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五区一会”区域化党建路径下创新离退休干部参与社区自治共治的实践载体

发布日期:2017-07-01

真新街道地处外环城郊结合部,地理上既属于中心城区一部分,形态上却又远离本区行政中心,离退休干部队伍的分布与构成,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因此,用好用足离退休干部工作资源,更加有效地融入社区治理领域,对于提升居民自治共治水平,将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一、真新街道推动离退休干部参与社区自治共治工作实践

在真新街道离退休干部队伍中,年龄在75岁以下的占比为81.6%,学历在高中以上的占比为91.7%,中共党员身份的占比为78.2%,具有一定特长的占比为83.5%,身体尚可并曾经在小区范围内提供过志愿服务的占比为89.2%。总体上看,相比社区内其他普通居民而言,离退休干部群体的工作优势明显,早期陆续回归的支疆支内人才,为社区生活增添了民风民俗色彩。“能力+特长”、“时间+愿望”、“觉悟+影响”,使之成为社区治理的重要支撑。

(一)把握转型期规律,致力打造离退休干部管理服务升级版

处于转型期的离退休干部工作,是一个体量由小到大的扩容过程,是一个作用由点到面的辐射过程。为全面升级辖区管理服务网络,街道在“五区一会”运行机制框架下,设立离退休干部工作专题推进组,变条线指导为块区引导,变个别带动为全面发动,变寻找亮点为突破难点,初步缓解了 “入口窄、人手短、重心偏”的工作难题。在此基础上,抓住社区分立确责的有利时机,按照 “1+1+1+1”人员配属架构,补齐配强了18个社区的服务站点,向机关联络员、政治指导员、块区协调员、公益向导员赠送胸卡;对服务场所进行新一轮装修改造,拓展活动空间增加相关学习设施;尝试开办“慰藉话吧、休闲茶吧、静雅书吧”等活动空间,按照“四个就近”要求开发服务潜能。在社区,扩大了“朝夕相伴”互助互促网络覆盖;在校区,建立了 “小手牵大手”外公外婆交流园地;在园区,实施了“情牵四季”为老助老服务项目,社会各界向离退休干部敞开了怀抱。

(二)整合区域化资源,精心绘制离退休干部党建工作同心圆

用党建的力量推动社区自治共治,是真新街道结合居民区工作实际,在方法和路径上做出的重要选择。离退休干部党建有其自身的规律性,街道抓住“共建美好家园”这个聚力点,打好实践载体创新各项工作基础。一是建好阵地,推出“党群联网、党群联动、党群联助、党群联勤、党群联评”机制,将离退休干部纳入中心户管理范畴,使之成为各自块区内的民间领袖。二是用活平台,抓好联盟间大联动共建结对工作,引导区域内外党建资源向社区流动,通过“智力资助、公益捐助”等形式,解决好人才紧缺与场所紧缺等问题。三是找准靶点,用区域化党建思路研究分析问题,把离退休干部党建纳入峰会议题,增强其在党员代表议事会中的代表性,增强其在社区两委班子中的发言权。目前,以“守心守志守家园、六进六建六大员”为载体,以“社区党组织、共建党组织、上级党组织”为支撑,离退休干部党建同心圆基本形成,服务群众各项举措正在逐步跟进。

(三)搭建开放式平台,全面延伸离退休干部靠前参与生态链

提高离退休干部的服务贡献率,建立起靠前参与的社区人文生态,基层组织的搭台作用十分关键。为扩大离退休干部的参与面,街道搭建“公益性、导向性、互利性”多种平台,提供了更加广泛基础上的更大便利。在宣传教育领域,打通服务资源的挖潜与升级渠道,架设步入市民心扉的纽带和桥梁。石龙海等老前辈不忘军人使命,坚持定期为教卫职工作形势报告;王玉臣和朱文雅率领30人团队,长期坚守在“清风论坛”宣教阵地上。在群文艺术领域,打通服务资源的配送与共享渠道,多方吸引区域内外的专才和通才。赵喜道教授减少了外出教学安排,把周五一整天留给了社区合唱班;李树德老师跨过了行政区划门槛,把普陀的民间艺术品带到了真新。在物业服务领域,打通服务资源的导入与监督渠道,协助解决业委会选聘矛盾和纠纷。引入民办好管家业主服务中心,挑选熟悉小区情况的离退休干部,担当楼组向导员和民情速递员职责,帮助做好业委会换届与筹建工作。

二、影响离退休干部回归社区发挥聚力作用的几个瓶颈问题

(一)从宏观环境上看,政策举措尚未集中发力

尽管上级已经提出总体发展方向,但涉及一些具体政策性问题时,还是明显感觉到抓手的力度不够,特别是“工作定位、参与边界、权益保障”等方面,由于做出相应的制度性安排,导致基层放不开手脚迈不动步子,回答不出退休干部的疑问和质询;在激发退休干部正能量举措上,还有担心触及政策底线等方面顾虑。

(二)从参与程度上看,服务潜力尚未有效发掘

离退休干部参与社区自治共治,没有达到实际需要的水平和高度,多数人还抱着试试看的复杂心态,在团队中处于主导地位的并不多,并没有做到全身心的参与和投入。特别是在一些环境整治领域里,普遍存在怕得罪人和怕惹麻烦现象,遇到疑难杂症和矛盾纠纷以后,往往采取息事宁人的态度来应对。同时,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培训没有跟上,思想解放不彻底,兴趣爱好不专一,抗压能力不够强,影响了离退休干部社区服务效能。

(三)从覆盖范围上看,力量分布尚未趋于均衡

小区事务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离退休干部的参与热度不够均匀,愿意参加兴趣爱好团队的人员较多,主动提供社区矫正服务的人员较少;愿意参加块区议事协商的人员较多,主动提供纠违治乱支持的人员较少,在各类服务供需对接上出现不对称。同时由于小区之间自然条件不同,民间能人和贤人的多寡也不尽相同,像胡天发和钱关兴等老同志那样,能够在小区“抠”出上百个停车位,推动物业管理上等级的人并不多见。

(四)从社会影响上看,规模效应尚未充分显现

难以看到转型动员力有重大突破,转型的期望明显多于转型的举措,转型的收效明显慢于转型的进程,资源配置和载体建设尚有提升空间。社区层面的条线社工流动性较大,在离退休干部工作的精力投放上,还达不到新形势和新任务的要求,还需要提供更专业的保障和支撑。街道层面的体制机制还不够完善,更精准的项目规划出台速度较慢,费随事转的基本依据还不够明晰,离退休干部组织化工作任重道远。

三、加快基于治理能力建设的离退休干部管理创新的对策

完善社区治理的路径有所不同,但是在管理实践的创新上,则必须凸显民主参与的本质要求。作为社会生活共同体的一分子,离退休干部的群体特征十分突出,有条件成为自治共治活动排头兵。因此,加强新时期管理创新,是凝聚离退休干部共识的最佳方案。

(一)要突出重点,加强党建引领下的管理创新

加大自治共治载体的创新力度,首先应当在党建引领框架下进行,解决好党内民主引领自治民主问题,才能把党的主张落实到各工作领域。要提高老同志的政治责任意识,增强其对组织生活的现实依赖感,盘活学习小组、爱好小组和互助小组资源,为建立党总支领导下的独立支部,做好党务知识和党务人才储备工作。要打开离退休干部的参与窗口,依托“先锋议家、党群一家”党建载体,提升“楼组兴家、邻里宜家”自治载体,增强自治共治的感召力和向心力,确保正能量辐射到小区每一个角落。要完善党建服务中心枢纽工程,为离退休干部做好牵线搭桥工作,在“本红工作室”与“书记工作室”之间,建立起常态化的联系与磋商机制,共同面对突发性的新情况、新问题。要打造党员教育管理示范工程,根据“两学一做”教育总体安排,加强党性教育、加强形势教育、加强国情教育,消除一些老同志的退岗退位心理,争做“一个党员一面旗”终身表率。

(二)要着眼长远,加强法治保障下的制度创新

管理创新需要良好的制度环境,只有把握离退休干部工作大局,把中央要求与基层实际结合起来,找准各项制度的交叉点和对接点,才能提高管理创新的科学化水平。要加强会商督办制度建设,以为党的事业增添正能量为目标,整合党政机关和群团组织的资源,争取各条线都能明确一个特色主题,开展常态化和下沉式的沟通联系,解决好离退休干部广泛发动问题,激发出“一居一品”创新热情。要加强经费管理制度建设,用好用活社区发展基金,用精用细服务群众经费,在离退休干部志愿者公开招募上、在社会组织专业服务引进消化上,争取能够获得上述专项资金支持,服务好“打开通道”创新进程。要加强关爱援助制度建设,对于经组织推荐或公开招募渠道,进入社区治理领域的离退休干部,建立岗位风险评估和防控预警机制,出现矛盾纠纷或产生不良后果时,能提供法律援助和社会救助保障,以消除“敏感领域”创新困扰。

(三)要优化路径,加强项目支撑下的平台创新

创新的一个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要提升议题或项目设置能力,打开供需对接窗口,打通有序参与渠道,为离退休干部架设惠民公益桥梁和载体平台,不断增强社区服务综合供给能力。在下沉服务方面,要以零距离服务群众工程为重点,研究设立“老伙伴”效能监督岗,按时间节点和质量标准跟进评估,确保这项民心工程真正深入民心,进而引导更多离退休干部走出家门,领办更加灵活的子项目或微项目。在购买服务方面,要以14家民非和社会组织为主体,在23个市区街三级公益项目中,搭建多种“老为老、老为少、青为老”义工平台,打造“书香驿站”、“阳光楼宇”、“暖巢行动”等品牌,增强双向服务对老同志的吸引力。在志愿服务方面,要以181个民间特色团队为基础,全面开放自主加入与依规活动空间,定期发布最新的活动项目清单,定期评选优秀的团队工作骨干。只要离退休干部有特长有意愿,都可以成为社区活动大家庭一员。

嘉定区真新街道社区党建办公室、党建服务中心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