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省各级关工委和广大“五老”在省委省政府领导下,围绕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深入贯彻落实中央2004年8号和16号文件精神、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培育新一代江苏人,做了几项重点工作,向大家作一介绍。
一、围绕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凝心聚力壮大关爱队伍
省关工委通过制定和贯彻《江苏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工作规则》,召开全省“双先”表彰大会,表彰先进,推广典型,营造社会舆论氛围,积极组织动员和吸引广大“五老”参加关心下一代活动,全省关工委组织和志愿者队伍不断壮大。我省各级关工委组织已从2003年的43332个增加到现在的49688个,关工委组成人员和参加关心下一代工作的“五老”及志愿者从2003年的70万人发展到现在的118万人,基本上实现了全省上下、乡村社区的全覆盖,随着民营企业的迅猛发展,许多地方正把基层关工委组织积极向民营企业延伸,进一步拓展了关心下一代工作的领域。目前,全省已经形成了几支比较固定的长年开展工作的“五老”关爱队伍,如革命传统和法制教育宣讲队伍、网吧义务监督员队伍、结对帮教失足青少年关爱队伍、校外辅导员队伍等,这些队伍通过开展各种对青少年的关爱活动,已成为联结一老一少,促进老少和谐、代际和谐、家庭和谐、社会和谐的桥梁和纽带,也成为基层社区、乡村社会建设和管理的积极推动者和参与者,关工委组织和“五老”队伍在社会上的影响一年比一年大。
二、围绕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广泛开展防范教育和结对帮教活动
多年来,全省各级关工委组织发动“五老”,以失学、失业、失范、失管和失足青少年为重点关爱对象,积极开展思想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结对帮教工作,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特别是胡锦涛总书记作出关于“要从国家和民族的高度,重视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重要批示以后,我们迅速组织各级关工委认真学习和贯彻,按照中央综治委关于“由关工委牵头组建‘五老’关爱工作团”的要求,广泛发动“五老”,配合政法部门积极开展工作,在青少年法制教育和结对帮教活动中又取得新的进展,为预防青少年犯罪、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作出了努力。
从建设法制江苏的大局出发,我们组织“五老”在全省青少年中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法制教育。以“五五普法”为契机,以“五老”法制教育报告团、关爱工作团为载体,以《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网吧管理条例》等为主要教育内容,充分运用老同志的优势,开展丰富多采的法律知识宣传活动。许多基层关工委为中小学选配“五老”担任法制副校长,参与学校的法制建设;组织学生走访少管所、参观少年法庭的庭审、自办少儿模拟法庭等,对中小学生进行以案释法的警示教育。通过各具特色的宣传教育,使广大青少年掌握一些基本的法律知识,从小树立遵纪守法意识,增强抵御不良诱惑的能力。
为了更好地发挥“五老”积极作用,全省各地普遍建立起了关爱工作团组织,一般在县(市、区)设总团,乡镇和街道设分团,村和社区设关爱小组,以他们为骨干,在基层影响和带动广大“五老”进行各种形式的关爱活动。广大“五老”在帮教实践中,将思想教育、法制教育和帮助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结合起来,既和他们谈思想,又帮助他们解决上学、就业、建立家庭等实际问题。
去年11月,我们召开了全省关工委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座谈会,华西村等12个单位代表在会上交流了经验。目前,全省各级关工委正在全面推广这12个单位的经验,进一步深化青少年法制教育,全面推广结对帮教活动的做法,争取在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工作中取得新成效。
三、围绕培养新一代江苏人,关心农民工子女的教育与管理
江苏苏南经济发达,外来务工人员多;苏北劳动力大量转移,离乡外出务工人员多,由此出现了苏南50万外来工子女的读书问题和苏北50万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问题,这“两个五十万”都属于国家规定该接受义务教育的年龄段。关工委作为党和政府的参谋助手,我们感到有责任在这方面作出积极努力,为培养新一代江苏人、促进社会和谐作贡献。我们连续两年比较集中地开展了专题调研和实实在在的关爱活动,苏南苏北出现了让农民工子女与城里儿童“同在一片蓝天下”的关爱活动。
一是开展外来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专题调研和关爱活动。组织5万多名“五老”和1万多名教育工作者,深入社区、学校以及外来工的工作场所,对外来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情况逐一登记,基本摸清了外来务工人员适龄子女的读书情况。全省共有外来工1600万,其中苏南900万。外来工适龄子女498983名,已经入学的497944名,占997%;尚未入学的1039名,占03%。调查表明,全省外来工子女已基本解决了“有学上”问题,但要他们“上好学”还存在许多矛盾和困难。主要是这些孩子大多数就读在民办民工子弟学校或公办学校民工子弟班,不可能享受到公办教育的资源,师资和教育质量较差、校舍简陋、安全有隐患,还有不能和本地孩子一样享受义务教育政策。为此,我们将调研情况和建议报告省委、省政府。9月中旬,省政府召开专题会议具体贯彻落实三部门联合通知,有力地推动了公平教育问题的解决,全省外来工子女的读书环境、教育质量等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善和提高。
二是配合有关部门抓好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出现了一大批农村留守儿童。在我省双亲外出务工的在义务教育阶段的留守儿童共有70多万,其中苏北五市有50多万。这些留守孩子,由于父母长期在外,无法享受正常的家庭教育和亲情关怀,普遍存在失管、失教和心理失衡问题。我们以苏北五市为重点,集中组织了专题调研。基层关工委广大“五老”身体力行,配合教育、妇联等部门,做了大量实实在在的工作,探索出一些好做法、好经验。宿迁市市县乡逐级成立“关心留守儿童委员会”,关工委是成员单位之一,乡镇以上中小学校每千名学生和每个村的小学都配备一名老同志,协助参与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淮安市关工委帮助留守儿童落实“代理家长”,并以家长学校为阵地,开办“爷爷奶奶班”,学习隔代教育方法,提高监护和家教水平。盐城市六套乡关工委组织“五老”与留守儿童开展亲情、友情、邻里情“三情”结对,使全乡535名留守儿童人人得到关爱。去年年底,省关工委在宿迁市召开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座谈会,对各地在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做法和经验进行了总结交流。
对贫困家庭的学生和孤残儿童,各级关工委还运用“五老”的优势,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并多方筹集资金帮助解决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
四、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断推进农村青年“学科技、奔小康”活动
开展“讲政治、育新人,学科技、奔小康”活动,是培养新型农民、促进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措施。这项工作我省做得较早。随着形势的发展,内容和形式都有所创新。各级关工委充分运用农村青年政治科技学校等载体,对农村青年进行科技知识和实用技术培训,帮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提高致富本领;组织老专家、老科技工作者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把农村最想得到的致富信息和最想学到的种田技术送进村、送上门;成立老科技义务咨询服务点,免费为农民解答“三农”政策及维权服务;对高考、中考落榜生,关工委老同志挨家逐户动员参加电工、钳工等职业技术培训,培训后再外出务工或自主创业。
五、围绕改善青少年成长环境,组织“五老”持续开展网吧义务监督工作
江苏共有7000多家网吧,遍布城乡各地,对青少年尤其是对未成年人影响很大。据我们在一所工读学校调查,该校180个学生中80%在进校前都有不同程度的网瘾。面对社会、家长“救救孩子”的强烈呼声,我们充分发挥关工委组织网络健全,老同志分布面广,熟悉基层,接近群众,对下一代有爱心、有责任感的优势,于2004年8月,主动配合文化、工商等部门,组织了万名“五老”网吧义务监督员参加全省“暑期特别行动”。这批“五老”监督员抱着高度的政治责任感,顶烈日,冒酷暑,走街串巷监督网吧,使未成年人进网吧的现象得到了有效遏制。广大家长夸“关工委为下一代办了一件大好事”。这项工作也受到了中央领导和省委省政府领导的充分肯定。经过三年努力,我省“五老”网吧义务监督员队伍已从1万人发展到1万6千多人,全省7000多家网吧,平均每个网吧都有1至2名“五老”监督员;监督范围从网吧延伸到电子游戏经营场所,监督行动从集中突击性行动发展到常态化、长效化。这对促进青少年成长环境的改善,推进和谐文化建设,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起了积极作用。
各级关工委在加强文化市场义务监督的同时,还积极推动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活动阵地建设,配合有关部门开办“绿色网吧”、开辟“老少同乐室”、举办校外辅导站、建立“少儿图书馆”和行知实践教育基地等活动阵地,组织开展“老少共建”、“老少同乐”、“老少共学”等活动,为青少年健康成长营造了良好的文化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