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苇荡里的火种——浅谈对青少年革命传统思想教育

发布日期:2017-01-20

日前,来到常熟沙家浜,耳畔传来声声传统样板戏“智斗”的美妙旋律,置身芦苇荡中,芦花扑面,微风轻抚,身心荡漾。来到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该馆是为纪念和弘扬沙家浜军民光荣传统而建立的教育展览馆。在抗日战争时期,位于阳澄湖畔的沙家浜成为苏、常、太游击根据地。依靠当地人民群众的支持,利用阳澄湖地区天然地理条件,我军开展艰苦卓绝的抗日武装斗争。血战沙家浜、激战阳沟娄、伏击八字桥、夜袭浒墅关、奇袭虹桥飞机场等历史事件至今仍广为传颂。该馆再现了当年沙家浜抗日军民鱼水情深,共同抗敌的感人事迹。

 

青青芦苇荡,抗日旧战场。瞻仰广场、浮雕墙、沙家浜亭、东进桥、鱼水亭和碑廊、象征十八个伤病员的十八块形态各异的自然石,让我们想起了抗日战场的艰苦卓绝。大量的历史照片、48件革命文物及23幅首长题词展示,让沙家浜成为了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就在笔者参观的时候,好几批青少年参观者也陆续进入展馆,这才引起我的注意,原来这里还是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青少年也会对这样的传统教育馆感兴趣?我默默的观察着。

 

除了讲解声,更多的是戏谑声、烈士照片前孩子们拿起手机摆好造型玩起了自拍、武器模型倒是引起了一群男孩子们的强烈兴趣,但是他们谈论更多的却是为何如此落后。如果说爱国主义教育就是如此排着队伍鱼贯而行,如果说爱国主义教育就是如此的走走形式,那么在我看来,更多的只是组织孩子们进行一次秋游而已。究竟是哪些因素导致爱国主义教育流于形式,我不禁陷入沉思。

 

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爱国主义教育走过场,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

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的希望就在青少年,如果这些孩子们对自己民族和国家都不热爱,还谈得上什么强国兴邦?我们的社会在忙于建设,企业在忙于经营,学生在忙于升学,一切看来都是那么的正常,但是想想如果缺失了爱国主义,这一切还有意义吗?更何况当前的国际形势,周边国家和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都是虎视眈眈、蠢蠢欲动,这更应当让我们敲响警钟,全民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二、爱国主义教育形式单一,不能引起广大青少年的共鸣。

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教育的内容之一,也是通过外部手段对青少年进行潜移默化的长期影响。作为受众的广大青少年,在家庭、学校、社会的合力下,将内在的受教育的结果爆发为爱国的具体表象,虽然形式不一,但是一定是青少年所感兴趣的,就像俗话所说的“要我学”还是“我要学”的问题。现在,除了学校还在承担着大量的爱国主义教育的活动,虽然是青少年不感兴趣的,被迫出于无奈而参加的以外,家庭和社会更应当承担起更多的爱国主义教育的责任。用广大青少年感兴趣的科技手段、网络、媒体进行多形式的、深层次的爱国主义教育。

 

三、爱国主义教育定位模糊,最终目的不明确。

用“什么是爱国主义”提问的话,估计所有人都能回答,但是答案永远不会是同一个。大到维护国家主权、小到使用汉字都可以作为爱国主义的宽泛解释。那么要是问起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什么,人人心中只有一个答案。爱国主义不是一蹴而就,它是长期的、心灵深处的有感而发,所以不能用一时的某种表象来判断是否就是爱国主义。如果身为家长、老师、领导自身对爱国主义教育最终目的都不明确,那么受教育的广大青少年也不可能做到目的明确。

 

想到这些,我自己也有些感到“杞人忧天”,但是正是这样的“杞人忧天”不正是我内心深处的爱国主义的激发吗?是我们应该做些什么事情的时候了:

 

   一、加强政府的重视与引导

 

政府的重视与引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政策引导。注重政策的可执行性、可操作性和持续性。要制订相关法律,保障爱国主义教育的开展,如修订和设立国家安全法、各机关及社会组织活动法等来确立爱国主义教育的法律地位;在确立清明为法定假日的基础上,可在清明前后设立专门的全国性“烈士悼念日”等。此外,对于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也要制定相应的政策,加大改革力度,减少学生课业负担和升学压力,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接受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的思想品德教育、接受各种素质教育。 

 

2、组织保障。在全国应成立爱国主义教育指导系统,各级地方也应有专门的爱国主义教育组织。目前,在爱国主义教育的组织管理上比较混乱,民政部门负责烈士陵园的管理,教育部门负责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文化部门负责博物馆、历史遗址等的管理,团委负责团员青年的爱国主义教育,宣传部门负责爱国主义教育的宣传工作,此外,各地的党史部门、关工委、妇联、工会也有爱国主义教育的职能,各自为政,没有统一的组织具体负责爱国主义教育工作,爱国主义教育在力度上、效果上不够,很难组织统一的、有一定影响力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二、注重学校教育的方式方法

 

1、通过渗透式教育,提高爱国主义知识的掌握。学校是学生完成社会化、接受知识的重要场所,如何使学生能切实有效地掌握爱国主义知识,必须通过课堂的渗透,主要体现在:一是课本内容的渗透。在每门课程课文的选择和编排上要有连贯性,在课程与课程之间要有渗透性,如语文的教学可与历史的教学相对应等。如语文课上《郎牙山五壮士》,历史课正好对应讲抗日战争这段历史,地理课对应讲故事发生的地点,这样就有助于学生对历史背景的理解和地理知识的了解,也便于学生对爱国主义教育知识的理解,提高教育的效果。二是在各种活动中的适时渗透。如通过升旗仪式,可灌输学生国旗、国歌的来历,有关《国旗法》的知识,升国旗、放国歌的礼仪知识等。 

 

2、通过针对性教育,提高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要针对不同的年龄层次来组织开展,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大学生年龄不同,心理的成长发展不同,接受的能力也不同,要提高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一定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小学生的活动要生动活泼,寓教于乐;初中生与高中生可侧重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大学生的教育就应侧重于实践和对理性的思考的引导。此外城乡的差别,针对农村学生和城市学生的差异性在爱国主义教育的开展上也应有所不同。

3、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在活动的开展上,我们可结合学生的兴趣,有针对性的组织活动,对学生兴趣不大的听演讲、专家讲座、社区服务等,也要加以变革和创新,如演讲和听专家讲座,我们应该在知识性、生动性和互动性上做文章,变单一的传授为授受双方的互动,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参与意识。又如中央电视台举办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等形式的活动,引申一步,开展爱国主义为主要内容的辩论赛、故事会、演讲会等等。在社区服务等实践性活动中,也要融入新的形式和内容,可以与社区开展联谊活动、看望社区弱势群体、陪老人聊天、给残疾儿童讲故事、了解社区知识等,关键是要找一个契合点,使学生认为参与社区服务是一种光荣,更是一份社会责任。 

 

三、注重家庭教育的作用

 

俗话说“子不教,父之过”,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起点,是一个人接受的最早教育,对人的品格、情感和道德的形成具有很大的影响。而且通过家庭教育所形成的思维能力、行为习惯等将会影响人的一生。家庭教育在爱国主义教育中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一方面家长与子女间的亲情关系、子女对父母的依恋关系,使子女更容易理解、接受父母的教育,在感情上更容易产生共鸣,形成互相认同。另一方面是家长对孩子的了解,使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往往更有针对性。选择更适合子女的方式、方法和内容来开展教育,才能更好地提高教育的有效性。

 

很多家长恰恰是忽视了自己的教育作用,认为只要把学生送到学校有老师管理就行了,教育是学校的事,孩子的生活是家庭的事。许多家长把孩子的生活料理的妥妥当当,却从来不知道给孩子灌输爱国主义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方面的知识,更有些家长把社会上一些不健康的思想和生活方式带回家,给孩子造成了非常不良的影响。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成为孩子的榜样,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的成长。南宋爱国将领岳飞这所以能有报效祖国的豪情,离不开母亲从小的教育和熏陶。此外父母还应该注意自己的及时引导作用。孩子与父母在一起的时间最长,社会上一些不良思想对孩子的影响,会不自觉地表露在其言行上,父母要及时引导,帮助孩子明辨是非。随时随地,加强孩子思想品德的培养,这是家庭教育的优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互相配合,更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四、注重社会教育的影响

 

个体成长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进行社会化的过程,青少年正处于价值观的形成期,社会的影响对其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加强社会教育,营造浓厚的爱国主义教育氛围,意义重大。

 

1、营造浓厚的爱国主义氛围。 一是发挥新闻媒体的传播作用,传播历史文化知识、及时传播爱国主义教育的信息,播放爱国主义教育影片,编辑爱国主义教育书刊,宣传爱国英雄、先进典型,宣扬传统美德等,通过集中的、大密度的宣传,主导青少年的意识形态。二是政府、学校、单位、公共场所等要悬挂国旗,要开展挂国旗、唱国歌仪式,开展经常性的国旗、国歌、国徽教育,让爱国主义的情怀时时激荡在每一个人的心中。三是通过公益广告、展览、街头雕塑等强化社会爱国主义教育的氛围。

 

2、净化社会环境。目前,许多成人爱国情感不高,社会上一些负面的、消极的、不健康的东西影响着青少年的成长,如个人利已主义思想、贪图享受的思想、贪污腐败现象、铺张浪费现象、诚信缺失现象以及离婚率居高不下等一系列不良的思想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都影响着青少年爱国主义意识的形成。许多孩子追求国外发达国家的生活方式,迷恋明星、网络成瘾、逃学、暴力、少年犯罪等现象时有发生,这些现象不能不令我们关注,净化社会环境势在必行。将这些沉溺于追星、陶醉于明星的孩子们回归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在舆论宣传上要正确引导青少年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辨别是非标准,正确对待社会上的不良现象,培养青少年的爱国情怀。

 

五、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育人功能

 

1、加大基地建设,增加基地教育内涵。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青少年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重要载体,应以新的理念加强基地建设,一是要改变过去基地建设统一以庄严肃穆为基调的传统观念,要融入现代化的理念。基地建设可集参观、教育、旅游、娱乐、休闲为一体,向公园化发展,让青少年在心情愉悦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熏陶。二是要充分挖掘教育内涵,每一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都有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在基地建设中要将这些内容通过艺术的手法、通过生动的表现呈现出来,易于青少年接受。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可视情开辟专为青少年发挥的涂鸦墙、感言板及手模砖等等青少年喜爱的内容,使他们来参观后加深印象。

 

2、发挥基地作用,组织多形式教育活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应改变过去“等人上门,被动宣传”的传统思维模式,而应主动作为,“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如通过发倡议等形式主动邀请社会各界来基地开展活动,也可通过上门宣讲等形式开展活动;与社会各界携手,借助社会的力量,共同开展多种形式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扩大活动的覆盖率和影响率。可利用基地,开展演讲、演唱会、吟诗会、植树、知识竞赛、宣讲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充分发挥基地的作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也可结合青少年特点,在深入挖掘爱国主义教育资源的基础上,创办爱国主义教育网络,为青少年提供健康快捷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进一步扩大网络的优势。

 

青青芦苇荡让我想了很多,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不是说说的如斯简单,它具有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作为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爱国主义教育需要全社会共同的关注和重视。芦苇荡见证了老一辈的革命足迹,留下了他们的用鲜血书写的革命历史,让芦苇荡里的“火种”燎原是我们每一个人所应尽的职责。让正义感和责任感来促使我们每一个人从“我”做起,以“我”的言行来感染、带动周围的人,让真正的爱国主义充满整个中华大地,使中国永远屹立在世界之林。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