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龄绘晚晴|从誊写到AI,我的网宣之路

发布日期:2025-03-14

 

 
从誊写到AI,我的网宣之路
 

 

盛华平

       最近,我与朋友们围坐在一起,热烈地交流着学习AI新媒体技术的体会,不禁感叹,这新时代的发展速度,真是日新月异。

       回想起上小学时,班主任对我们练字要求极高,一笔一划都不容马虎,这为我打下了坚实的书法基础。后来参军,在新兵连,我因写得一手好字,被连长看中,担任了文书。又因文章写得不错,成了部队报道员。那时候,写字和写文章,是我工作的“硬通货”。

本图片由AI生成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我转业到宝钢工作。当时,单位里的文稿流程颇为繁琐,先手写、誊写,反复修改后,再交给办公室专职打字员打印。我记得上班第一天,党委书记交给我一份10多页、6000多字的讲话稿让我誊写。所谓誊写,就是抄写,中间要垫两张复写纸,以便一式三份。我除了中午吃饭,整整抄了一天。校对时,发现10多处错误,只能用涂改液一点点改正,直到晚上7点才完成,累得腰酸背痛。

       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在宝钢宣传部负责新闻管理工作。每次写好稿件,依旧是修改、誊写在文稿纸上,再通过传真机发往报社。虽说部里配备了四通打字机和电脑,但大家都不太会用。宝钢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者,事事都走在时代前列。宣传部领导要求每位同志一周内必须学会电脑打字,还要考核。工作日忙得不可开交,我只能利用星期天,早上5点就到办公室,练习拼音打字,一直练到晚上12点才回家。

       考核那天,领导看着我熟练打字,称赞道:“不错,进步很快。”可拼音输入法打字还是慢,领导又要求我改用五笔字型输入法。于是,接下来的几个星期天,我都泡在办公室里练习,很快就熟练掌握了。宝钢当时规定,每个机关干部必须取得计算机初级证书。我赶紧参加计算机培训班,在上海大学文学院考试。进考场时,我紧张得不行,生怕不及格。好在最后顺利通过,当场拿到证书,心里的大石头总算落了地。

       从那以后,我就习惯了在电脑上打字、制表、写稿,不用再打草稿,写好的文章存进电脑,查询起来非常方便,工作效率大大提高。在宣传部工作期间,我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日报》等50多家报刊台发表了千余篇文章。电脑就像给我插上了写作的“翅膀”,让我能够尽情翱翔。后来,我先后从事组织、人事、党务工作,写文章都是亲自动手,从不假手于人。工作之余,我还编辑了跨部门团队专刊汇编12本,共计300多万字。电脑让我如鱼得水,需要资料时,在手机上查阅收藏,再到电脑上制作PPT、撰写文稿,十分便捷。不过,凡事都有两面性,习惯了电脑打字,字倒是越写越差了。

图片由AI生成

       退休后,我发挥自己的特长,担任了宝山区老干部局网宣员。为了跟上时代步伐,我开始学习新媒体,还开设了个人公众号,编辑自己的文章。每天清晨,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上“学习强国”平台学习,了解党和国家的政策。我向年轻人请教,在生活中也积极运用新媒体:开车用导航定位,购物用网购平台,打车用网约车软件,处理文字用文字编辑软件,编辑图片用美图APP,既方便又高效。

       我在报刊网站编发了3000多篇文章和图片新闻。每发表一篇文章,我都像看到自己的孩子成长一样,满心欢喜,迫不及待地与家人分享。

       现在,我努力“发现新闻写好稿,传播社区正能量,当好社区网宣人,传递党的好声音”,乐在其中。回首往昔,从辛苦的誊写,到便捷的网宣,再到如今充满无限可能的AI时代,我深切地感受到,时代在进步,生活也越来越幸福。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