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帮教体会
发布时间:2006-06-01点击数:4984

  2003年10月,宝钢股份冷轧厂职工沈某某给宝钢关协打电话,希望关协能帮助他教育孩子。当时,他的孩子沈某是同洲模范学校初二的学生,平时寄宿在学校。由于从小家庭离异,缺少母爱,故其性格孤僻,学习成绩比较差,尤其是语文和英语,总是在及格和不及格之间徘徊。沈某某曾多次找过所在社区的领导,找过大学生志愿者要求帮助,但都因对方不能坚持而不了了之。当他知道宝钢有关心下一代协会后,就给关协打电话要求给予帮助。当天,郁金荣、吴林根和我进行了家访,并决定由我专门对孩子进行教育。经过近两年的帮助教育,今年六月,沈某在中考中考出了比较好的成绩,并于7月12日被民航中专提前录取,终于考上了他自己梦寐以求的学校和热爱的专业。回顾近两年的帮助教育,有以下三点体会。

  一、经常交流、平等待人,用以真心
  刚接触沈某时给我的的印象是沉没寡言,反应迟钝,问一句答一句。如何在短短二年内,使他能在各方面取得一些进步,这是摆在我面前的难题。我就经常上他家去,与他聊聊,看看他的家庭联系手册。从手册中发现这个孩子从不逃学,德育评定大部分是优良,只是存在懒散,逆反心理等缺点,学习成绩也不太理想。我认为这主要是父母分离,长期缺少母爱与父亲教育不当造成的。同时,我又分析了当前学校的教育状况,由于目前学校偏重知识,强调统一性,对个别或少数学生的针对性教育较差,个别服务较差,少数学生心理素质差,沈某就属于这一种。通过分析,我认为对沈某的教育要加强服务观念,经常交流、关心,不能存在我年纪比你大,我的话你必须听,必须照我说的去做的错误思想,应该平等待人,与其交朋友。在家访中,我并不是经常唠叨学习,而是象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关心他的日常生活,关心他的冷暖,发现他家庭手册上有一点进步,就加以表扬;发现他独立生活能力比较强,就进行鼓励;发现他对航空、航天感兴趣,就以此为主题,与他谈学习的重要性,谈人生的理想、信念。渐渐地沈某与我的话也就比较多了,我就慢慢地多谈论一些学习方面的内容,讲一些如何学好语文、英语、数学的学习方法,特别强调上课集中思想听讲,下课后加强复习,预习的重要性。初二上学期的期中考试虽不理想,,但消灭了不及格。沈某本人也在家庭联系手册上写了“我这次终于消灭了不及格”,这说明他本人也有希望把成绩搞上去的信心。抓住这个契机,我又对他进行了教育,希望他要掌握基本概念,不钻难题、怪题。此后,每学期期中、期末考试之前,我都要与他谈谈,关心他的学习,关心他的生活。通过他本人的努力,后来的每一次考试,一次比一次考得好。

  二、帮助指导,改进教育方法,用以诚心
  我认为,关协对学生的帮助只是起到助动器的作用,家庭教育是一个人接受教育时间长,影响深,对人的一生的品德、智慧、人格起主要影响的关键。沈某父亲对他是恨铁不成钢,但苦于上三班,时间少,且他本人也在上大学本科,怕他学坏变坏,除了平时住宿在学校外,星期六、星期天让他参加各种补习班,想用这种方法控制他,发现他犯了错误,不是骂就是打。为此,我就建议他能改变教育方法,要尊重孩子的自尊性,对孩子要看主流,多交流,要以表扬、鼓励为主;不能再让他进毫无目的的各种补习班,要针对孩子的弱项,加强个别辅导,如请单科家教等;要尊重孩子的隐私,不要乱翻孩子的抽屉,书包。平时,沈某父亲也主动与我交流,不断改变教育方法,初二暑假还带他去黄山旅游,有些做法还征求我的意见,如沈某想买电脑,他父亲认为,对他这样缺乏克制能力的孩子,还不到买电脑的时候,我支持他的做法,并说服了沈某。又如,接近中考,学校要求自己回家复习一个月,他父亲悄悄地把电视机给弄“坏”了,我认为这也是一个明智的选择,使他能集中精力,复习迎考。两年来,沈某父亲改变了教育方法,父子之间加强了交流,感情也亲密了许多。

  三、加强道德教育,用以真情
  除了学习方法,学习自觉性上的教育之外,也不能放弃思想、道德教育。尽管这孩子平时的表现不错,老师对他在德育上的评定也为优良,但是对他在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不能放松,也要小木鱼常敲。每次家访,除了学习外,还要关心他的思想。如父母离异后,对母亲的看法,我告诉他,父母性格不合,分开比生活在一起好,但母亲还是你的母亲,她爱你,你也要爱她,尊重她;又如,对长辈要有礼貌,同学之间要团结互助,与女同学接触要有个“度”;再如,衣服穿着,头发的发型等等;只要看得见,摸得着,只要有机会,有时间,我都会抓住对他进行一些说教。今年春节前,我准备到他家去,事先给他打了一个电话,他在电话里对我讲:“阿婆,今天外面很冷,你就不要来了,我自己会管好我自己的。”我听了,差一点流下眼泪,这孩子懂事了,懂得关心人了,说明我们的努力没有白费。

                                二OO五年九月

【关闭】

上一篇: 发挥“忘年交读书活动”载体作用把青少年的思想教育做到实处

下一篇: 发扬民族精神,做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版权所有2016  上海市关心下一代网站   地址:上海市岳阳路265号   电话:64371946   邮箱地址:shggw0570@126.com   沪ICP备0801238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