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我在政协“反映社情民意”
杨浦区政协退休干部 王建运
1993年,时任第八届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将人民政协信息工作提升为“反映社情民意”,把原来松散、不成体系,甚至可做可不做的信息工作,演变成今日政协有专门组织系统,自上而下的一项工作,成为了政协除提案、调研和视察以外的第四项经常性履职内容。
20余年来,我在区政协“反映社情民意”这块园地辛勤耕耘,见证了李瑞环同志创立这项工作后,给各级人民政协组织带来的新气象和新活力。
三个层面反映上报信息
“反映社情民意”工作开展后,使人民政协大大扩展了履行职责的范围,我则在实践中逐步做到了从三个层面上收集上报信息。
一是从全局观念反映上报社情民意。即运用统摄思维,将分散杂乱的信息进行集中归纳,比如交通堵塞、马路脏乱、违章搭建、垃圾倾倒、黑色广告等这些看似零杂的材料,我用心将其归纳于一个地区“城市管理机制”这个大局来上报反映。以此类推,还可将有关材料分门别类归纳至“招商引资环境”“深化机构改革”“加强法治建设”“社会民生保障”“经济建设发展”等地方工作大局去反映,把政协反映社情民意工作真正做到服务于中心工作。
二是站在国家高度上报情况、分析问题。政协反映社情民意素有直通车和绿色通道之称,使来自社会基层的真实情况、意见想法,包括来自群众百姓的呼声,可以直接报送上级领导乃至国家最高层面,使政协反映社情民意体现了“国家兴旺,匹夫有责”的主人翁精神。
三是从基层百姓的角度反映民生。政协从本质上讲就是一个民意机构,始终站在基层普通百姓的立场替民众讲话,反映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敏感问题。
通过社情民意反映民生问题,可以说是最真实、最符合实际的情况,如,我上报的《莫让“龙吴路火灾悲剧”在杨浦重演》《取缔“山寨诊所”须从源头抓起》《我区环卫工人何时能洗上“温馨澡”》等材料,都为领导了解掌握社会实情提供了参考。2012年,针对不少中小学校内“饮料自动售货机”有增多趋势,我上报了《校园饮料自动售货机应取缔》的材料,不仅引起市、区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上海广播电台还专门作了现场采访播出,在社会和家长当中引起了良好的反响。
形成的三个特点
经过若干年的摸索实践,我在从事反映社情民意工作中,逐步形成了鲜明的三个特点:
一是在篇幅上要短小精悍,从最初两页纸到后来一页纸,最终定格为“连文件标题、日期、报送和签发署名”一页纸,总字数控制在300-500字,成为区政协履职形式中反映社会舆情与民生一支名符其实的“轻骑兵”。
二是文体风格要借用“新闻元素”,包括标题制作也运用新闻语言,使领导能在很短时间内阅读完毕并引发思考作出批示,成为在区党政主要领导中有良好口碑的一份内参材料。
三是直接报送区委和区政府主要领导,成为向党政领导传递各界人士重要信息的直通车、绿色通道,使广大政协委员和各界人士的意见想法,包括来自社会基层的呼声要求,直接快速、公正客观地直报到区委、区政府领导案前。
岁月轮换,春华秋实,伴随着人民政协反映社情民意工作日趋完善,步入常态化和正规化,也带给了我莫大的事业成就感。尽管这么多年的工作很辛苦、付出了很多,但每每想到有八百多人次党政领导,在我上报的信息材料上批阅,且作为历史档案记载留给后人,此殊荣在基层公务员又有几人?每念此,也就心满意足矣。
发布日期:2019-10-15 03:4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