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上海市委老干部局
www.shlgbj.gov.cn
发布日期:2025-03-28
传递时代之光 我的网宣故事
唐德华
回首过往,我加入闵行区“春申晚霞”网宣团,一晃已然八年。退休后踏入这条网宣之路,纯粹是个偶然。2017年初春的一天,闵行区委老干部局通知我们去参观莘庄梅园。原以为是一场轻松惬意的春日雅集,没想到临近尾声,竟迎来了我人生的一个转折点——参与活动的负责同志动员我参加网宣队。
我的内心满是踌躇,参加网宣队就意味着要写文章,“爬格子”的艰辛我再清楚不过。况且我是理工科出身,写作并非我的专长,这对我而言无疑是巨大的挑战。就在我犹豫不决之时,闵行区委老干部局领导的一番话让我坚定了决心:老同志发挥余热,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增添正能量,网宣便是很好的途径。作为一名党员,我明白组织的需求就是我的使命,于是,我成为了网宣队的一员。
图片由AI生成
万事开头难。起初,我常常对着电脑屏幕发愣,大脑一片空白,完全不知从何下笔。我们这代人经历丰富,下乡十年,种菜、盖房、烧炭、种粮、开拖拉机、前线扛枪,这些过往如同电影般在我脑海中不断放映。后来,我考上大学,开启了四年充实多彩的大学生活。毕业后进入机关工作又是十年,从科员一步步做到处长,而后通过“人才引进”回到故乡上海,一切又从零开始。我努力回想自己如“过山车”般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试图从中挖掘出最精彩、最难忘的故事,用博文呈现出来。这些故事蕴含着吃苦耐劳、不惧困难的元素,彰显着对党忠诚、积极向上的精神,我相信对年轻一代会有所启发,是极具意义的网宣素材。于是,《那年我高考》《在珍宝岛前线的日子里》《将军岭烧炭记》《“东方红”扑火记》《风雪高愣镇》等文章相继问世。创作这些文章时,回忆每一个细节都像是在岁月的尘埃里找寻珍宝,而将它们转化为文字的过程,更是艰难重重。为了精准描述一个场景、一种情感,我常常查阅大量资料,反复修改,有时一个段落甚至要推倒重写十几次。
结合重大节庆也是绝佳的写作题材。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等重要时间节点,都是撰写博文的好契机。我深情回忆自己与祖国一同成长的点滴,《我和祖国一同成长》《从“鸿雁传书”谈起》《记忆中的国庆节》等文章饱含着我对祖国发展变化的由衷赞美。撰写这些文章时,我不仅要回顾历史,还要思索如何将个人经历与国家发展紧密相连,让读者真切感受到时代的脉搏。每一个观点的阐述,每一次情感的抒发,都需要反复琢磨,力求做到真实、深刻又动人。
图片由AI生成
日常生活中,同样不乏真善美的故事。只要用心去观察、用情去体会,就能发现绝佳的素材。有一次在公厕洗手,我察觉到水流温暖,原来闵行的公共厕所都完成了升级改造。公厕的整洁程度,最能体现一个城市的文明水平。我意识到,从这样一件小事,便能折射出城市的变迁,以及人民城市理念在本区的贯彻落实。为了写好相关文章,我详细了解公厕升级改造的情况,走访了多位保洁员和相关工作人员,收集了大量一手资料。《漫话“厕所革命”》《闵行公厕升级啦》和《公厕管理员的一天》这三篇文章,虽然篇幅不长,但每一个字都凝聚着我的心血,皆是对生活细致观察和深入思考的成果。
最难忘的是2019年初夏的一天,我手术住院。术后第一天最为难熬,老伴请了护工照顾我。交谈中得知护工姓徐,是安徽六安人,在老家担任村妇女主任,还是一名党员。徐阿姨来上海做护工已有多年,护理经验丰富。最让我感动的是,办理出院手续时,因老伴带的钱不够,徐阿姨主动提出借我一万元,事后再还她。她能借我一万元,足见对我的信任,而信任是人与人之间最珍贵的东西。我文思泉涌,一气呵成写下《护工徐阿姨》,收获了众多读者的好评。
身边的人和事也是很好的博文素材。我喜欢与基层劳动群众交流,小区的保洁员、垃圾分类管理人员,他们虽然平凡,却有着不平凡的故事。我也热衷和同为退休的同志聊天,了解他们的过往与现在,感受他们的人生经历。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劳动人民的质朴本质,看到了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于是,一篇篇文章应运而生。其中,《当任务下达时》被《人民网》转载,这对我来说是极大的鼓舞,也让我更加坚定了继续创作的信念。
这八年,我一共发表博文近300篇,其中90%的文章阅读量破万。每一篇文章的诞生都历经艰辛。在这样的坚持与努力下,我的博文越写越娴熟,质量越来越高,读者也越来越多。许多读者给我回信,表扬我、鼓励我,这些反馈让我无比感动,也成为我继续前行的强大动力。未来的日子里,我会牢记组织的嘱托,在有生之年,竭尽所能写好每一篇博文,讲好每一个故事。
扫码安装
上海老干部APP
扫码关注
上海老干部公众号
扫码关注
关心下一代
www.shlgbj.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