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根据《关于组织开展2024年度“从石库门再出发——学习党史国史、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时代新人”主题活动的通知》要求,市关工委在全市组织开展了“我眼中的城市温度”主题征文活动,引导广大青少年发现和撰写大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嬗变中身边的欣喜与感动,持续深化对人民城市理念的理解和把握,从而坚定“四个自信”、传承红色基因、厚植家国情怀。现选登部分获奖作品,以飨读者。
上海的幸福“食”光
民办尚外外国语小学四(1)班 高兴
民以食为天。在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不论是地处热闹商圈的“黑珍珠”、“米其林”餐厅,还是隐藏于幽静老弄堂里的传统特色小吃,都会受到来自五湖四海的美食爱好者的热情追捧。可以说,不出上海就能吃遍世界地道美食。
我,也是一个小小的美食爱好者。但是,比起这些高大上的餐厅、人气排行榜上的美食,我更喜欢和外婆一同去吃家门口的社区食堂。
不知从何时起,在我家附近的市民驿站嘉兴路街道第五分站,一到用餐时间人流就开始增多,且大多数是老人。我的外婆就是她的常客。“便宜、方便呀”,是她对社区食堂的由衷评价。今年寒假,我抱着好奇心随着外婆体验了一番,除了外婆口中的“价廉物美”外,还有一股温暖流淌在心头。
走进社区食堂,这里的装潢简约朴素,菜品干净卫生,虽以家常菜为主,却种类丰富,价格的确十分优惠:3元一份的土豆丝、4元一份的麻辣豆腐、8元一份的大肉,算起来两菜一汤基本在15元左右,米饭不够还可以免费加!不仅如此,退休的老人还有5-6元的优惠。
排在点餐的队伍里,我发现这里的工作者脸上总是笑盈盈的,还会用上海话亲切地问老人,要吃些什么,饭够不够啊,对每一位顾客都如同对待自己的家人一样。点餐时,在我们前面的一位老伯伯腿脚不是很方便,是自带了饭盒想打包回去吃的。我看见服务员阿姨主动拿出一个银色的保温袋,帮老伯伯细心地打包,还询问他家远不远,如果不方便,以后安排送上门。小小的我站在后面,看到温情的一幕,心里也觉得暖洋洋的。
我环顾四周,感觉坐在这里吃饭,氛围特别热络而亲切。我看着有的老人们和邻居之间互相打招呼,交流着家长里短;也看到有独自用餐的爷爷奶奶,在服务员阿姨的热情邀请下,加入了旁边的聊天群体。似乎,在这里吃的不仅仅是一顿饭,管的不仅仅是一顿饱,而更多的是一种无形的关怀和包容,让每一个走进食堂的人都成为了社区大家庭的一员。
在和外婆的交谈中,我知道了社区食堂创建的初衷,就是能让社区附近的老人方便用餐,每天供应早、中、晚三餐,膳食搭配均衡,且每周都会有新菜品。不仅如此,社区食堂还承载着更多的社会功能。在节假日,食堂会举办一些特别的活动,比如端午节包粽子、中秋节赏月聚会等,让社区的居民有机会聚在一起,增进邻里之间的感情。在这些活动中,人们不仅仅是在享受美食,更是在体验和传承上海的地方文化。
如今,我每每有机会路过社区食堂的时候,总会多看几眼。渐渐地,我发现就餐人群中多了很多上班族、年轻人和儿童的身影,这不仅让社区食堂更热闹了,也让更多的人在这里找到一份属于自己的安心与满足。
小小助老餐,惠及大民生。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深入社区,并就老年助餐服务提出相关要求,推动了社区食堂建设“驶入快车道”。如今,社区食堂在上海社区里弄如雨后春笋般运营开来,让老年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幸福“食”光。它是一个充满人情味的社交平台,传递着城市的关爱与温度,拉近了邻里间的距离,犹如一股暖流将人们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推荐单位:虹口区关工委)
下一篇: 2025年长宁区关工委主题教育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