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根据《关于组织开展2024年度“从石库门再出发——学习党史国史、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时代新人”主题活动的通知》要求,市关工委在全市组织开展了“我眼中的城市温度”主题征文活动,引导广大青少年发现和撰写大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嬗变中身边的欣喜与感动,持续深化对人民城市理念的理解和把握,从而坚定“四个自信”、传承红色基因、厚植家国情怀。现选登部分获奖作品,以飨读者。
温暖的“熊掌”
同济大学第一附属中学 徐小桐
刚一推开“熊掌咖啡”的店门,店内浓郁的咖啡香气便扑鼻而来。来到收银台前,只见一位年轻的小姑娘,穿着一身干净利落的工作服,清秀的脸上洋溢着纯净的笑容。
她做着手语,在饮品单上指画着,两只月牙似的眼睛迸射出热情期待的火花。她很耐心,也很仔细地确认我要点的饮品种类。看着她细致入微的动作,好似有一眼温泉在我的心里激荡,暖烘烘的。这时我才恍然大悟,原来眼前的这位咖啡师是一位聋哑人士。我不禁感到疑惑,这个咖啡馆为什么会招聘聋哑人呢?
在取餐处等待时,我环顾四周。桌面一尘不染,落地窗明亮干净,墙壁上的海报诉说着这家店的前世今生,也慢慢解开了我的疑惑。原来这家名为“熊掌咖啡”的咖啡馆店员大多都是残障人士。他们有的是聋哑人,在交流上有一定困难;有的是盲人,在制作上有一定困难;还有的是面部被烫伤,心生自卑,不愿以面见人,便穿上玩偶服,成为火出圈的“熊掌”。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希望为这个社会做出一份贡献,表达自己的热情与期待,也表明自己不是个负累,尽他们所能得到他人的认可和尊重。熊掌咖啡创始人天天说,他们最开始是想开一家咖啡店,可以解决聋哑咖啡师就业的问题,而且因为咖啡师们不想和人打交道,最终才想出了“熊洞”这样的创意。顾客在手机上下单,便可等待洞口伸出的熊掌咖啡。等候间隙还可以与熊掌互动,惹得人们十分喜爱,火遍了上海。现如今,咖啡师们也逐渐打开了自己的心窗,愿意与人交流,这堵象征着保护与隔阂的墙也被拆除了,操作自如的“熊掌”咖啡师们自信地展示在人们的眼前。没有物理上的隔阂,这一群体和我们走得更近了。而这恰恰是巧妙地向他们传达的另一种尊重。
我不禁把目光转向制作台,白色的热气输送着咖啡淡淡的清香,朦胧的雾气中透着一张张极其认真专注的脸。脖子、下巴时而前倾,时而回缩,节奏随着她转动咖啡杯来回拉花而变化着。这种细心而特殊的安排,我不觉心潮翻滚。我不禁想到:即便是一个自小就身患障碍的人,只要生活在这个世界里,他也希望能够得到别人的认可和尊敬。而我们也很幸运地生活在一个包容而尊重的社会里,每个人都能找到展现自己光彩的平台,每个人也都愿意对他人示以温暖和善意。
转眼间,咖啡师已将热气腾腾的咖啡包装好,递给了服务生,让服务生在咖啡店的侧面墙壁上的小洞中用熊爪将咖啡递出。我两手接过热气腾腾的咖啡,抬头望着那个毛茸茸的熊爪,不由自主地和她击掌,毛茸茸的触感温暖了我的心,而我的力量想必也通过熊掌传给了她。
临走时,我又向店员们竖起大拇指。他们收到了我的鼓励与点赞,脸顿时笑成了一朵灿烂的花。
回去的路上,手捧温暖的咖啡,细细抿上一口,一股清香在舌尖绽放。明媚的阳光穿云而出,犹如他们那一张张自信灿烂如花一般盛开的笑脸充满朝气。
望着这座生活了十多年的城市,我真切地感受到了城市的温度”。在“熊掌咖啡”的背后,体现出的正是人民城市理念。随着对弱势群体关怀的深入,上海不断彰显出一个城市开放包容的胸怀:从为残障人士提供就业机会,到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租房保障;从做好老旧小区改造,到设立便民菜场;从增加公园绿地,到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这些暖心举措,诠释了市民群众的幸福密码,彰显着城市建设管理的人文关怀,也让“人民城市”的理念触达人心。让城市“不仅有高度,更有温度”,胸怀这样的理念,我相信我们一定能更好地绘就“幸福之城”的美好画卷。
(推荐单位:杨浦区关工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