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裕禄,1922年8月出生,山东博山人。原河南省兰考县委书记,干部楷模,中国共产党革命烈士。在兰考担任县委书记时所表现出来的“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精神,被后人称之为“焦裕禄”精神。
焦裕禄
率领兰考人民除“三害”
1962年6月,为了加强农村工作,焦裕禄调回尉氏县,任县委书记处书记。1962年12月,焦裕禄调到河南兰考县,先后任县委第二书记、书记。
焦裕禄到任兰考的时候,正是兰考“三害”即内涝、风沙、盐碱最严重的时候,全县粮食产量下降到历史最低水平。焦裕禄决心率领兰考人民除“三害。”
焦裕禄领导兰考人民开创水利工程,经后来引黄淤灌,最终让20多万亩盐碱地变为良田。在农民的草庵和牛棚里,焦裕禄集思广益,总结出治理风沙的办法:“贴膏药”和“扎针”。所谓“贴膏药”,就是把淤泥翻上来压住沙丘。所谓“扎针”,就是大规模栽种泡桐。焦裕禄率领干部、群众进行小面积翻淤压沙、翻淤压碱、封闭沙丘等试验。然后以点带面,全面铺开,总结出整治“三害”的具体策略,探索出大规模栽种泡桐的办法。
焦裕禄了解到兰考有“三宝”:泡桐、花生和大枣。他对泡桐特别重视,这种树能在沙窝生长,长得又快,五六年就能长成大树,既能挡风又能压沙。成林之后,旱天能散发水分,涝天又能吸收水分,可以林粮间作,以林保粮。
兰考县的干部群众在焦裕禄的率领下,兰考三害“内涝、风沙、盐碱”得到有效治理。为了防风固沙栽种的泡桐树,如今已成河南的一个特色产业。截至2014年,兰考泡桐产业年产值已达60多亿元,全县泡桐从业人员达6万多人。
不能搞特殊
焦裕禄身体力行,无论工作多忙,总是坚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始终保持劳动人民的本色。焦裕禄说:“新干部不参加劳动,就不能明确树立阶级观点、群众观点。老干部长期不参加劳动,思想就要起变化,要变颜色”。他经常卷起裤腿和群众一起干活,群众身上有多少泥,他身上就有多少泥。
身为县委书记的焦裕禄言传身教。有一次,焦裕禄的大儿子去看戏,焦裕禄问:“戏票哪来的?”儿子说:“收票叔叔向我要票,我说没有。叔叔问我是谁?我说焦书记是我爸爸,收票叔叔没有收票就让我进去了”。焦裕禄听了非常生气,让孩子立即把票钱如数送给戏院。
焦裕禄长期有病,家里人又多,生活比较困难,但他拒绝组织上给他发放救济。他说:“兰考是个重灾县,人民的生产、生活都很困难,我们应该首先想到他们。要把这些钱用到改变兰考面貌的伟大事业上去,用到改善兰考人民的生活上去”。
一次,有位干部提出要装潢一下领导干部的办公室,焦裕禄说:“坐在破椅子上不能革命吗?兰考的灾区面貌还没有改变,群众生活还有困难,富丽堂皇的事不但不能做,就是连想也很危险”。焦裕禄的办公桌、文件柜十分破旧,有人劝他换个新的,他没有听。他用过的一条被子上有42个补丁,褥子上有36个补丁,同志们劝他换床新的,他说:“我的被子破了,是需要更换新的,但我们应该看到,灾区的群众比我更需要。其实,我这就很好,比我要饭时披着麻包片,住在房檐底下避雪强多啦!”
人民的儿子
焦裕禄身患肝癌,长期忍着剧痛坚持工作,用自己的实际行动铸就了“焦裕禄精神”。有一天,焦裕禄忍着剧烈的肝痛,一连走访了9个村子,访问了几十户群众。但是没烤群众一把火,没喝群众一口水。
他来到梁孙庄梁俊才的家里,老大爷卧床不起,老大娘双目失明。老大爷问:“你是谁呀?大雪天来干啥?”焦裕禄说:“我是您的儿子,毛主席叫我来看望您老人家!”老大爷感动得热泪盈眶,说:“解放前,大雪封门,地主逼租,撵得我串人家的房檐,住人家的牛屋。还是党好,社会主义好!”
1964年春,焦裕禄的肝病越来越重。医生们开出诊断书:“肝癌后期,皮下扩散”。送他去看病的赵文选对医生说:“医生,请你把他治好,俺兰考人民需要他,需要他呀!”
5月初,焦裕禄的肝病进一步发展,护士噙着眼泪给他注射止疼针,他感到自己的病已无法治疗,摇摇手说:“我不需要了,省下来留给别的阶级兄弟吧!”
兰考的群众代表来看他,他不谈自己的病,总是谈工作。问张庄的沙丘封住了没有?赵垛楼的庄稼淹了没有?秦寨盐碱地上的麦子长得咋样?老韩陵的泡桐树栽了多少?他的大女儿到医院里看他,他深情地说:“小梅,你参加革命工作了,爸爸没有什么送给你,家里的那套《毛泽东选集》,就作为送你的礼物吧。那里面,毛主席会告诉你怎么做人,怎么工作,怎么生活......”
1964年5月14日,焦裕禄同志病逝于郑州。他死后,人们在他病床的枕下发现两本书:一本是《毛泽东选集》,一本是《论共产党员修养》。
习近平追思焦裕禄
上一篇: 张秉贵:“一团火”精神光耀神州
下一篇: 毛岸英:不愧为毛泽东的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