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学18年来,我校在上级党组织和省关工委、省教育厅的关怀指导下,始终把抓好党史国史教育,作为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引导青年学生学史明理砺志、爱国爱党,有力促进了学校的全面发展和育人质量的提高。
一、把握教育新特点,融入课堂教学主阵地
(一)教育队伍力求强。学校为了取得“两史”教育实效,开展了全员育人、素质提升工程。在抓好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兼职班主任队伍建设的同时,选拔300余名“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党员干部、老教授和骨干教师担任学生成长导师。开展“联五帮一”活动,每名党员联系5名学生,帮助1名困难学生,充分发挥党员教师在两史教育上的示范作用。
(二)教育内容力求精。学校对“两史”教育内容进行了精简合并,组织力量编写了以重大事件或重要时间为红线的学习提纲和课外读物。教育过程中,针对文史类学生知识面宽,对学习“两史”知识兴趣比较浓的实际,侧重于理论的深化和规律性的总结,多讲基于史实而又高于史实的内容;而对理工类学生,则侧重于基础知识教学,讲清基本概念和基本历史线索。
(三)教育方法力求活。一是增强教育的通俗性。把讲历史和讲故事结合起来,把听和看结合起来,把教师讲和邀请英模人物讲结合起来。如邀请曾参加过抗美援朝的祝秉利老政委讲述抗美援朝中的英雄故事;邀请“感动中国·2004年度人物”的徐本禹讲述志愿支教的故事。二是增强教育的互动性。运用案例教学、翻转课堂,请学生在课堂上交流学习体会等形式,加强教学互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举办先进典型报告,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如邀请参加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的袁宝婵讲述军旅历程;邀请“山东省大学生十大创业之星”和“山东双创之星”张保松讲述创业经历。三是增强教育的针对性。针对学生本专科专业层次和具体专业的不同,针对理工科男生多、文科女生多、女生对时政敏感度不及男生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做法,发挥各专业学生的特色。
(四)教育效果力求实。积极推动党史国史教育向岗位延伸、向工作拓展,努力实现教育成果转化为坚定的政治信念、昂扬的精神状态和过硬的素质能力。197名毕业生积极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大部分志愿者服务期满后工作或留在西部自主创业。2014年,学校在全国西部计划电视电话会议上做了典型发言。2016年,我校成为团中央西部计划新疆专项全国重点招募高校。
二、开辟第二课堂,营造浓厚的教育氛围
(一)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经常组织“学党史国史、忆优良传统、当红色传人”活动,开展党史国史知识竞赛、演讲比赛、图片书画展等教育活动;坚持把“两史”教育列为学生必修课程,将“延安精神”、“雷锋精神”、“长征精神”等11种精神挂在“两史馆红色讲堂”内显要位置,让学生时时处处受到光荣传统的熏陶。
(二)充分利用省会城市教育资源。每逢新生入校、新员工报到、入党积极分子培训,分批组织学生到山东省档案馆、山东博物馆、济南战役纪念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革命遗址遗迹和纪念场馆参观,引导大学生从回顾光辉历史中传承“红色基因”,凝聚“中国梦”的正能量。近年来,先后组织了9批次2600余人外出到延安、井冈山、孟良崮等地参观、学习、考察。
(三)建设新的载体,拓展教育渠道。一是建设用好“一屋两馆三学堂四中心”。“一屋”是“将军书屋”,收集了60名共和国将军撰写、收藏、阅读过的6000多册书,成为两史教育的优等读物;“两馆”是克服资金紧张的困难,投资300多万元,建设了总面积1500多平米的“党史馆”和“国史馆”;“三学堂”是模仿“百家讲坛”创办的“英才讲堂”,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孔子学堂”,培养学生骨干和先进分子的“青马课堂”;“四中心”是大学生活动中心、创业孵化中心、一站式服务中心和心理健康中心。二是抓好环境熏陶。学校把1600亩校园做为开展“两史”教育的载体,建成了以“中华文明万年纪”为主题的文化长廊、以国防教育为主题的飞翔广场、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孔孟广场;将“八荣八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上墙,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大学生修身立德“八个学会”等标语刻在建筑物显要位置;百名科学家、发明家、教育家的画像,1800余幅历史名人名言、哲理故事进长廊、图书馆和教学楼;把学校董事长荣获的“中国十大杰出母亲奖杯”雕塑矗立在大学生活动中心广场前,勉励全体教师爱生如子。
三、搭建信息平台,发挥现代媒体的特殊作用
(一)建好主题宣传网站。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提升校园网络平台的吸引力,办好英才党建网、学生工作网站、共青团网站,建立红色资源数据库,收录党史国史资料、授课辅导资料、影视音乐资料、文化作品资料,便于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教育。开办党史国史资源网站、建立红色文化窗口,引导大学生亲近历史文化,接受红色洗礼。
(二)用好现代技术手段。将红色经典、红色传统、红色故事、红色人物等,编辑加工为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资料片、纪实片等;采用微课、微视频、人物访谈等,丰富和活跃课堂教育形式;开展网上党史国史知识答题闯关、红色影视书籍评论、网上读书征文等活动,使学生在寓教于乐中接受革命传统熏陶。
(三)树好新媒体品牌。发挥微信公众号、学校官方微博、英才手机报、英才QQ群等新媒体作用,每周定时推送时事新闻、图文信息、党史国史知识,培养了一批“红色网络学生骨干”和青年学生网络大V,抢占了网络思政教育的新阵地。“青春英才”微信公众号自2013年5月开通以来,访问人次超过17万,收到学生留言5000余条,稳定的关注者人数达到12000人;学校官方微博关注人数超过25000人,影响力排名稳居全国高校前5名,新生微博覆盖率超过82%。
两史教育的开展,使学生的理想信念、精神风貌、爱国情怀、法纪观念、对党的感情都发生了显著变化,要求入党的人数大幅度增加,由过去的每年4000人增加到5000多人;600多名大学生踊跃参军;建立雷锋志愿服务队等志愿服务组织112个,注册的志愿者13000多人。
山东英才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