沿岸的亲水平台上。岸对面的“梦清园”免费公园里,每年端午节期间由普陀区主办的“国际龙舟赛”迎来世界各国的龙舟赛团队,迎来观看的市民群众。苏州河没有了当年的黑臭,河里的小鱼小虾重归了它们的属地,尽情游荡。

这一件件、一桩桩铁一般的事实静静地向人们述说着祖国七十年建设,以及改革开放四十年成果的故事,雄辩地证明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建立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只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我和我的祖国、我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发布日期:2019-10-15 03:39:24

【返回征文列表】
©2019 中共上海市委老干部局版权所有 | 沪ICP备20210123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