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上海市委老干部局
www.shlgbj.gov.cn
发布日期:2017-07-04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人口老龄化形势愈加严峻。上海市作为经济发达城市之一,其人口老龄化程度一直位居各省市之首。同社会上所有老年人一样,离休干部希望能幸福度过晚年生活,对就近医疗和养老服务的个性化需求尤为迫切。尽管老干部工作系统近年来已对离休干部社区高龄养老服务工作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各级党委和政府也越来越重视老龄化社会事业的发展,加大公共服务项目和基础设施的投入以满足其晚年物质和精神需要。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及客观条件的限制,我区公共服务资源尚未完全满足离休干部社区高龄养老的需求。鉴于此,我们对依托社区公共服务资源做好离休干部社区高龄养老服务进行实践和探索。
一、黄浦区社区高龄养老服务现状
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高龄人口在老年人口中比例不断增长,是老龄化社会的基本特征,离休干部在老龄化社会中属于高龄人群,“双高期”的特征越加显著。如果将离休干部进入“双高期”的时间段细化,则把前十年称为“前双高期”;现阶段称为“后双高期”,其特征为高发病比例大幅上升、高龄期普遍化,且伴随着记忆力衰退、身体机能急剧下降、慢性病多发、行动不能自如、生活不能自理等老年人身体病理状态的出现,给提高离休干部晚年生活质量带来严重负面影响。黄浦区域内1062名离休干部中,80岁-90岁有815人,占76.7%;90岁以上247人,占23.3%;最年长的101岁,平均年龄87.6岁。其中,身体健康可参加各类活动的360人,占33.8%;行动不便、生活不能自理、卧床不起的119人,占11.2%。每位离休干部年平均住院治疗2-3次,长期住院或入住护理院的145人,占13.6%。独居、“空巢型”离休干部243户,占22.9%,且呈现逐年增多的趋势。离休干部既是特殊群体,又是弱势群体,他们亟需社区提供就近医疗保健和居家养老服务。
1.社区服务资源丰富集中
2010年,“撤二建一”后的黄浦区具备中心城区的区位优势,汇聚了区域各类优质资源,尤其是成熟的医疗服务、生活服务和活动场地等资源。在方圆20.52平方公里范围内,分布有4家三级综合医院、4家二级综合医院、10家社区医院、3家老年护理院、3家康复院(含在建中的瑞金康复医院);老年公寓(养老院)公办8家、民办6家;社区设有助老服务社11个、老年日间照料中心26个、老年助餐点32个(含区老干部活动中心助餐点)、老年活动场所134处。这为我们解决社区离休干部就近得到优质医疗服务、提供就近关心照顾、丰富离休干部精神生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社区服务基础比较扎实
社区老干部工作在老干部工作部门的组织协调,相关部门的支持配合和街道(社区)具体实施过程中,先后实行“家庭保健医生签约上门服务”、“社区家政上门服务”、“扶手工程进家庭”、“房屋应急维修进家庭”等实事项目,街道利用社区资源优势,组织离休干部就近学习、活动,组织社区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结对帮扶,开展“六助服务”(助餐、助医、助洁、助行、助浴、助急)。
近年来,老干部工作部门与社区“五个中心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事务受理中心、社区生活服务中心、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社区党员服务中心)签约,以“契约性管理”方式整合社区五个中心的服务资源,构建起了关心照顾离休干部管理服务网络。
3.社区组织构架和管理服务体系保持良好运行态势
我区现已形成由区委组织部、区委老干部局牵头,区职能部门、街道、居民区三级管理组织和与之相适应的管理协调机制,建立起社区离休干部动态信息管理、社区工作经费管理、社区工作队伍招聘培训考核等制度,把社区离休干部高龄养老工作纳入规范化、科学化的运行轨道,做到有章可循、按章办事。区委老干部局通过召开社区工作例会、经验交流会、社区老干部工作会议、开展调查研究参观考察活动、领导干部责任制考核等方式,以进一步推动社区老干部工作的发展,为做好离休干部高龄养老服务营造了良好的内外部环境。
二、社区高龄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
1.区域发展规划缺乏整体性考虑
政府各部门制定规划缺乏整体性考虑,部门之间联动不够,有些部门习惯于纵向思维、少横向思维;短期规划多,中远期规划少;偏重于经济利益多、社会效益少。离休干部社区高龄养老服务未能体现在各部门的发展规划中,表现在医疗、养老、救助、帮困、教育、文体等方面掌握资源的部门与社区老干部工作“四个就近”(就近学习、就近活动、就近得到关心照顾、就近发挥作用)不能做到同步规划、同步发展。
2.社区建设硬件投入不足
我区经过多轮城市旧区改造,旧貌换新颜,但是还有大片老城厢简陋危房存在,有相当部分离休干部就生活在其中,相对较差的生活环境影响着离休干部晚年生活质量。据走访调查,离休干部子女孝顺、经济条件好、住房舒适,他们的幸福指数就高;反之,离休干部子女下岗、经济条件差、住房简陋拥挤,他们就缺少幸福感。另外,街道、居民区面向老年人开放的敬老院、护理院、助餐点、活动场所等硬件设施陈旧,满足不了离休干部对改善生活环境的需求。
3.社区为老服务水平参差不齐
社区为老服务队伍包括社区老干部工作者、社区卫生医务人员、社区家政服务人员、社区志愿者、居民区包块干部等。近年来,随着一批具有丰富工作经验、服务态度好、对离休干部深有感情的老干部工作者、社区医务人员已届退休年龄离岗,以及居民区换届选举新上岗的年轻工作者,短期内还未及时做好社区离休干部高龄养老服务的准备,加上与离休干部思想沟通不够、感情不深、工作方式不同而导致离休干部不能适应,满意率较之前有所下滑。
三、离休干部社区高龄养老服务的发展前景
各职能部门要着眼长远、科学谋划、突出重点、力求实效,把离休干部社区高龄养老服务工作任务落实到位,这将会对发展整个社会老龄事业起到示范引导效应。
1.统筹规划,突出重点
比较和借鉴国外城市社区管理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无疑对我国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管理模式有极大的启示和借鉴作用。如:德国的社会保障事业体系、日本的老年养老事业发展过程,美国自治型管理模式、日本混合型管理模式和新加坡行政主导型管理模式等。民政、卫生、医保、社保、社区等部门协调配合,作出相互衔接、科学实效的发展规划,老干部工作部门也应参与其中,重点突出离休干部所关注的医疗保健、护理康复、居家养老问题,在公益性服务方面向离休干部倾斜,并且在为离休干部提供有偿服务上体现“优先、优质、优惠”的原则。
2.增加投入,满足需求
黄浦区老年人居住相对集中,目前对老年人晚年生活中遇到的养老、护理、就餐等方面问题的公共服务设施投入不足,难以满足老年人(包括离休干部)的生活需要。政府相关部门要在社区建设规划中通盘考虑,合理布局,有计划地增加一定数量的护理院、养老公寓、社区公益食堂(就餐点),满足老年人晚年生活的各种需求。在加快旧区改造、城区市政建设配套工程中科学合理地设点布局,建立老年护理中心和康复医疗中心,以满足社区离休干部和社会老人医疗护理康复需求。
3.转变观念,多重并举
要积极探索建立适合中国基本国情的养老新模式,引导人们转变传统的养老观念,吸收非政府组织以及其他机构采取民间的运作方式,为社区内的老年人提供家政服务和医疗卫生服务。形成以家庭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社会福利机构为补充的养老新模式。这种养老模式由于充分调动了政府以外的民间组织、企业、非营利性组织等,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政府的财政压力。
4.细化服务,精益求精
根据社区医疗保健和居家养老服务的专业化要求,要不断提高专业化服务水平,就必须有一支热爱公益服务、业务技能精湛的专业医护人员和家政服务人员队伍。卫生、民政、医保、社保部门要研究稳定专业服务人员的管理办法,在招募、薪酬、福利、保险、培训方面给予政策上倾斜,以激励这支队伍树立爱岗敬业、钻研业务、岗位成才的事业精神。区委老干部局要协同街道党工委加强对专职社区老干部工作队伍的培训、使用、考核的管理,积极发挥这支队伍在离休干部社区高龄养老服务中的组织协调作用。
5.宣传教育,弘扬美德
尊老爱幼、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家庭是老年人的感情和精神的重要支柱,子女给予老年人的亲情照顾是任何其他机构所无法替代的。老干部工作部门可以与社区联手,开展敬老、爱老活动,倡导离休干部子女常回家看看,每天一个电话,每周回家一次,多抽出时间陪护老年人,给予精神安慰和生活关怀。开展“孝敬老人好子女”评选表彰活动,在新闻媒体上大力宣传先进典型事迹,营造关爱老干部、尊敬老干部的良好氛围。
(作者单位:黄浦区委老干部局)
扫码安装
上海老干部APP
扫码关注
上海老干部公众号
扫码关注
关心下一代
www.shlgbj.gov.cn