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明县城桥镇桑榆志愿者宣讲团

发布日期:2015-01-27

 

争当六大员 共筑中国梦

记崇明县城桥镇桑榆志愿者宣讲团

 

 

    “桑榆未晚、为霞满天”。崇明县城桥镇桑榆志愿者宣讲团由12位社区老干部、老教师、老劳模、老法官志愿者组成,平均年龄68岁。多年来,从城桥镇的社区到行政村,都有他们活跃的身影。他们以群众乐于接受的方式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惠民的实事、利民的举措传递给群众,深受群众的欢迎,被亲切地称为“我伲农村社区党建理论的宣传员”。

一、共同努力,搭建宣讲平台

    宣讲团前身是由几名退休党员自发组成的志愿团队,他们主动请缨给社区党员群众上党课。老同志自发组织的宣讲志愿团队,虽然参与宣讲的老同志不多,由于在家门口,又是熟悉的老同志主讲,社区的党员群众反映不错。同时,宣讲团也引起城桥镇党委的重视,决定完善这个家门口的宣讲平台,引导更多的老同志发挥他们的政治优势。镇党委一方面帮助宣讲团扩大队伍,积极挖掘社区老年教育资源,邀请具有一定知名度的退休老干部、老教师、老法官、老劳模加入进来,为讲师们颁发聘书;另一方面安排镇党员服务中心负责做好宣讲团和各村居委的沟通联络工作,并提供活动场地和经费支持。

    宣讲要取得好的效果,除了宣讲团老同志的努力,还需取得社会的支持,赢得群众的广泛参与。因此,宣讲团注重舆论先行,把宣传工作做到位。通过镇党委协调支持,镇的基层单位积极帮助做好宣传工作,扩大宣讲团的知晓度和影响力。广大党员群众也都积极参与,每次宣讲,党员群众踊跃参加,认真听课,作好笔记。他们说:“宣讲团老同志给我们讲课,为的是提升我们的政治理论素质,这不仅是党组织的要求,也是我们党员群众的愿望。”

二、创新思路,提高宣讲质量  

    宣讲团积极创新工作思路,老同志根据自己的专长提交宣讲专题,由党员服务中心编印好菜单,下发给各单位,让各单位按照需求进行“点课”。

在讲课内容上,宣讲团采取“个性化”的方式做好备课工作。“个性化”党课突出吸引力,授课教师及时了解社区党员关注什么、想了解什么,让党课教育既有“味”又有“料”。为达到这一目标,宣讲团多次到村居社区开展调研,与基层干部群众面对面地了解情况、采集素材。选择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引起听众的共鸣,提升宣讲效果。比如,宣讲团在调研时发现,江山社区的居民蔡美珍无微不至关心自己的公婆,值得宣传和推广。于是,把她的事例编成小故事,在党员群众中进行宣讲,在社区中营造了孝亲敬老的良好风气。

    为了提高宣讲团的讲课质量,宣讲团成员定期组织学习研讨,交流探讨授课心得。成员们经常会为讲课的形式、过程或内容展开热烈讨论,你提建议,我出主意,集思广益。为了加深听讲人的印象,授课时,有的讲师把事前准备好的讲义分发给学员,有的在黑板上写下完整的板书,有的运用多媒体演示。一个多小时的宣讲,讲师们说得头头是道,学员们听得津津有味。为了增加宣讲素材,讲师们利用闲暇时间,在网络上查找,在书本里翻阅,在报刊上剪辑,到图书馆寻觅,往往一坐就是半天工夫。他们向有识之士请教,和相关人士探讨、交流授课经验,往往一谈就是几个钟头。在掌握完整资料的基础上,他们带着老花镜,认真做好教案。一些不会使用电脑打字的成员,还发动家里人为自己打印备课笔记。他们还经常到市、县委党校听辅导报告,学习最新的理论知识。

三、形式多样,扩大宣讲覆盖面

    为使更多的群众接受教育,宣讲团针对农村地域广阔、人员分散、作息时间不一、知识素养参差不齐等实际情况,扎根一线、广接地气,有效地拓展了宣讲覆盖面。

    一是丰富宣讲方法。面对全镇四十个村居、众多企事业单位及其他乡镇、兄弟单位的多样化需求,宣讲团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紧密结合干部群众的接受习惯,用干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鲜活生动的事例、乐于接受的方法传播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使理论宣传通俗化、政策宣讲口头化,增强了宣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一位在居委会工作了多年的支部书记非常感慨说:“以前我们居委会活动常常因没有什么新内容而犯愁,现在好了,有了宣讲团送课上门,丰富了我们最基层党组织的活动内容。”

    二是拓展宣讲阵地。为保障宣讲活动的深入开展,宣讲团把城桥镇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作为大型理论宣讲基本阵地,构建了村居民学校、企事业单位会议室、市民文化广场多层次宣讲前沿阵地,同时借助村居微博、广播进行宣讲,拓展理论宣讲广度和深度。

    三是不拘宣讲形式。宣讲员团成员往往是接到一个基层需求电话,就骑着车前往开展宣讲,一个课件、一杯茶、一堂课,为百姓及时送上精神食粮。黄昏时,宣讲员经常到小区、广场等村居民聚集地,主动与村居民聊天,将党的惠民政策、县镇的发展前景等以家长里短的语言形式进行沟通交流。酷暑天,宣讲员则根据村居民白天工作、晚上休息的作息规律,开设夜间课堂,方便村居民学习。

四、坚持不懈,获得赞誉尊重

    在众多志愿者中,陆维坦老师年龄最大,虽然每次到授课点去宣讲,至少也有20分钟的路程,不管是天冷天热,还是刮风下雨,他依然会骑着老式自行车准时前往。倪伯清老师因生病打点滴,躺在病床上,却念念不忘宣讲的事,子女要他休养,他却念叨:“我每次去讲,他们都认真听,都有新的感受,这说明我还有点用嘛。如果不赶着做,以后就没有机会了。”老伴拿他没办法,只好默默地帮他准备宣讲稿。

    两年多来,宣讲团以满腔的热情,将宣讲的声音传遍了镇的各个村居和各企事业单位。正是这些老干部坚持不懈的努力,让社区的党员群众享受到了更加丰富的精神生活。“他们不计报酬为我们上课,真正体现了志愿者的为民服务精神,我们要向老同志学习。”

    “送人玫瑰,手留余香”。城桥镇桑榆志愿者宣讲团的老同志在服务社区、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过程中,自己也得到了欣慰、赞誉和快乐。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宣讲团围绕党的十八大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梦等主题巡回宣讲了234场次,参加听课的党员群众达一万八千余人次,在提高基层党员干部思想政治素质和解决问题矛盾的能力,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宣讲团也因此获得“2013年度上海市基层理论宣讲先进集体”、“崇明县优秀志愿服务队”等荣誉称号。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