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党百年故事84——“三无”科学家屠呦呦(上)
发布时间:2022-08-12点击数:7030
 
编者按

2021年,中国共产党迎来百年华诞。回首百年,中国共产党从上海石库门出发,一路征程,腥风血雨。从黄浦滩头到珠江两岸,从长城内外到大河上下,无数先烈甘洒青春热血,书写中华春秋!新中国诞生,无数共产党人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为改革开放再立新功!“众鑫有话”讲师团讲师、原南京政治学院博士生导师华强教授编写了“建党百年故事”,带领读者回顾党的伟大历程和辉煌成就,让我们牢记100年前共产党人为什么而出发,共产党人为谁而奋斗!

 

“三无”科学家屠呦呦(上)

华  强

 

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屠呦呦获得的奖项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2011年9月,屠呦呦获得被誉为诺贝尔奖“风向标”的拉斯克奖,因为没有博士学位、留洋背景和院士头衔,屠呦呦被当时的媒体报道称为“三无”科学家。

 

研发青蒿素
1930年12月30日,屠呦呦出生在浙江省宁波市,是家里5个孩子中唯一的女孩。她的名字取自《诗经·小雅》:“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寄托了父母对她的美好期待。
1951年,屠呦呦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专业是生药学。大学4年期间,屠呦呦对植物化学、本草学和植物分类学产生兴趣。1955年,屠呦呦分配在卫生部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工作。
1959年到1962年,屠呦呦参加卫生部全国第三期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系统地学习了中医药知识。奎宁是当时世界公认的治疗恶性疟疾的特效药,可是到了上个世纪60年代,疟原虫对奎宁类药物已经产生了抗药性,严重影响到治疗效果。1969年1月,中国中医研究院接受抗疟药研究任务,屠呦呦任科技组组长。屠呦呦领导课题组收集整理历代医籍、本草、民间方药等2000余方,编写了640种药物为主的《抗疟单验方集》,对其中的200多种中药开展实验研究。
屠呦呦受中国典籍《肘后备急方》启发,历经380多次失败,利用现代医学进行分析研究,屠呦呦和她的同事在青蒿中提取到了一种分子式为C15H22O5的无色结晶体,一种熔点为156℃~157℃的活性成份,他们将这种无色的结晶体物质命名为青蒿素。1972年3月,屠呦呦在南京召开的“523”项目工作会议上报告了实验结果。
青蒿素是一种新结构类型的抗疟药,具有“高效、速效、低毒”的特点,对各型疟疾特别是抗性疟有特效。青蒿素及其衍生物能迅速消灭人体内疟原虫,对恶性疟疾有很好的治疗效果。青蒿素被誉为“拯救2亿人口”的重大发现。

 

合成双氢青蒿素

1973年,屠呦呦再接再厉,合成出了双氢青蒿素,当时她还不知道合成出来的这种化学物质比天然青蒿素的效果要强得多。后来的研究证明,屠呦呦发明的双氢青蒿素,其抗疟疗效为青蒿素的10倍。1977年3月,屠呦呦以“青蒿素结构研究协作组”名义撰写的论文《一种新型的倍半萜内酯——青蒿素》,发表于《科学通报》1977年第3期。
1978年,“523”项目科研成果鉴定会认定青蒿素研制成功,按中药用药习惯,将中药青蒿抗疟成分定名为青蒿素。1979年,屠呦呦获“国家发明奖”。1986年,“青蒿素”获得一类新药证书。
【关闭】

上一篇: 建党百年故事83——水稻杂交之父袁隆平(下)

下一篇: 建党百年故事85——“三无”科学家屠呦呦(下)

版权所有2016  上海市关心下一代网站   地址:上海市岳阳路265号   电话:64371946   邮箱地址:shggw0570@126.com   沪ICP备0801238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