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助力脱贫攻坚

余热倾撒助学路 夕阳灿烂别样红——静安区人民检察院离休干部许恒先进事迹

  静安区

许恒,192811月出生,1945年参加革命,1949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祖籍江苏阜宁。1989年离休后,原本可以颐养天年,享受儿孙绕膝之福的许老,因为2003年的儿子一次回乡之旅,改变了许老的人生轨迹。

(一)

那年,许老的儿子回老家探亲,回来后向他描述了当地的现状。言者无心,听者有意。自此之后,故乡的情况使许老一直牵肠挂肚,而要为家乡做点实事的想法却已在许老的心中生根、萌芽。

当许老了解到家乡人民虽然解决了温饱问题,但是适龄儿童的上学的问题,尤其是到了上高中、读大学的阶段,部分贫困家庭往往不堪重负而让孩子辍学等情况,心情十分沉重。20035月,他提笔写了一封信给江苏省阜宁县委,在信中写到:“许庄是我的家乡,是党哺育我走上革命道路的地方。如今,我的家乡仍有部分少年儿童因贫失学,仍有高中生因交不起学费而与大学失之交臂。为此,我常常夜不能寐……我想为家乡做些微薄的贡献,为家乡人民做些实事。”朴实无华的文字里跳动着情系家乡、关爱下一代的拳拳赤子之心。

于是,他决定组建文教爱心基金会,将基金用于家乡的教育扶贫事业。为筹措资金,许老拿出了十年担任特邀律师的劳动报酬、离休干部住房补贴以及平时省吃俭用的全部积蓄,卖掉了按政策分得的增配房。为了扩大基金会的影响,辐射更多的困难群众,许老还不断发动周围爱心人士一起加入了这支精准扶贫的大部队。他明白,自己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把更多力量集聚起来,队伍壮大了,这条爱心之路才能越走越宽广。为此,他多方奔走,发动同事、家人共同筹款,共筹集扶贫资金70多万元。

肩负着诸多爱心人士的期盼,怀揣着支援家乡教育事业的梦想,许老回到了家乡,与当地镇政府签署了捐资建学协议。20041221,耗资27万元,拥有6个宽敞明亮教室的一幢两层教学楼正式竣工,“许庄完全小学”终于挂牌成立了。自小学建成至今,接收的学生人数逐年增加,从最初的几十名学生发展到了现在的百余名学生。为了更好满足学生们的需要,基金会又出资6万元,为小学配建了电脑室、图书体育用品室、厨房和多功能房等,并将校园内的土路改造成了水泥路,方便学生进出。

(二)

阜宁县是革命老区,许庄更是革命英雄成长的摇篮。在抗日战争中,被党派到许庄开展革命工作的年轻女共产党员方世英同志,由于叛徒出卖,被日伪残忍地钉死在墙上,壮烈牺牲。

为了缅怀先烈,教育青少年。20043月,许老出资24万元,将祖宅改建为二层楼房,作为基金会的“爱心楼”。在“爱心楼”前方再建两间平房,与“爱心楼”组成“方世英四合院”,后又铺就了一条通往四合院的水泥路----“世英路”。自此,一个初具规模的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成了。

20099月,许老请来盐城市新四军纪念馆的文史部负责人做指导,多方收集许庄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迹,成功举办了《让历史告诉未来》展览,为周边的青少年进行了多场爱国主义教育。如今,这个不大的四合院已经成为当地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的红色基地,有效地激励教育着青少年们“不忘革命历史、珍惜幸福生活”。

(三)

近二十年中,从上海到阜宁,许老在这条400多公里的回乡路上奔波了几十余次。这期间,身边有无数的声音善意地劝他放弃,因为许老的家庭情况也很一般,而当他把大半生的积蓄投入到爱心助学中后,这必然会给这个本不宽裕的家庭增加不小的负担。同时,回乡捐资助学的过程中也遇到过不少的困难,但许老初心不忘,秉持着最初的那份热忱,数十年如一日,在捐资扶贫助学的路上一步一个脚印坚定地走着,他把一位老党员对青年一代的殷殷之情播撒在这条助学路上。

当许老得知许庄有一户单亲家庭,家中一贫如洗,两个女儿即将升入高中却苦于没有学费,于是他便亲自上门了解情况。当看到家里破旧的墙壁上贴满了姐妹两获得的各种奖状时,他毫不犹豫地表示要帮助姐妹俩。在许老的帮助下,姐妹俩高中毕业后都考上了大专,全家人感动不已。当得知村民小许家境困难,女儿六年级就面临辍学时,许老便出钱给他家砌猪圈、买小猪,提供饲料……。在帮助他家脱贫致富同时,还一直资助其女儿读初中。

许老常对他人说:离退休并不意味着奋斗的中止,而是要用另一种进取的方式践行自己当初在党旗下立下的入党誓言,多做有益于党、有益于社会、有益于群众的好事。“只讲奉献,不图名利;只讲义务,不图索取;只讲尽力,不图安逸。”这就是许老坚持的原则和追求,也是他对入党誓词的最好诠释。

发布日期:2020-08-24 14:22:25

【返回征文列表】
©2019 中共上海市委老干部局版权所有 | 沪ICP备20210123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