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新区杨高公交公司离休干部沈入群

发布日期:2015-01-27

 

 

心随浦东发展而搏动

记浦东新区杨高公交公司离休干部沈入群

 

 

上海浦东新区杨高公共交通有限公司离休干部沈入群,离休二十余年来,倾心关注浦东发展,心随浦东发展而搏动。在策划、主编浦东新区地图,担任浦东新区老干部宣讲团团长等工作中,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获得过全国离休干部先进个人、浦东新区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现今,在浦东发展陈列馆还专辟一室,以“用地图追赶浦东的发展”为主题,介绍了他的事迹。

1991年9月老沈离休后,如何为浦东发展添砖加瓦渐渐地成为老沈苦思的主题,浦东发展的日新月异使他获得了启发。一次偶然的机会,老沈看到了当时刚出版的浦东新区新地图,感到地图标识还不够完善,于是有了想进一步完善地图标识的念头。说干就干,老沈就开始了这让许多人感觉很难做到的事情,他迈开了双脚,丈量着浦东新区城乡的每一条路、每一座桥、每一条河流,每一个部门机构、企事业单位、学校、医院、商店、公交站点……就这样,没有测绘专业知识的老沈担起了主编《浦东新区便民地图》的重任。1992年6月第一版《浦东新区便民地图》出版后,获得了领导和群众的好评和鼓励。从1991年到2007年经历了十余年,老沈先后编制了15份《浦东新区便民地图》,准确地描绘了浦东新区的发展轨迹。2003年5月23日《人民日报》以《用地图追赶浦东》为题,对老沈的事迹给予了报道。新世纪初,当从报纸上获悉浦东新区组建人才招聘团访问欧美的消息时,老沈还写信给浦东新区领导,希望带上浦东新区新地图一千册。后来这些地图成了外资企业和境外人士的抢手礼物,他们从这些地图认识中国,认识上海浦东。

老沈时刻关心着浦东的发展,经常为浦东的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2009年,当得知原南汇区将要与浦东新区合并时,从部队回地方后一直生活在南汇的老沈和许多老南汇的百姓一样,对具有五百多年的南汇地名从此将从上海的版图上抹去,心中感觉有点失落。于是,他在《南汇报》上撰文并致函浦东新区领导,建议将“临港新城”改名为“南汇新城”,这样既保留上海南汇的地名,又突出了浦东新发展轨迹的建议,很快得到了浦东新区领导的重视。今天“临港新城”已为“南汇新城”,我们从当地许多老百姓的赞许中,看到了老沈心系浦东新区的赤诚之心。

老沈离休后还担任浦东新区老干部宣讲团的团长,他经常带领老同志,到学校,还到监狱开展“学习雷锋乐做好事”和“为实现中国梦多做贡献”等主题的宣讲活动,并和青少年建立了深厚的友情。浦东新区政府为农民工建立了多所子弟学校,为使农民工子弟能很快地融入到上海的环境中,老沈促成了老干部宣讲团与浦东新区民办永辉小学、民办育才小学等6所农民工子弟学校建立宣讲联谊关系,对农民工子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宣讲,对农民工子弟提出的问题进行释疑解惑,还捐赠两千元为农民工子弟购买学习用品。

除了到农民工子弟学校开展宣讲活动,老沈还带领宣讲团成员来到浦东师大二附中、建平中学、高桥中学等学校,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开展“老少共话中国梦”主题座谈活动等。许多学生在听了老同志的宣讲后,深有感触地说,以前一直以为实现中国梦是你们大人的事情,现在我们懂了,我们学生好好学习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本领,同样也是为实现中国梦在出力。

浦东新区老干部宣讲团成员在老沈带领下,到监狱与服刑人员进行座谈,开展谈心活动,与他们谈人生、谈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老同志用火热的心去温暖一颗颗受伤的心灵。老沈还与两名正在服刑的犯人结对,在老沈的鼓励、关怀下,这两名失足青年表现突出,提前出狱融入到社会中,走上新的人生路。

浦东新区开展资助云南姚安县贫困学生的活动同样牵动着老沈的心,他说浦东发展离不开兄弟省市的帮助,当兄弟省市的百姓有困难时,我们老干部理应出力,力所能及地给予帮助。为此,老沈与云南姚安县的两名初中学生结成了帮困对子,资助两名学生每年每人600元,直到高中毕业。其中,一个叫陈靖的同学毕业后听取了老沈当兵的建议,毅然从军,当兵5年后成为了一名士官。

老沈就是这样的一位乐施善事的老人,对身边的人、陌生的人有难时,只要有可能老沈都会尽力给予帮助。老沈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帮助别人我心情非常愉悦。在浦东新区宣讲团老干部中,有一段老沈帮助情绪失意老干部的佳话一直为大家所津津乐道。

一位家住浦东新区的老干部的夫人,因丈夫逝世一直郁郁寡欢,得知情况后,老沈来到这位老干部夫人家与她谈心。访谈中得知这位老干部曾经是陈毅元帅的警卫员,在担任陈毅同志警卫工作中有不少有趣的故事。于是老沈主动代笔,帮助这位老干部的夫人撰写了革命回忆录《陈毅关心警卫员》,在三家报纸上登载了。老沈把剪报寄给她作为一种纪念,她非常高兴。之后,这位老干部的夫人慢慢从丧夫的悲痛中走了出来,见此,老沈趁热打铁为这位夫人订了两份报纸,现在老沈和这位夫人成了好朋友了。

而今老沈年龄已有八十有余,可他依旧“老当益壮”,以深厚的情感、清晰的思路关心着浦东新区“今天”和“明天”,一颗不老的心跟随着浦东的发展而搏动。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