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在领悟 贵在落实
发布时间:2016-06-15点击数:8223

 ——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

顾秀莲

 (2016年3月22日)

 

2015年10月,我们党召开了十八届五中全会,这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简称《建议》)分析了“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环境的基本特征,确立了“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的指导思想,阐明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遵循的原则,提出了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要求。《建议》以强烈的使命意识谋划未来,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反映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的决策部署,顺应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内在要求,有很强的思想性、战略性、前瞻性、指导性,是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胜利的纲领性文件。

下面,我想就《建议》起草过程、重大意义、主要特点,“十三五”时期基本特征及学习贯彻五中全会精神,谈五个问题。

一、《建议》的起草过程

制定五年规划是我们党的传统。新中国成立后,党一直非常重视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规划, 1950年6月在党的七届三中全会上,毛主席在《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的报告中,提出要用3年或者还要多一点的时间争取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为有计划地进行经济建设准备条件。1951年1月28日,毛主席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了“三年准备,十年计划经济建设”的思想。会上,决定由周恩来、陈云同志负责领导“一五”计划的编制工作。先后历时四年,五易其稿才基本定案。1955年3月经党的全国代表会议讨论同意,于同年7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正式审议通过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我国从1953年开始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至今已制定十个五年计划和两个五年规划,其中很多规划引领了中国经济的重要转折。制定五年规划是党领导、组织、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独特优势,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连续六十多年制定五年规划。

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制定“十三五”规划建议非常重视,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担任起草组组长,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规格很高。这次建议两次征求意见,第一次是2015年1月,中央发出通知,在一定范围内征求意见。大家都很认真地反馈了意见,回收了100多份意见。在起草组成立的的九个月间,习总书记多次召开会议,对初稿进行审议,提出修改意见。期间,听取了华东地区、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总共18个单位党委书记的意见,听取了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意见。初稿完成后,第二次征求意见,征求范围有7100多人,提出意见建议2500多条,扣除重复性建议后有2200多条,吸收了844条,修改754处,吸收意见占32.6%。五中全会期间,大家又提了275条意见,研究后有62处修改,吸收率占24.7%。文件起草前,中财办还列出了31个重点课题,委托42个单位进行专题调研,提供了117份专题报告,汇报了31个研究成果。文件起草期间,调研组将习总书记近几年的讲话和改革开放以来的历次建议汇编成文件,将国内外业界值得参阅的材料汇编成95期约60万字的参阅材料。在文件起草过程中,习总书记强调了两点:一是要创新,形式和内容都要创新;二是要务实管用,不能为规划而规划。中央高度重视,起草组工作认真,力求把业界各方面好意见集中起来,达到一个新高度,同时又要务实。因此,这个文件集中了全党和各方面的智慧成果。2015年10月29日在五中全会上获得一致通过。

《建议》回顾了“十二五”时期我国发展取得的重大成绩与经验,科学分析国内外经济大势,就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重点问题进行了深刻阐释。数据最有说服力,从几项主要指标看,这5年,经济年均增长7.8%,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从4516美元增加到约8000美元,城镇新增就业6400万人以上,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8.8%,农村贫困人口由1.66亿人减少到7000万人左右,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由49.95%上升到55.8%,高速铁路里程从0.5万公里增加到1.9万公里以上、占全球60%多,节能减排指标全部超额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的实现,使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国际影响力迈上一个新台阶,站在了更高的发展水平上。“十二五”时期,是人民群众得到实惠多、感觉变化大的时期。居民收入增长了、就业机会增多了、保障房超额建成、医保实现全覆盖、脱贫攻坚力度加大、政府部门办事更简捷方便、创业创新的机会增加,“十二五”发展成就的真切实在,振奋了党心,赢得了民心。

“十二五”期间,我国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内经济下行压力的背景下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也面临很多问题。“十二五”有前十年创造的基础,也有前十年遗留的问题,如2003年-2008年经济高速增长遗留结构失衡问题,以及2009-2010年为应对金融危机的货币大投放带来的后遗症问题。“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三期叠加”、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同时又是完成第一个百年目标时间节点前的最后五年,因此,“十三五”规划是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五年规划。

刚刚闭幕的“两会”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两会”代表一致认为,这个五年规划,对接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个百年目标,未来五年可说是民族复兴之路上的关键一程。《纲要》反映了人民意愿和社会期盼,凝聚了全社会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共识,体现了“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是我国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指南。

二、《建议》的重大意义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我们党确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决胜阶段。制定和实施好“十三五”规划建议,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战略布局的协调推进,事关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局。《建议》从党和国家发展的战略全局出发,描绘了未来五年国家发展的战略蓝图,对我国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

(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是要使全国所有的地区和人民包括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地区都应一起进入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包括五个方面:一是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二是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三是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四是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五是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这些目标务实全面,有前瞻性、战略性、指导性,又具有连续性,也增加了新的内容。第五条是这次会议新提出的。小平同志于1992年就讲过,大概要经过30年,我们各方面的制度才能更加定型、更加成熟,包括全面依法治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次所提的中高速增长,即按照十八大提出的两个翻一番目标测算,2011年至2014年年均增长率是8%,今年增长速度是6.9%。把经济增长预期目标定为6.5%-7%,今后每年必须要保持在6.5%以上,这是底线。这个目标经过努力,是有可能实现的,但考虑到受国际经济环境影响,意味着不一定每年都要达到6.5%以上,6.5%是底线,7%是高线,主要是为了引导市场预期。经济增长率有0.5个百分点的弹性空间,可以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具体执行性,应从实际出发。

(2)发展是第一要务。1949年,我国人均GDP是25美元,当时亚洲平均54美元,我们不到亚洲平均水平的一半。现在我国人均GDP是7800美元,相当于全球平均水平的70%,美国的七分之一,欧盟的五分之一,排在全球80位左右,按照联合国人类发展指数排在91位。从综合发展水平来看,特别是创新能力、劳动生产率、社会福利水平,我们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所以我们的发展要更高质量、更有效益、更加公平、更可持续。产业要有中高端的,否则不仅与发达国家没法比,还会被其他发展中国家赶上。

(3)解决7000多万人脱贫。2011年-2014年,我国解决了9550万人贫困问题,此后贫困人口逐年递减,按照现行标准农民年均纯收入按2010年不变价格计算为2300元,2014年为2800元,若按年增长水平为6%计算,2020年全国脱贫人均收入为4000元。我们要清醒认识到,当前我们脱贫攻坚形势依然严峻。截至去年底,全国仍有7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贫困人口超过500万的有贵州、云南、河南、广西、湖南、四川6个省区,贫困发生率超过15%的有西藏、甘肃、新疆、贵州、云南5个省区。各地建档立卡数据显示,全国还有12.8万个贫困村、近3000万个贫困户。这些贫困人口大部分分布在边远地区、深山区、石山区等交通闭塞和生态脆弱地区,帮助这些群众脱贫绝非易事。“十三五”期间脱贫攻坚的目标是,到2020年实现“两不愁、三保障”。“两不愁”,就是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三保障”,就是农村贫困人口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同时,实现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这个目标实现起来并不容易,一是从今年起平均每年要减贫1000多万人;二是经过多年努力,容易脱贫的地区和人口已经解决得差不多,越往后脱贫攻坚成本越高、难度越大、成效越慢;三是按照投入2万元大体解决1个农村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测算,7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中脱贫需要投入1.4万亿,如果2016年脱贫1000万人,未来5年每年平均需投入2400亿元左右。四是农村贫困人口还会出现,不少贫困户稳定脱贫能力差,因灾、因病、因学返贫情况时有发生;五是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所以,解决7000万人口脱贫,是我们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关键。

(4)加快户籍人口城镇化。以前只提人口城镇化,用常住人口来计算,现在城镇化率是54.77%,但用户籍人口计算,2013年城镇化率不到37%,两者相差18个百分点。按照规划,未来要解决一亿人口城市落户问题。如能解决,供给和需求都会被拉动,对实现小康和解决社会公平意义重大。

(5)形成以服务业经济为主的经济结构。2014年,我国服务业比重为48.2%,已代替第二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差20多个百分点,与发展水平相当的发展中国家相比还差10个百分点。服务业潜力很大,未来要达到60%-65%,现在还有15-17个百分点的发展空间。服务业产出效益比制造业要高30%,消耗资源能源少,可以解决更多的就业问题。

(二)提出了五大发展新理念

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东西,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建议》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是“十三五”乃至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每一个理念背后都蕴含着新的内涵,包含着实践基础上中国共产党人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

(1)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创新是历史进步的动力、时代发展的关键,位居今日中国“五大发展理念”之首。创新,国家才有光明前景,社会才有蓬勃活力,把创新提到首要位置,指明了我国发展的方向和要求,代表了当今世界发展潮流,体现了我们党认识把握发展规律的深化。我国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大国和贸易大国,但经济规模大而不强、经济增长快而不优,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格局没有根本改变。在国际发展竞争日趋激烈和我国发展动力转换的形势下,没有创新发展,我们就难以摆脱过多依靠要素投入推动经济增长的路径依赖,难以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难以成为经济强国、创新大国。500年来,世界经济中心几度迁移,但科技创新这个主轴一直在旋转、在发力,支撑着经济发展,引导着社会走向。我们必须充分吸收古今中外的经验教训,确立创新发展理念,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创新的本质特征在于革故鼎新,在政治上主要是改造旧世界、建设新世界;在经济上主要是提高传统生产要素的效率、创造新的生产要素、形成新的要素组合,为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在思想文化上主要是弘扬传统精华、克服传统弊端,提出新思想、新观念、新学说、新风尚,创立新体系、新学派、新方法、新文风。只有把创新放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才能使全党对创新规律的认识把握达到新境界,使各行各业对创新规律的认识把握达到新高度,推动我国发展全局发生根本变化、整体变化和长远变化。

(2)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当今中国,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仍然突出,特别是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协调、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和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等矛盾仍很突出。这些既是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重要原因,也将制约长期可持续发展。因此,要把协调发展放在我国发展全局的重要位置,坚持统筹兼顾、综合平衡,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补齐短板、缩小差距,努力推动形成各区域各领域欣欣向荣、全面发展的景象。历史上,失衡的发展、失衡的体制使一些国家落入“陷阱”、陷入灾难。协调发展理念,是认识把握协调发展规律提出来的,是总结中外经济社会发展经验教训提出来的,是正视我国发展存在的不平衡问题提出来的,目的在于促进我国经济社会行稳致远。我们的中心工作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全面”,就得协调。“全面”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协调出来的。协调就是把分散的部分系统化,把发散的局部功能整体化,把薄弱区域、薄弱领域、薄弱环节补起来,形成平衡发展结构,增强发展后劲。只有牢固树立协调发展理念,坚持协调发展,才能解决我国发展中存在的区域、城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不协调问题,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绿色化同步发展。

(3)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绿色是生命的象征、大自然的底色。今天,绿色更代表了美好生活的希望、人民群众的期盼。民有所呼,党有所应。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当今中国,多年经济高速增长铸就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奇迹”,也积累了一系列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其中,一个突出矛盾和问题是:资源环境承载力逼近极限,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发展方式已不可持续,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已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瓶颈制约。绿色发展理念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价值取向,以绿色低碳循环为主要原则,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基本抓手。绿色发展理念的提出,体现了我们党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科学把握。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之路,是突破资源环境瓶颈制约、消除党和人民“心头之患”的必然要求,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积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4)开放发展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建立了中国特色开放型经济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把开放发展作为引领我国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期发展的“五大发展理念”之一,向世界表明中国开放的大门永远不会关上,中国经济发展将继续为世界带来巨大的正面外溢效应。开放发展理念为提高我国对外开放的质量和发展的内外联动性提供了行动指南,必将进一步拓展世界经济发展空间。当前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深度调整,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明显加深。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世界经济增长重要引擎,肩负更多的国际责任和期待。同我国在世界经济中扮演的新角色相比,我国对外开放水平总体不够高的矛盾非常突出。只有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才能更好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世界潮流,才能有效应对发达国家再工业化以及TPP、TTIP等高标准区域贸易协定谈判带来的挑战。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必须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坚定不移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充分考虑国内国际经济联动效应,积极应对外部环境变化,更好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努力把我国开放型经济提升到新水平。

(5)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大人民利益,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人人共建、人人共享,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理想状态。当前,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持续提高,但仍存在收入差距较大、社会矛盾较多、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等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有不少“短板”要补。全面小康是人人共享、不让一个人掉队的小康,这正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难点所在、攻坚所指。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按照共享发展理念谋篇布局,实现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尤其要让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甩掉贫困帽子,让人人都有获得感、人人增强幸福感。能否实现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关系执政党性质和命运。我们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这五大发展理念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创新发展是核心,提供发展动力;协调发展是关键,补齐发展短板;绿色发展是基础,立足可持续;开放发展是保障,融入全球化;共享发展是根本,体现出发点和落脚点。彼此有机联系,辩证统一,相互依存,缺一不可。我们一定要提高贯彻五大理念的能力和水平,共同努力让新的发展理念落地生根,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

(三)提出了中等收入陷阱的概念

“中等收入陷阱”的概念是世界银行在2006年《东亚经济发展报告》中最早提出的,其内涵主要是指:某些国家在人均国民收入达到3000美元以后便陷入经济增长停滞期,在相当长时间内无法成功跻身高收入国家行列。按照世界银行的最新定义,人均国民收入在824美元以下的国家属于低收入国家;在825美元至3254美元之间的国家属于中低等收入国家;在3255美元至10064美元之间的国家属于中高等收入国家;超过10065美元则为高收入国家。据亚洲开发银行的研究,如果一个国家进入中低收入国家行列超过28年未达到中高收入标准,即可认为其落入“中低收入陷阱”;进入中高收入国家行列但未能在14年内进入高收入行列,则可看作落入“中高收入陷阱”。纵观世界各国的发展历程和发展阶段,从中等收入国家跨入高收入国家,日本花了大约12年时间,韩国则用了8年。在日本、韩国、新加坡等成功走出中等收入陷阱的同时,东南亚和南美洲部分国家则还深陷其中苦苦挣扎。

为何有些国家可以在较短时间由中等收入阶段过渡到高收入阶段,而大部分中等收入国家却出现了停滞,迟迟无法跨越“陷阱”?在中等收入发展阶段,导致国家之间产生分化的因素很多,包括人口红利、劳动力供给增速、劳动生产率增速、经济开放程度、市场准入限制降低、外部环境、社会稳定程度以及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等。落入“陷阱”的国家通常具有以下特征:既丧失了与低收入、低工资经济体在制造业方面的竞争优势,也没有能力同发达经济体在高技术创新领域展开竞争,经济无法由依靠廉价劳动力或资源能源类自然禀赋向依靠高生产率导向的增长模式转变。

实际上,“收入陷阱”是指一种均衡状态,即在一些促进人均收入提高的因素发挥作用之后,由于此类因素具有某种程度的不可持续性,其他制约因素又会将其作用抵消,因而人均收入增长陷入停滞。这也说明,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是不同的,在低收入阶段能够有效促进经济增长的动力因素到中等收入阶段很可能失效。可见,能否在中等收入阶段成功转换增长动力机制、调整发展结构,是一个国家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

国际上特别是拉美国家落入中等收入陷阱,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政治上搞盲目的民主化,意见纷杂,无法集中力量;二是过度福利化,用过度承诺讨好民众,结果导致效率低下、增长停滞、通货膨胀、收入分配恶化。这些问题我们应该引起警惕,我们有信心防止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现在我国人均GDP已达到7800美元。按照2000年不变价计算,如果“十三五”时期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在6.5%左右,2020年中国人均GDP将达到12736美元,是迈入高收入国家的门槛。有的国外学者认为,高收入国家人口只能占全世界总人口的20%,而中国人口就占20%,所以中国不可能整体成为高收入国家,这是错误的说法。我们有信心,跨越中等收入的陷阱,成为高收入国家。但不要在宣传上鼓吹我们已经是高收入国家,因为到时候还是有发展不平衡、收入差距和社会矛盾问题。

(四)提出了六个原则

《建议》指出:“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遵循以下原则: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科学发展,坚持深化改革,坚持依法治国,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持党的领导。”“六大原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构成了一个系统性的完整的逻辑体系,为我们党形成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一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明确发展目的。发展以人民为中心,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更好保障人民权益,更好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更好发挥人民主人翁精神,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人民有更多获得感;二是坚持科学发展,明确怎样发展。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第一要务,发展要与时俱进把握发展环境基本特征,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在当今中国,坚持科学发展就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三是坚持深化改革,明确发展动力。改革开放是一切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只有把改革融入“六大建设”,让改革激活“五个发展”,才能如期建成全面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四是坚持依法治国,明确规范发展。全面提高党依据宪法法律治国理政、依据党内法规管党治党的能力和水平,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谋划工作、深化改革、推动发展、维护稳定、从严治党;五是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明确开放发展。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更好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从国际国内条件的相互转化中用好发展机遇,从国际国内资源的优势互补中创造发展条件,通过争取和平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以自身发展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增强国际影响力;六是坚持党的领导,明确发展保证。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深化对发展规律的认识,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体制机制,全面落实从严治党要求,提高党的领导能力和执政能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形成敢于担当、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为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政治保证。这六个原则既是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成功实践的经验总结,也是我们今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遵循。

三、《建议》的主要特点

(一)主动适应和积极引领新常态。所谓新常态,就是我们的经济出现了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三个新特点。经济增长速度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益型,经济结构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发展动力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的投入转向创新驱动。由此可见,新常态更具本质的变化特征还是结构调整和动力转换。在需求侧已发生明显变化的情况下,如果仍然一味地扩大投资和产出规模,虽然短期内对经济增长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随着投资的边际效用逐步递减,其结果,不仅会使产能过剩的矛盾进一步加剧,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也会明显减弱,进而还会错失结构调整的机会。

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都有,但矛盾主要方面是供给侧。一些行业产能过剩,但一些关键设备核心技术、高端产品还依赖进口;很多消费在把钱花在出国购物上。供给侧改革正是要减少低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应。因此,新常态下,面对经济下行暴露出来的矛盾和问题,必须加大供给侧的结构调整力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讲的供给侧结构改革,既强调供给又关注需求,既突出发展社会生产力又注重完善生产关系,既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既着眼当前又立足长远。重点是促进产能过剩有效化解,促进产业优化重组,降低企业成本,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增加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着力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加快化解过剩产能和资产重组,增强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激发市场主体的内生活力和动力。需要强调的是,在市场需求已发生明显变化的情况下,不主动调整也会被动调整,而被动调整付出的成本会更大。“十三五”规划建议要求我们必须适应这个新常态、把握这个新常态、引领这个新常态。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今后一个时期,要适度扩大总需求,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相互配合的五大政策支柱。强调宏观政策要稳,要为结构性改革营造宏观经济环境。产业政策要准,要正确定位结构性改革方向。微观政策要活,要完善市场环境激发企业活力和消费潜力。改革政策要实,要加大力度推动改革落地。社会政策要托底,就是要守住民生底线。

(二)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全面规划和突出重点相协调。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其实是统一的。既要从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任务倒推,厘清这个时间节点必须完成的任务,也要针对当前存在突出矛盾和问题,从需要解决的问题来顺推;既着眼于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又突出薄弱环节和滞后领域。这次规划提出了一些明显的短板。如对7000多万人脱贫高度重视;还有社会事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民生和社会保障等方面也明显存在短板,此次规划既是全面部署,又要补齐短板。

(三)战略性和操作性相结合。坚持战略性和操作性相结合,既强调规划的宏观性、战略性、指导性,又突出规划的约束力和可操作、能检查、易评估。“十一五”规划开始,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就分为两类,一类是预期性目标,针对市场,通过导向由市场调整;另一类是约束性目标,针对政府,要有具体举措。这次规划建议体现了虚实结合的原则。

(四)立足于国内和全球视野相统筹。十八大提出“三个没有变”,即基本国情、主要矛盾和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但实际上不变中有变化。过去说主要矛盾是“落后的社会生产”,但现在很多领域产能过剩,而在公共服务、医疗卫生、生活环境、空气、水、食品安全等领域又“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所以主要矛盾的基本表述不变,但内容要变。国际地位方面总体没有变,但由于经济体量增大,现在世界影响我们,我们也在影响世界。美国觉得中国的宏观政策、中国的股市对他们有重要影响。所以中国既要负起国际责任,也要与国内实情相适应。“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也是从全球角度考虑资源配置。

四、“十三五”时期的基本特征

制定中长期发展战略、确立发展重点任务举措,必须要辨明大势、把握大局,认清我们所处的国内外发展环境和条件。《建议》认为,“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面临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这是一个大判断。对于我们把握“十三五”发展的大逻辑,主动适应环境变化,主动全面深化改革,主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十分重要意义。

(一)“十三五”时期国际环境的基本特征

  未来五年,外部发展环境有望总体保持和平稳定,这是中国继续发展的外部有利条件。同时,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在相当长时期依然存在,外部环境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

  (1)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变。国际环境变化趋势和基本特征继续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发展大势。一是经济全球化整体趋势没有改变,世界各国经济联系不断加深,利益也进一步融合,面对共同挑战、维护和平共谋发展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将有利于世界经济在调整中曲折复苏。二是世界多极化深入发展,发展中国家群体力量继续增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测,到2020年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球比重将大幅提高,这有利于推动国际治理平等化、民主化。三是文化多样化受到更多尊重,各国坚持探索自身发展道路,展现更多制度和文化自信,发展模式多元化态势增强。四是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信息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在世界范围流动,各国相互联系和依存达到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人类“地球村”、命运共同体意识不断增强,有利于促进人类共同发展。

  (2)对我国发展的不利影响和挑战上升。国际金融危机自身演化的逻辑还没有走完,隐含的深层次矛盾还没有根本解决,产生的深层次影响还在持续显现。一是经济低迷成为全球经济新常态。国际金融危机严重损害了世界经济原有的增长格局和增长机制,新的增长动力没有形成,经济复苏仍主要依赖政策刺激。发达经济体债务去杠杆等问题没有完全解决,政策刺激又产生和积累新风险。新兴经济体受自身结构性问题和发达国家政策外溢影响,风险增多,处境艰难。世界经济贸易增长低迷,各国竞争加剧,保护主义抬头,外部需求不足的状况不会有明显起色。二是技术和产业大变革背景下国家竞争力不进则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未来五年到十年,信息、生物、新能源、智能制造等领域可能产生大范围技术进步和产业形态变化。高端人才、技术水平等决定着这些新兴产业及其价值链分工布局,劳动力数量等传统要素地位下降。我国既面临迎头赶上的机遇,也不排除因发达国家技术优势强化,我与其差距拉大、传统产业面临被技术性淘汰的风险。三是国际经济规则主导权之争强化。发达国家主导世界经贸新规则制定,提高知识产权、劳工、环境保护、政府采购等方面标准,并向服务贸易和跨境投资拓展,对全球贸易投资发展格局将产生深刻影响。国际货币和金融监管体系正在改革重构中,主导权争夺十分激烈。新兴经济体面临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规则制定的难得机遇,但由于自身能力总体偏弱,在全球经济治理中仍处于不利地位,短期内提升实质性话语权面临突出挑战。四是各类安全威胁增加。一些国家贫富差距、失业等问题严重,民族主义、民粹主义抬头,引发社会动荡和国家间冲突,有可能产生较大外溢作用,给所在地区乃至更大范围带来严重冲击。同时,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交织,能源资源、粮食、公共卫生、气候变化、网络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民族分裂主义、宗教极端势力、暴力恐怖主义等非传统安全因素上升,都会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潜在威胁。五是大国合作竞争关系更为复杂。主要国家和地区在政治、经济、文化、安全等方面全方位较量加强,大国关系在动态博弈中角力制衡,新干涉主义持续上升,地缘政治关系复杂多变,热点问题持续发酵。随着我国国际地位发生变化,一些国家对我遏制和施压等不利因素可能上升,我国发展面临的外部安全形势更趋复杂。

    (二)“十三五”时期国内环境的基本特征

  我国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未来发展前景持续光明,这是由发展的长期支撑条件决定的。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出现了明显的趋势性变化,中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风险挑战,国民经济将经历调整转型的考验。

  (1)经济长期向好基本面没有改变。一是我国产业体系、基础设施等物质技术基础比较完备,人力资本丰富,总储蓄率持续处于较高水平,具有进一步推动发展的较好条件和雄厚基础。二是我国“大国经济”的韧性、潜力和回旋余地巨大,有13亿多人口的内需市场,正处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发展阶段,中等收入群体正在崛起,消费结构升级孕育巨大需求,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平衡存在可观发展空间,有利于培育形成发展的强大动力。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更加明显的制度优势,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将不断释放更多的制度红利和发展潜力,宏观调控体系持续完善和能力进一步增强,能够有效应对发展过程中碰到的各种困难和挑战。

  (2)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压力更加明显。“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处于传统动力弱化而新动力生成的调整期,面临经济下行和转型升级双重压力,周期性和结构性双重矛盾特征突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升级,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迫在眉睫。

  一是原有低成本要素优势逐步减弱。过去30多年经济高速增长,是充分利用劳动力、土地等低成本要素优势,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有效发挥后发优势的结果。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人口老龄化加快,劳动年龄人口总量持续下降,劳动力和土地等要素成本将不断上升,依赖低成本要素大规模投入的粗放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塑造新要素竞争优势的紧迫性大大增强。

  二是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创新能力不强、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带动力偏弱问题凸显;产业结构不合理、产能过剩问题突出;城乡与区域发展还不够平衡,中西部同东部地区的发展差距依然很大,老少边穷地区仍存在大量贫困人口。这些结构性矛盾已经开始拖累经济发展,并将制约经济持续发展后劲,埋下经济风险隐患。

  三是资源环境约束趋紧。我国能源资源瓶颈制约加剧,主要能源和矿产资源对外依存度持续提高,水资源等短缺问题不断显现。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没有得到根本扭转,城市空气质量不达标,水和土壤污染加剧,地面沉降、水土流失、土地沙化、草原退化等生态问题严重,自然灾害频发,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要求更加迫切。

  四是经济运行潜在风险增多。经济增速换挡,下行压力加大,使得经济运行中的矛盾和风险“水落石出”,逐步显现。企业经营效益下滑,财政收支压力加大,地方政府、产能过剩行业等债务大幅增加,银行不良资产上升,亏损企业退出带来失业压力加大,一些区域和行业面临困难增多,都加剧了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稳定和不确定性。

  五是社会事业发展和社会治理能力建设相对滞后。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问题仍然突出,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充分,社会保障体系有待继续完善,收入差距较大,消除贫困任务艰巨等问题突出。在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深刻变动、社会管理环境深刻变化的新背景下,社会矛盾和冲突易发多发,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实现共享发展的紧迫性大大增强。此外,人们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有待提高,法治建设有待加强,领导干部思想作风和能力水平有待提高等,也是制约我国未来发展的重要因素。

  综合看,“十三五”时期,世情、国情深刻变化下的时和势总体于我有利,我国发展仍然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已发生深刻变化。它不再是依靠原有要素低成本优势、依赖规模扩张外延发展的机遇,而是通过提升教育和人力资本素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机遇;不再是单纯依靠扩大出口、吸引外资加快发展的机遇,而是扩大内需、实现结构优化和动力转换的机遇;不再是依靠简单加入全球产业分工体系发展的机遇,而是发挥大国影响力、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和规则制定、保护和拓展我国发展利益主动发展的机遇。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战略机遇期的这些变化,既增强信心,坚定不移地执行既定的长期发展战略,又主动适应环境变化,及时主动进行必要的策略调整,开拓进取,奋发有为,将机遇和潜力化为现实,将风险和挑战化为动力,继续集中力量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

五、认真学习领会五中全会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如果不沉下心来抓落实,再好的目标,再好的蓝图,也只是镜中花、水中月。好政策千条万条不落实等于白条。

下面,我就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讲几点。

(一)学习贯彻五中全会精神要有新举措。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是今后我国五年发展的指南,也是关心下一代事业发展的行动指南,为关工委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机遇。我们必须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发挥好关工委的作用。贯彻好五中全会和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我还是强调两句话:重在领悟、贵在落实。各地关工委要认真学习领会五中全会精神,用五中全会精神和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不断增强看齐意识、担当意识。我们要着力在真学、真懂、真用,融会贯通上下功夫,研究在新形势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如何发挥关工委的积极作用,采取哪些新的举措,不断在实践中创新,不断推动关心下一代事业更好发展。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有新进展。在青少年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关工委的根本任务和永恒主题。各地关工委要结合实际,充分发挥“五老”的优势和作用,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活动。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要进一步开展党史国史教育活动,激发广大青少年对党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坚定他们的理想信念,增强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党史国史教育活动要与“中国梦·我的梦”“老少共筑中国梦”“中华魂”“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结合起来,引导青少年听党话跟党走。

(三)农村关心下一代工作要有新突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农村是关键。中国贫困地区儿童占全国儿童的五分之一,这些孩子能否健康成长事关国家的进步和未来。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各地关工委要认真总结“讲政治、育新人、学科技、奔小康”“农业特色教育”“农村贫困青年就业技能培训”“种子工程”“致富工程”等老品牌的经验和做法,继续办好“春苗营养计划”“园丁计划”“中华大家园夏令营”“爱心书屋”等服务项目的基础上,还需要有新的突破。继续组织动员社会力量募集物资和资金,用于助学、助残、助贫、助孤等特困群体。开展多渠道、多层次、灵活多样的教育培训,帮助青少年学习科学技术知识,带动青少年脱贫致富。

(四)典型宣传要有新提升。我们要宣传“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成就,宣传五中全会精神和“十三五”总体规划。我们在宣传中要注意运用具体的数据和典型来说话,最好以青少年生活的城市、社区、村镇的变化为内容,宣传他们身边的人和事,让他们从身边的点滴接触中,去感触我们伟大祖国的变化,去认同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带领我们走向富强。2016年中国关工委将从表彰过的先进典型和工作品牌中,通过各地推荐、网络投票、专家评审等形式,评选出十个最美“五老”,十佳工作品牌。通过宣传典型人物,发挥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

(五)自身建设要有新跨越。要继续围绕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关工委的目标,全面加强自身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理论文化建设,不断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工作的能力,增强服务大局、服务基层、服务青少年意识。着力加强关工委干部教育培训和理论研究,推动关工委干部理论素质的整体提高。要按照党建带群团建设要求,将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贯穿于关心下一代工作始终,推动体制机制建设,不断增强关心下一代工作整体合力。

同志们,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央关于“十三五”规划的建议,描绘了未来5年国家发展蓝图。我们要认真贯彻五中全会精神,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为关心下一代工作新的起跑线,抓住新机遇,开创新局面,谱写新篇章,为实现“四个全面”战略部署,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为实现第一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不懈努力。

【关闭】

上一篇: 宝山区关心下一代工作会议召开

下一篇: 嘉定区举行“伟大的征程•童心向党” 校园音乐会首场演出

版权所有2016  上海市关心下一代网站   地址:上海市岳阳路265号   电话:64371946   邮箱地址:shggw0570@126.com   沪ICP备0801238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