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锦诗:敦煌的女儿
发布时间:2019-10-25点击数:4471

樊锦诗,1938年7月出生,浙江杭州人。曾任敦煌研究院院长,现任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兰州大学兼职教授、敦煌学专业博士生导师。自1963年北京大学毕业后在敦煌研究所坚持工作40余年,主要致力石窟考古、石窟科学保护和管理,被誉为“敦煌女儿”。

敦煌女儿樊锦诗

她选择了敦煌

1963年7月,25岁的樊锦诗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毕业。当时,她可以在北京与上海之间做一个选择。北京的研究条件好,上海距杭州近,可是出人意料的是,樊锦诗既没有选择北京也没有选择上海,而是选择了千里之外、戈壁大漠深处的中国西部小镇——敦煌,并且从此以后再也没有离开。

樊锦诗与敦煌结缘于毕业的前一年。那年,学校安排她和3名同学到敦煌文物研究所实习,敦煌精美的壁画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樊锦诗实习期间一丝不苟,受到敦煌文物研究所的好评。第二年毕业时,敦煌文物研究所向学校指名道姓要人,樊锦诗就这样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敦煌。那个年代,报效祖国、服从分配、到最艰苦的地方去,是当代青年的主流价值观。

樊锦诗在敦煌实习过,因此对大西北恶劣的自然环境有心理准备。尽管如此,当她成为一个真正的敦煌人时,感受还是大不一样的。敦煌文物研究所当时没有宿舍,樊锦诗被安排在莫高窟旁边的一座破庙里安家。这个“家”与她杭州的家,与她在北京的大学宿舍形成强烈的反差。破庙里没有电,晚上点蜡烛;没有厕所,上厕所要跑好远的路。半夜里,老鼠成群结队在房梁上奔跑,甚至吱吱叫着掉在她的被子上。出了门就是满目的黄沙,刮风的时候,黄沙遮天蔽日,白天看不见道路。沙漠里缺少蔬菜水果,生活条件差。工作条件也差,敦煌保护研究所只有一部手摇电话,通讯十分困难。

1966年,樊锦诗与大学同学彭金章结婚。彭金章毕业分到武汉大学,两人结婚成家后,两地分居了19年。樊锦诗每隔一两年才回去看望爱人和孩子一次。这种局面一直维持到1986年,樊锦诗的丈夫为了支持樊锦诗无法舍弃的工作,不得不放弃了他在武汉大学的事业。樊锦诗的丈夫调到敦煌研究院,夫妻才团聚在一起。樊锦诗对丈夫和孩子一直抱有愧疚之情,她说:“我至今对这个家怀有深深的歉疚,尤其是对孩子。”

潜心于石窟考古

敦煌的生活条件和工作环境十分艰苦,但是敦煌艺术的辉煌深深吸引着她。她每走过一个石窟,都会由衷地惊叹:“哎呀,太好了,太美了!”然而,当时敦煌石窟破败不堪,风沙严重地威胁石窟,多处崖体摇摇欲坠,石窟壁画病害情况严峻,急需对环境进行监测,对风沙进行治理,对崖体进行加固,对壁画病害进行防治。

敦煌的女儿樊锦诗,甘愿用生命守护敦煌。在敦煌40多年的工作当中,保护敦煌成了樊锦诗最重视的工作。从环境监测到风沙治理,从崖体加固到壁画病害防治,在敦煌遗产保护的各个领域,樊锦诗和敦煌研究院的保护工作者不断探索创新,敦煌遗产保护翻开了新篇章,走上了科学保护之路。

樊锦诗致力于石窟考古和保护管理

1998年,已经60岁的樊锦诗成为敦煌研究院第三任院长。樊锦诗提出了“莫高窟治沙工程”、“数字敦煌馆工程”等13项文物保护与利用工程。2008年底,敦煌莫高窟保护利用工程正式开工。在这一浩大的保护利用工程中,除风沙治理、崖体加固、安全保卫等基础性工程外,还要完成敦煌莫高窟149个A级洞窟的文物影像拍摄、加工处理和数据库建设。

莫高窟几乎所有洞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病害,樊锦诗从踏上敦煌土地的第一天起就意识到形势的严峻。樊锦诗下决心要治理石窟壁画病害。她说:“全世界再没有第二个莫高窟了”,“文物保护是很复杂的事情,不是谁想做就可以做的”,“你要是做不好,把这份文化遗产毁了怎么办?”她觉得自己有责任保护好祖先的遗产,“如果莫高窟被破坏了,那我就是历史的罪人。”

为了更好地保护敦煌,樊锦诗决定走出去,引进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帮助下,敦煌研究院先后与日本东京国立文化研究所、美国盖蒂保护研究所、美国梅隆基金会等机构进行了合作项目的研究,开创了中国文物保护领域国际合作的先河,使敦煌石窟的保护研究逐步与国际接轨。

在她的倡导和推动下,《敦煌莫高窟保护条例》和《敦煌莫高窟保护总体规划》先后公布实施。敦煌莫高窟得到了有力的保护,成为中国首批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文化遗产之一。

功德无量的贡献

樊锦诗十分清楚世界文化遗产所承担的社会责任。面对敦煌旅游开发的热潮,樊锦诗非常矛盾,敦煌作为世界独一无二的遗产,应该展示给公众,可是这些洞窟还经得起这么多人参观吗?每天数不清的人流呼出大量二氧化碳,对珍贵的石窟壁画绝对是巨大的伤害。

樊锦诗大胆构想了“数字敦煌”,拟采用高科技的手段将洞窟、壁画、彩塑及与敦煌相关的一切文物加工成高智能数字图像,同时将分散在世界各地的敦煌文献、研究成果以及相关资料汇集成电子档案,用“数字化”永久保存敦煌信息。

在她的积极倡导和推动下,一个全新的“数字敦煌”开始向人们走来。1998年,樊锦诗组织敦煌研究院与浙江大学一起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多媒体与智能技术集成与艺术复原》课题,首次将莫高窟以多媒体及智能技术展现在人们面前。

游客服务中心可以让游客在未进入洞窟之前,先通过影视画面、虚拟漫游、文物展示等,全面了解敦煌莫高窟的人文风貌、历史背景、洞窟构成等,然后再由专业导游带入洞窟做进一步的实地参观。这样做不仅让游客在较短的时间内了解到更多、更详细的文化信息,而且极大地缓解了游客过分集中给莫高窟保护带来的巨大压力。学术大师季羡林在2000年敦煌百年庆典上极力称赞樊锦诗的创意,他用了一个词:功德无量。

樊锦诗潜心于石窟考古工作,她运用考古类型学的方法,完成了敦煌莫高窟北朝、隋及唐代前期的分期断代,成为学术界公认的敦煌石窟分期成果。她撰写了《敦煌石窟研究百年回顾与瞻望》,对20世纪敦煌石窟研究作了总结和思考。樊锦诗在敦煌工作的40多年中,主编了26卷大型丛书《敦煌石窟全集》,这是近代中国敦煌石窟研究的集中展示。主编《解读敦煌》(13册),成为敦煌石窟艺术研究必备的重要大型参考书。她参与主编了《中国美术分类全集•中国壁画全集》(敦煌壁画部分),发表了20多篇有关石窟考古与艺术的论文。此外,她主持完成了30多项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保护文物的研究课题,发表了30篇探索古遗址科学保护及管理的论文。

樊锦诗视敦煌石窟的安危如生命,扎根大漠,潜心石窟考古研究,为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文物和大遗址保护传承与利用作出突出贡献,被誉为“敦煌的女儿”。樊锦诗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国家也给予她巨大的荣誉。1987年,她被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1991年获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1992年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3年起任全国政协第八、九、十届委员;2002年被中共中央组织部、宣传部、人事部、科技部四部委授予“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称号;2004年7月,樊锦诗被国家四部委授予“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称号:8月14日,甘肃省举行樊锦诗先进事迹座谈会:2018年1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樊锦诗同志改革先锋称号。2019年9月,樊锦诗被授予“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国家荣誉称号、新中国“最美奋斗者”。

【关闭】

上一篇: 林俊德:隐姓埋名的将军院士

下一篇: 吴登云:马背医生

版权所有2016  上海市关心下一代网站   地址:上海市岳阳路265号   电话:64371946   邮箱地址:shggw0570@126.com   沪ICP备0801238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